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胆前级电路图

音频电路

148人已加入

描述

从 6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发烧厂家 Audio Research Corporation(简称ARC)在发烧音响界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道行高深的发烧友,玩Hi-Fi到最高境界时,所使用的器材往往是ARC的产品。 

   资深的发烧友一定还记得 ARC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在真空管前级方面,令人怀念的有SP-3A、SP-6B、SP-8、 SP-10 Mark II和SP-11 Mark II。后级方面则有D-52、D-70 Mark II、D-110B、D-350B和M-300 Mark II等等。这些前后级,从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都是独领风骚,名重一时的发烧精品。 

   犹记得 70至80年代,唯一能够与ARC在胆机世界里分庭抗礼、争夺武林盟主的,只有另一家美国发烧厂Conrad Johnson。CJ最著名的前级有Premier 2、Premier 3和曾经称霸一时的Premier 7。后级方面,CJ的巨无霸后级Premier One,以威武高大的外型、沉重无伦的份量,真空管多到惊人和价钱贵到令人脚软的形像,在音响坛上传为佳话。当时最有钱的发烧友玩到最后,所拥有的后级很可能就是CJ的Premier One。  字串2 

   ARC的前级我曾经听过多部,对其知之甚详。听谭主编说,他那一代(主编按:你暗示我很老?)发烧友也多追崇ARC的产品。时至今日,尚抱着ARC前级不放的还大有人在。小弟认识的就有身在香港的笛子名家朱文昌先生,此君目前还在使用一部60年代的ARC SP-3A前级。此外,本地著名作曲家潘耀田先生,也曾经拥有ARC SP-6B前级;潘君目前则使用ARC SP-11 Mark II前级。这部SP-11 Mark II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香港备受追捧,还登上当时胆前级的机王宝座。 
 

   多年前,我曾经拥有 ARC SP-8前级达数年之久。后来,因误信某些音响杂志的言论,再加上七年之痒,竟然把SP-8和Michaelson and Austin的TVA-10(50瓦)胆后级一起沽之,换了一对当时当红炸子鸡SAE前后级。从听音响效果的角度出发,买SAE晶体前后级确实没有错,它那两、三百瓦的水力,能把住家变成舞厅和电影院,也能随时制造出地震山崩的效果,而且前级还附有Parametric Equaliser,让用家随心所欲地把音频调校到自己过瘾为止。不过,SAE虽有一身蛮力与劲道,可惜音色却有些机械化与冷漠,听久了之后,觉得心烦意燥。  
字串4


当我开始怀念 SP-8的时候,却发现厂方已停止生产这部前级。取而代之的SP-9,在音乐感上又逊于SP-8。奇怪的是,当时SP-8在二手市场上杳如黄鹤,相信是识马的伯乐死抱不放,以致绝迹江湖。 
 



   真正让我再度大动凡心的 ARC前级是 SP-10 。这是当时ARC最具野心之作,是一部分体式前级,即音控与电源供应分置于两部机身的豪华之作。无奈的是,此前级为划时代钜作,其价格也是凡人所无法负担的天文数字。 小弟虽然没有能力购置 SP-10 ,却有缘在本地一位欧亚裔的大发烧家中听过多次。此君从 SP-10 升级到 SP-10 Mark II,其音响系统的效果亦水涨船高而改善良多。 SP-10 Mark II那浓郁丰满的质感和柔情似水的音色,令柳下惠都要拜倒石榴裙下。  
字串1 


  
   不同时代的ARC产品有不同的气质与特色。以前级而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SP-10 Mark II。此前级的温润音色与感人的音乐韵味,在当时无以匹之。就算是摆在今日最高档的真空管前级中,能全面击败 SP-10 Mark II者恐怕也寥寥无几。 

