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由3D打印笔制造的针状SARS-CoV-2基因传感器

描述

3D打印技术,也称为增材制造,基于连续材料层的数字化沉积制造三维物体,可应用于航空、能源设备、制药、医疗设备和诊断等领域。3D打印对于定制传感器件的分散式按需生产非常有用。与3D打印机相比,3D打印笔(3D-PP)成本更低,并且易于使用。

目前,由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重大紧急事件。根据以往流行性病毒经验,高灵敏度和特定的COVID-19实验室诊断对于病例识别、接触者追踪和风险管理的及时决策至关重要。尽管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因其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是SARS-CoV-2检测的“金标准”技术,但它耗时长,并且需要由专业人员在中心实验室操作。因此,开发一种快速、低成本且可靠的用于即时医疗(POC)应用的分子诊断检测方案,是抗击新冠疫情的迫切需求。

在这场与病毒的赛跑中,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和微流控芯片因其独特的性能而用途广泛,例如能够在小型器件上集成样品制备、反应和检测,仅需少量样品和试剂,且自动化程度高,一次性使用,便携性好。其中,电化学微流控器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电化学检测易于小型化而不损失分析性能。此外,该方法对SARS-CoV(冠状病毒)检测的有效性此前已得到验证。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由捷克布拉格化学与技术大学高级功能纳米机器人中心无机化学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研究部、布尔诺理工大学未来能源与创新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款由3D打印笔制造的针状SARS-CoV-2基因传感器。研究人员将靶向SARS-CoV-2的N基因序列的单链DNA(ssDNA)探针吸附在经化学和电化学激活的3D打印笔电极上。然后,将该SARS-CoV-2基因传感器与SARS-CoV-2靶向RNA一起孵育,与单链DNA探针杂交,使其从3D打印笔电极表面加合而解吸。解吸之后,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单链DNA探针中的腺嘌呤进行电化学氧化。最后,该系统由单个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通道和插入出口侧的三电极系统组成的微流控芯片实现(见下图)。该三电极系统完全由3D打印而成。这种微流控基因传感器能够在“On/Off”模式下,7分钟内检测出SARS-CoV-2靶向RNA。

3D打印

用于SARS-CoV-2病毒检测的芯片实验室基因传感器原理图

微流控电化学基因传感器

PDMS微流控芯片是按照先前已公布的研究内容制造而成。该芯片由一个PDMS层组成,该层包含一个开放通道(截面为50 × 50 µm,长1 cm)、两个储液层(直径2 mm),以及用于封闭通道的玻璃基板。

3D打印

由PDMS微通道和3D打印笔制作的带有三个电极的电化学电池组成的芯片实验室系统

该芯片集成在芯片支架中,便于泵送管道和电化学电池的连接。使用Y型连接器将两个注射器连接到微芯片入口。一个注射器含有pH为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COVID-SARS-2 RNA溶液。使用双注射泵以一定的速度注入液体。此外,将一个塑料电化学电池(体积为200微升)插入微芯片出口,并将三个3D打印笔电极浸入电池中。工作电极(基因传感器)被放置在微芯片通道的出口处(在出口储液层内,总体积为8微升)。

微流控基因传感器是通过用SARS-CoV-2的单链DNA反义寡核苷酸(探针:5'-CCAATGTGATCTTTTGGTGT)修饰3D打印笔电极制造的,靶向SARS-CoV-2的N基因序列在生物传感中的作用已被证实。利用单链DNA和碳纳米材料之间的π-π堆叠优势,该单链DNA探针被物理吸附到活化的3D打印笔电极表面,以保证始终使用新的3D打印笔电极来制备基因传感器。

基因传感器机制是基于使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氧化单链DNA中的腺嘌呤产生信号,从而获得更大的峰面积。相反,在SARS-CoV-2 RNA(靶标:5′-ACACCAAAAGAUCACAUUGG)存在的情况下,SARS-CoV-2探针的单链DNA反义寡核苷酸与SARS-CoV-2的RNA靶标杂交,从3D打印笔电极解吸,导致腺嘌呤的氧化信号降低,氧化峰降低。

结语

研究人员利用3D笔式打印电极(3D-PP)制作了一款用于SARS-CoV-2检测的低成本、一次性基因传感器。该传感机制是通过与SARS-CoV-2的RNA靶标相互作用后,解吸单链DNA探针,并监测未解吸的单链DNA(微分脉冲伏安法对腺嘌呤的氧化信号)。将该基因传感器集成到芯片实验室系统中,产生一种“On/Off”传感装置,可以在7分钟内检测SARS-CoV-2的RNA,而样品和试剂消耗最少。此外,该研究是微流控和3D打印技术(尤其是3D打印笔)的结合,就如何提供易于使用、一次性和低成本的即时检测的传感装置给出的一个具有前景的示例,具有普遍适用性。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