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推出智能云网解决方案及数据通信人才培养标准

描述

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总裁 胡克文

导语: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数字化正加速发展。其中,云计算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使算力和人工智能成为普惠科技,因此,上云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华为不仅推出了智能云网解决方案,还制定了数据通信人才培养标准,希望通过新型网络人才的培养,助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本期,我们将分享《ICT新视界|全球人才生态特辑》中《繁荣数据通信人才生态,共创智能云网崭新未来》一文,了解华为是如何与时俱进,推出智能云网解决方案及相应的数据通信人才培养标准的。

为企业加速上云而生的智能云网

华为在《全球产业展望GIV@2025》中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能终端联接的数量将达到1000亿台,极速联接网络将连接物理世界的各个角落。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障企业上云的体验,如何承载并敏捷部署业务,如何主动感知业务变化、及时预知网络隐患等,将成为未来企业网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云上的智慧和算力,需要通过网络持续传送,为企业及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动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智能云网应运而生。

智能云网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1网络数字化

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感知网络的状态,将整网状态在数字世界中进行抽象建模,并统一发放到云端,实现了整个网络的云端统一管理及网络状态的实时可视。

2网络智能化

网络数字化之后,可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将智能引入到云网之中,以实现网络、云资源的智能均衡调度及网络的智能运维。同时,大幅提升网络的排障效率,在实现安全智能防御的同时,全面提升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

3网络服务化

通过网络服务一键式订购,提升了网络的响应效率,以匹配云的敏捷度;可助力网络实现开放编程,从而更加灵活地对接云内业务,并满足业务的不同需求;实现了云网安一体,可提供更加安全的云网服务。

智能云网携手伙伴使能千行百业

围绕上述三大特征,华为打造了端到端智能云网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由4个场景组成:云园区网络(CloudCampus 3.0)、云广域网络(CloudWAN 3.0)、超融合数据中心网络(CloudFabric 3.0)以及网络安全(HiSec 3.0)。

华为智能云网解决方案,基于业务需求与技术创新并行驱动带来的网络架构的深刻变革,实现了云与网的高度协同。与此同时,华为联合客户和合作伙伴,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截至2021年4月,华为智能云网解决方案已开放了1000多个API接口,可满足不同行业的定制化开发需求,为全球140多个国家的1.2万余家教育、政府、交通、金融、能源等行业客户提供服务。

认证标准助力数据通信人才培养

随着智能云网的广泛应用,数据通信产业的技术人才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需要从“基于命令行的网络生命周期管理”向“基于智能云网理念的网络生命周期管理”转型,同时,需深入数据通信产业的“园区网络、数据中心网络、广域网络及网络安全”等领域,掌握基于场景化方案的“规、建、维、优”四大核心能力,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闭环。

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型数据通信人才的需求,华为基于强大的数据通信产业实力、丰富的数据通信项目实践及人才培养经验,以及对企业客户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需数据通信人才能力模型的深刻了解,构建了一套领域全面、实践萃取、技术先进及能力闭环的数据通信人才培养标准——华为Datacom认证,并从2020年开始逐步面向全球推出。

华为Datacom认证是对华为原有路由交换认证的全面升级。通过对Datacom认证的学习,学习者不仅可以掌握数据通信技术的原理,而且能够聚焦于数据通信技术在现实工作场景中的应用,从网络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设计、部署、运维和优化一张网络。

认证推出之初,华为就设定了3年发展目标——为行业培养15万数据通信人才,目前,该目标正通过一系列关键举措逐步达成。此外,针对数据通信领域的HCIE专家群体,华为还推出了“1+4”人才发展计划,即1个华为数据通信HCIE引导力圈,以及包括“网络规划设计集训、行业网络解决方案赋能计划、新产品/方案/技术沙龙、项目实践赋能-飞鹰学院”在内的4个培训、研讨方案,以助力HCIE专家持续精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以“生态+”赋能产业,通过构建良性的人才生态,打通“知识—技能—产能”的人才供应链,培育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擎。未来,华为希望携手合作伙伴,通过构建数据通信网络的人才生态,使能业务创新,赋能千行百业,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基座,共创智能云网的新未来。

原文标题:成为面向未来的数据通信人才,你需要具备哪些核心技能?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华为数据通信】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