   ARC后来再推出SP-11、SP-11 Improved和SP-11 Mark II时,已改变设计线路,采用Hybrid的方式,把真空管和晶体管结合起来,期望鱼与熊掌兼得,让发烧友同时享受音乐与音响的齐人之福。SP-11或SP-11 Mark II我皆听过多次。这部前级的速度、分析度、通透感和高频的延伸能力有突出的表现。以当时的科技而言,这已是登峰造极之作。但是作为一部旗舰,SP-11 Mark II却无法成为令人怀念的伟大前级。主要的原因是它的音乐味和感染力并不如 SP-10 Mark II。纯粹从听音乐的角度出发,我个人更为喜爱 SP-10 Mark II,虽然它的速度较慢,高频去得不尽,动态也不如SP-11 Mark II。不过,SP-11 Mark II也有远胜于 SP-10 Mark II的优点,那就是SP-11 Mark II静如深海,扭大音量时还察觉不到真空管的噪音,而 SP-10 Mark II由于是纯真空管的线路设计,用了较多真空管,因此听音乐时,会察觉到一些真空管噪音。  
字串7 

   在 SP-11 Mark II之后,ARC极力发展符合新一代数码科技的产品,以便把CD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从90年代开始的十多年里,ARC推出一系列以LS为型号的新一代前级以配合CD的播放。 

   我对于 CD一向有恐惧感,因为不论用什么前级和CD机,每当播放CD时,那机械化的冷漠音响,令听惯LP的耳朵吃不消。ARC的LS系列前级已全部摒弃Phono Stage线路,无法播放黑胶唱片,只能播放CD。我曾听过几部LS系列的早年产品,印象不佳,因此渐渐把ARC的产品遗忘了。直到几年前,ARC推出旗舰级的Reference 1时,重新加入Phono Stage,又点燃了我对ARC前级的兴趣。无奈ARC Reference 1也是定价达天文数字的最高档次精品,朋友之中无人有能力拥有,因此一直缘悭一面。之后,ARC再推出更高档次的前级Reference 2和Reference 2 Mark II,价格更贵,当然也更没有机会去听它们了。 

   所谓守得云开见明月,正当我们这批固执的 LP拥趸快要对ARC绝望时,ARC却突然峰回路转,推出一部附有Phono Stage的前级——SP-16。莫非ARC回心转意,开始照顾音乐重于音响的发烧友?  字串6 

   ARC推出SP-16的同时,也推出了真空管后级VS-55。这部后级有50瓦的水力,从水力瓦数而言,VS-55分明是注重音乐多于音响。当SP-16和VS-55送到家中时,我以充满期待的心情迎接它们。老实说,当我第一眼看到SP-16时,是失望多于期望。SP-16的面板还是保留过往ARC的风貌,即采用铝白色的面板,中间镌有 Audio Research 几个黑色的小字。但是,旧款型号的经典旋钮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排LED指示灯和一排黑色的塑胶按钮。SP-16的面板是新潮矣,但过去古老典雅的传统却已消失殆尽。不过,新潮也有新潮的好处,那就是SP-16采用遥控操作方式。只要遥控器在手,发烧友便无须时常起身去调整音量,实在是方便之至。 VS-55的设计则较为传统。它采取开放式的设计,让四粒6550功放管暴露在机身外。除了四粒大胆之外,VS-55还用了三粒6 NIP小管。SP-16和VS-55所用的大小真空管都是苏联厂家Electro Harmonix的产品,并经过ARC的精挑细选。 

ARC在其网页上口口声声说SP-16是专为只听LP的发烧友特制的“文艺复兴”之作,不过当我收到测试的SP-16时,却大失所望!因为SP-16原来还分为配有Phono Stage的SP-16L和只有Line-Stage(只可唱CD机)的SP-16。而我收到的测试品居然是SP-16,并不能播放LP,实在令人吹胀。  
字串7


本来想马上把 SP-16送回给代理商,但回头想想,觉得不妨试听一下,看看ARC这些年来有何突破之处。不料这一听,便在家中听了SP-16与VS-55足足一个月还不肯罢休。 

用简单的话来形容 SP-16和VS-55,我会说这对前后级是旧酒换新瓶。此话何解?这套组合的最大特色是,它能使CD发出有如LP那种松化自然的音色,重现过往 SP-10 Mark II的韵味。 

