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MU与地磁传感看融合导航

描述

IMU与地磁融合导航时,在地磁传感上有两个必须要消除的误差。第一个是由传感器和电路引起的失调误差,第二个是标度误差。这两种误差都容易受到周围磁环境的干扰。校准时可以通过IMU的加速度计校准其倾斜角,如果单单仅做到二维上的校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不够的。在实际使用中保证导航系统在外部低干扰的磁场环境也很重要。
 

IMU

(iNEMO IMU,ST)

 
如果导航系统受到磁干扰,这时候再使用地磁传感来测量姿态精度只会比使用IMU来得更差。因此导航系统在受到磁干扰后,必须要及时判断磁传感是否还可用。正常情况下融合性的算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切换为IMU来测算姿态。
 
IMU同样会有类似的问题,IMU的偏置即便能准确测量却也很难取消,再加上加速度噪声,会使导航距离开始漂移。要解决此类问题,除了结合运动学模式给系统更多的算法规则似乎别无他法了,这也是做移动机器人导航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不考虑传感器器件上的差距,算法层面也是能拉开差距的。
 
融合导航精度仍建立在传感器性能上
 
上面说不考虑传感器硬件差距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不管算法再贴合运动模型,融合导航的地基是建立在器件本身性能之上的,如果传感器内在有缺陷,那么不管你融合多少其他类型的传感都是徒劳的。传感器融合能补救劣质传感器吗?答案是不能。说到底传感器融合是滤波和算法处理的过程,它把环境、运动动态信息和应用状态对传感器组合进行合并。传感器融合可以提供确定性的校正但无法弥补传感器内在的缺陷。
 

IMU

(迷你型IMU,ADI)

 
这里服务类导航和工业级导航会有一点差别,服务类的导航对传感器本身的性能要求没有工业类那么高,主要靠先进的滤波器和算法融合传感器的数据来弥补定位里不确定性的差距;工业类导航定位必须根据具体精度要求来选择器件,更高质量的IMU、地磁、激光等等传感器会发挥出相当大作用,然后再适当利用其他传感器来缩小不确定性的差距。
 
随着半导体厂商在传感器IC设计上向着微型化、功能集成化、低功耗发展,服务类融合导航上也开始将导航精度的问题往硬件层面上去解决。不管是基于哪种传感的融合导航,虽然传感器滤波以及算法是整个导航系统里很重要的部分,但只有器件本身的品质才能决定最基础的精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