十年功率提升32倍,240W会是快充的终点吗?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诚)手机快充技术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充电功率也呈翻倍式的增长。充电功率的首次提升是在2010年,由USB IF推出的USB BC 1.2充电协议,成功将充电电流提升至1.5A,充电功率达到了7.5W。
 
但在USB IF沉默一段时间后,芯片巨头高通也坐不住了,利用其骁龙芯片市场覆盖率高的优势,于2013年发布了高通的首个快充协议Quick Charge 1.0,并将充电电流上限提升至2A,峰值功率可达10W。在高通发布新的快充标准后,快充协议进入了发展的混乱期,众多手机厂商开始走上了私有协议的发展道路,如OPPO的VOOC闪充、华为的Super Charge等。
 
在近两年中,手机快充技术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去年5月,USB-IF协会正式发布了最新的PD 3.1快充标准,最大输出电压扩展至48V,输出功率提升至240W,受众层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OPPO正式发布了手机240W超级闪充技术,并一举成为业内最高。
 
历经10年手机快充协议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先我们先从快充协议的迭代说起,在QC 1.0协议发布的一年后,高通乘胜追击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充电功率进一步扩大,推出了QC 2.0标准,可同时满足充电最大电流为3A,电压为5V/9V/12V等多种充电模式,充电功率直逼40W,别说是在2014年,就算是放在现在有部分手机的充电功率还未达到30W呢。
 
随着市场对快充的需求日益增加,高通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先后推出了QC 3.0和QC 4.0快充标准,充电功率最高可达60W。值得一提的是QC 4.0快充标准加入了“智能最佳电压技术”(INOV),电压调节精度由之前的每档200mV,缩小至20mV,调节精度提高了10倍,同时QC 4.0还加入了PD协议的支持。
 
在快充领域,PD快充也是被使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协议,该协议由美国的USB-IF协会推出,并与于2012年基于USB-A和USB-B接口推出了PD 1.0标准,在随后的3年中先后推出了PD 2.0、PD 3.0快充协议,最大可实现20V/5A的电力传输,并以Type-C作为输出接口。
 
不过当时由于各路手机厂商都在发展自家的私有协议,快充市场出现了群雄争霸的局面。为实现快充标准的统一,USB-IF协会在2017年对PD 3.0标准进行了更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可编程PSS,并将高通的QC、联发科的PE、OPPO的VOOC、华为的Super Charge/FCP等多种快充协议收录其中。同时,作为USB-IF协会成员之一的谷歌,在2019年要求所有具备Type-C端口的新安卓设备都必须兼容PD协议,PD协议得到了大量的普及。
 
充电功率提升对线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充电功率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充电电压和电流的提升,对充电线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在PD 3.1快充协议发布不久后,USB-IF组织就对Type-C标准进行了修订,推出了Type-C 2.1标准。由于充电功率的提升,新标准要求将会用EPR电缆取代传统的SPR电缆以获得传输性能的提升。同时还要求每一根充电电流超过3A的数据线都必须内置E-Marker芯片,E-Marker芯片主要是起到一个线缆识别的作用,当电源适配器识别到该芯片时方可输出100W以上的输出功率。
 
手机快充实现的主流技术手段
 
截至目前,除了传统的快充技术以外,还有电荷泵快充技术,以及串联直冲技术。电荷泵快充技术是目前大功率快充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快充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充电器高压输入,通过电荷泵转化为低压,再向手机电池充电。
 

usb  
 

电荷泵技术原理图 图源:伏达半导体

以20V/6A 120W的输入电源为例,通过在电池前端并联两组电荷泵电路,可降低50%的输入电压和提升100%的输入电流,实现10V/12A的电压、电流转换,电荷泵的加入不仅降低了电池的充电电压,还保证了大功率的能量输入。目前,电荷泵技术在华为、小米、荣耀等国内一线品牌的产品中均有应用,南芯半导体、伏达半导体、小米等国内厂商均电荷泵解决方案的推出,并且小米实现了业内首创,推出了首个单电芯的电荷泵解决方案。
 

usb

图源:OPPO

串联直充技术主要是在OPPO手机中体现,该技术需要保证串联的两块电池拥有极为近似的体质,将两颗电池串联在一起实现充电器的高压输入,电池串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电池的输入电压,减小充电器输入电压与电池组电压的压差,并降低手机端在充电时产生的热量。
 
结语
 
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手机快充技术获得了诸多的突破,充电功率也由最初的7.5W演进到了现在的240W,整整提升了32倍,充电时间得到了极大地缩短。如今240W的充电功率已经能够满足大量消费类电子的使用需求,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快充功率还有继续提高的必要吗?240W究竟是快充发展的一个节点还是最终形态?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