我听过、试过、用过的大部分前级在播放 CD时,总会多多少少带有数码声。这种较机械化和紧绷的数码声听久了令耳朵疲劳和不适。但SP-16和VS-55这套灯胆前后级却久听不累。我曾在一个公共假日从早听到晚,也不觉得耳朵有何不妥。 

总结整个聆听测试的经验和感觉, SP-16和VS-55前后级胆机有下列特点: 

1)声底像足LP。播放CD时令人误以为是LP在开声,这是它的最大优点!推崇LP音色的大发烧们如果要转听CD,SP-16与VS-55是首选器材之一。只玩CD但又想要享受LP那种自然松化和韵味无穷的音色,SP-16与VS-55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以价论声)。 

2)SP-16与VS-55的高低频延伸能力很好。其高频比最高档的晶体机或许有不如之处,但它却胜在高频去到极限时还是幼细平顺。许多晶体机虽然可以去得更高,但其高频之尖锐,足可插破耳膜,令发烧友血流满面,确实可怕之至!SP-16与VS-55的高频尚有另一特点,就是修饰得非常平滑细致,有如真丝般的滑顺溜手。听Jazz at the Pawnshop(FIM XRCD 012-013)的Saxaphone吹奏,嘹亮而又顺耳,完全听不到Saxaphone声音边缘的锯齿。  
字串6


3)SP-16与VS-55的低频下潜得相当低,而且分析力佳。听大提琴时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大提琴音色的变化。听大提琴大师Mstilav Rostropovich和Karajan/Berlin Philharmonic演奏Tchaikovsky的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for Cello and Orchestra(DGG 447 413-2),Rotrospovich的大提琴音色与变化已追得上LP的效果。 

4)SP-16与VS-55的中音较以前的旗舰 SP-10 Mark II略为清瘦,在播放蔡琴的“老歌”、“机遇”与“金嗓子”时,蔡琴的声底稍为单薄些。不过,在损失一点中音厚度的当儿,SP-16与VS-55却多了一份通透感,尤其是中高音部份更是透明非常,可以清楚分辨出人声与伴奏乐器之间的距离和空间感。 

5)SP-16与VS-55能制造出相当宽阔的音场。播放Weavers Reunion Concert At Carnegie Hall 1963(Vanguard PG VSD 2150)第四首Ramblin" Boy时,能感觉到Carnegie Hall那高耸宽阔的空间感,以及歌手高唱时,歌声在这宽广空间的残响。SP-16与VS-55的另一特点是舞台退得稍后些,喜欢贴身肉搏者可能会觉得少了一些官能的刺激。  
字串4



6)SP-16与VS-55的速度稍慢一点,喜欢行雷闪电音响效果者可能会觉得不够过瘾。但是SP-16与VS-55却以丰富的音乐感弥补了速度稍慢的不足。其实许多以音乐感著称的前后级速度都不是非常快。印象中,Marantz 7和8b速度似乎更慢,而以音乐味称雄的Gryphon晶体前后级的速度也比同价的组合稍慢,但Gryphon那浓郁感人的音乐感却力挫群雄,令人忘了器材的存在。 

7)SP-16与VS-55最特出之处是“平衡”二字,它的高频平直顺滑而不刺耳,低频低沉却不肥肿,中频虽然稍为瘦削,但却和上下两频的延伸衔接得恰到好处。分析力与舞台效果虽然不算达到最高境界,但却胜在自然而不夸张。 

SP-16 与 VS-55 的售价在 ARC 家族只能算是中级产品,比 ARC 的上一代旗舰前级 SP-11 Mark II 便宜(若把通货膨胀率算进去后更为便宜)。以我的私见, SP-16 与 VS-55 比 SP-11 Mark II 更具音乐感、更为耐听。那些对 ARC 失望多年的老发烧会从 SP-16 与 VS-55 身上找回 ARC 昔日的光彩。除了 ARC 的旗舰前后级 Reference 2 Mark II 和 Reference 600 Mark III 我没听过而无法置评之外,这套 SP-16 与 VS-55 纯真空管前后级是我听过 “ 近代 ”ARC 器材中最富音乐感的组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相关推荐
  • ARC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