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Five与EdgeCortix合作打造软件定义的边缘AI加速器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周凯扬)边缘计算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让业界苦思冥想的问题,与云端计算这种集中式结构不同,边缘计算的分布式结构杜绝了“齐心办大事”的可能性。而且并非将体积依然不可小视的计算服务器部署在边缘端,就能解决边缘计算的一切要求,尤其是在边缘AI需求持续高涨的当下。

根据IDC的统计,到了2025年全球互联设备将达到416亿台,与此同时边缘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将达到79.4ZB。在这么庞大的量下,边缘AI提出的要求却是高性能、低功耗,挑战确实不亚于手机SoC的开发了。即便如此,雨后春笋一般冒头的AI芯片公司还是在挑战“卷”的限度。

软件定义的边缘AI加速器

平时留意RISC-V动向的小伙伴们应该有所耳闻,3月中旬IP厂商Alphawave花了2亿美元收购SiFive旗下OpenFive。然而同样在3月,在收购之前,专注于高速连接SoC IP的OpenFive宣布了与AI初创公司EdgeCortix的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的边缘AI加速器。

在软件定义的AI加速中,灵活度最高的还得属通用CPU,但一谈到能耗,就有些相形见绌了,与较为专一的GPU相比,从性能和能效上都有一定差距。然而GPU虽说能效高于GPU,但放在边缘端动辄几百瓦的功耗又太夸张了,因此特定领域的AI加速器虽然牺牲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做到了最高的能效比,也因此被边缘AI所看重。

在这一理念下,EdgeCortix推出了动态神经加速器(DNA),一个运行时可重构的特定领域加速器设计,用于低功耗的实时AI推理应用,既可以部署在FPGA上,也可以部署在自研设计的ASIC芯片上。

SAKURA,正是基于该设计打造的一款高能效的边缘AI协处理器。与部分AI芯片不一样,SAKURA并没有选择5nm之类的先进工艺,而是选择了12nm的成熟工艺。在800MHz的频率下,SAKURA可以达到40TOPS的算力,在多芯片组合下更是可以达到200TOPS,搭载该芯片的PCIe板卡典型功耗只有10W到15W。

只谈性能不谈规模是毫无意义的,AI芯片厂商最喜欢拿来对比还是英伟达的各大GPU,这不,EdgeCortix也选择了同用台积电12nm工艺的英伟达AGX Xavier GPU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AGX Xavier的面积近乎是SAKURA的四倍,在算力上依然比后者低上25%,两者能耗相差不大,但PPA上明显是SAKURA更胜一筹。

不过这也不是实际场景的比较,我们还是拿深度学习模型的测试结果来看,由于软件定义的特性,无论是在单芯多核和多芯的扩展下,SAKURA的异构计算单元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EdgeCortix给出了在YOLOv3这一实时物体检测算法中的比较,在同规模的数据下SAKURA的推理耗时最高可以做到AGX Xavier的16分之一。

这倒不是说SAKURA就一定是边缘AI的最优解,在给出的诸多对比中,大部分是Batch Size只有1下的测试结果,这是因为SAKURA对低Batch Size和INT8做过优化。更何况SAKURA对标的还是英伟达AGX Xavier、AGX Orin和高通Cloud AI 100这一档的边缘AI芯片。

模拟与AI

不久前,笔者曾介绍了AI初创公司Aspinity的AML100边缘AI芯片,主打处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数据,来实现降低功耗的作用。近日,Aspinity透露了更多这款芯片的细节,并更新了一些数据。传统的数据Always On方案无论是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还是智能家居产品中都已经普及,而且主打的就是低功耗,甚至低至数十uW。那么这种模拟AI芯片的优势又在哪呢?

传统的超低功耗芯片在提及功耗时,其实还是自身的功耗乃至待机时的功耗,而从传感器和ADC再到芯片的功耗,以及整个系统的功耗还是没那么容易忽略的。比如传统的Always On数字处理器架构系统在检测语音事件时,总功耗大概在3700uW左右,数字处理器的功耗还是占大头。

而在AML100组成的Always On系统中,传感器的功耗不变,而AML100可以做到40uW以下的功耗,这时由于AML100从模拟端接手了预处理和机器学习的任务,ADC和数字处理器端的功耗无限约接近0uW,因此总功耗要小于140uW,将整个系统的功耗降低了95%以上。

AML100终究还是一个用于事件唤醒的边缘AI芯片,面向破窗安全监测、语音唤醒之类的Always On应用,那么针对通用的边缘AI应用,它能否派上用场呢?

其实作用也是有的,AML100的定位本质上就是一个模拟层面上的预处理,可以有效减小数据集的大小,这样交给MCU或云端的数据会减少至多百倍,对于大部分边缘应用来说,处理数据的减少也近似等效于延长电池寿命了。

原文标题:边缘AI芯片正在数倍百倍地卷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电子发烧友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