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技术引领行业向更小的天线和新应用过渡

描述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手机付款或使用该技术共享联系人、文件和其他信息,近场通信 (NFC) 正变得无处不在。该协议起源于 RFID(射频识别),它可以追溯到 1980 年代初,但直到 2003 年才成为官方标准。最初的规范定义工作频率为 13.56 MHz,范围小于 10 cm ,对于在 106 kbps 和 424 kbps 之间振荡的数据速率。NFC 的小半径是其主要优势之一,因为它显着限制了中间人攻击和其他类型的黑客攻击的可能性。

  然而,尽管该标准已有 15 年的历史,但突然而迅速地普及意味着有许多不同的 NFC 标签以及不断出现的新的和意想不到的应用,有时会导致与市场上已有的阅读器不兼容的自定义实现。因此,制造商很难找到能够保证与其他可用 NFC 产品具有一定性能水平和互操作性的部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FC 论坛发布了标签认证计划,可以将其比作一种“质量标签”,用于保证组件通过最低性能和兼容性测试。这种类型的举措有望增加 NFC 的采用率,因为现在找到符合标准规范的标签将更加容易和便宜。

  哪些 ST 标签获得认证?

  在 ST25TA 系列产品中,我们首先通过了ST25TA02K、ST25TA02K-D、ST25TA02K-P和 ST25TA02KB 认证 ,以帮助工程师需要数据保留 200 年和真正高耐久性的标签,这要归功于百万次擦写循环。最终,对这些组件进行认证对于向我们的合作伙伴展示他们可以信任我们解决方案的性能、可靠性、互操作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我们还为 ST25TV 系列的两个成员ST25TV02K和ST25TV64K申请了获得认证。 前者是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而后者具有更多的内存 (64 kb),并且两者都与 NFC 标准 ISO/IEC 15693 兼容。

  如此迅速地认证这些组件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但我们仍想更进一步。因此,我们还将ST25DV64K提交给了标签认证计划,这使其成为当今市场上极少数参与该计划的动态 NFC 标签之一。动态或双接口标签同时集成了 NFC 和 I 2 C,与仅使用前者的传统标签不同。因此可以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就像任何其他 NFC 标签一样,但 I 2C 使得使用嵌入式系统的无线模块在内存中写入信息变得容易。因此,动态标签为全新类型的工业和消费应用铺平了道路,例如固件修改,这是常规标签无法实现的。

  为什么标签认证计划很重要?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标签认证计划是 ST 组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客观地表明我们拥有前瞻性标签目录的绝佳方式。事实上,认证本身就特别严格。NFC 论坛的设备要求文件表明,标签必须符合精确的天线设计、功率要求以及传输、接收和信号特性,例如时间、频率和调制。此外,数据交换必须与制造商想要构建的标签类型精确匹配。最终,这解释了为什么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家公司的标签通过了认证过程,而 ST 就是其中之一。

  为确保结果客观公正,NFC 论坛使用授权的测试实验室来验证标签是否符合其各种要求。 该过程本身很简单,公司通常可以在测试开始后一个月获得认证;如果一切顺利。不幸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提交组件,积压工作可能会增加,并且公司可能无法如他们希望的那样尽早安排测试。还需要注意的是,该认证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有效。即使标签认证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到更新,NFC 论坛也保证与已经通过该计划的标签向后兼容,以确保进步和技术进步不会迫使客户和制造商为兼容性问题而苦苦挣扎。

  ST NFC 标签的另一个特点

  因此,对 NFC 标签进行认证不仅是对其性能、质量和兼容性的保证,也是一种未来证明的方式。然而,意法半导体的目标是超越标签认证计划的要求,提供引人注目的功能,例如与最近被 NFC 论坛针对 5 类标签采用的 ISO/IEC 15693 标准兼容。 该协议仍以 13.56 MHz 的相同频率运行,但在使用强大的阅读器和大型天线时,它可以提供超过一米的最大读取距离,这解释了为什么它的绰号是“远程 NFC”。然而,由于业界往往青睐 NFC 的短距离,出于实用性和安全性的原因,新标准使制造商能够大幅缩小天线并保持与传统协议相同的读取距离。

  这在今天特别有用,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小型产品上使用 NFC 标签。无论我们谈论的是智能手机还是香水、美容产品等消费品,还是任何其他需要跟踪的小物品,NFC 标签都必须适应更小的环境,传统天线没有空间。因此,这些产品绝对需要 ISO/IEC 15693 标签,而我们目前拥有最全面的兼容组件阵容。事实上,ST 是向 NFC 论坛请求采用该协议的公司之一,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正在引领行业向更小的天线和新应用过渡。

  审核编辑:郭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