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威城市生命线感知与安全运营平台构筑安全城市地下“生命线”

描述

21世纪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城市化。“城市生命线”这个词也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究竟什么是“城市生命线”?

城市生命线

包括燃气、供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管线管廊,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状况直接影响民生保障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城市安全频频“爆雷”

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亟须强化

到2021年末,经过40多年的高速度、大规模建设,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市运行中的各类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如:“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井盖陷阱”、“城市看海”、“燃气泄漏”等事故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多数处于超负荷状态,材料和结构的性能由于老化、腐蚀和反复荷载作用而疲劳或蜕化,因此在灾害条件下的易损性将愈来愈大。交叉的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电力、轨道交通、综合管廊、输油管线等相互影响,其与消防、应急的互动性,这些都成为城市安全风险隐患管控和安全运行的重要命题。

政策加持下的城市生命线新跑道

解码城市生命线高质量发展

早在2021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就印发了《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指南》要求,构建全市层面的风险感知立体网络,对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等风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对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等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进行风险监测。

城市生命线涉及感知、传输、网络、平台、应用多个物联网技术层,这其中就以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BIM/GIS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精细前端感知、精准风险定位、专业评估研判、协同预警联动的城市安全运行与管控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即将来临的灾害作出及时的报警,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相关指南的印发为城市安全运行实施明确了方向。因此,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至关重要。

汉威城市生命线感知与安全运营平台

让城市生命线“风险可视”

汉威“城市生命线感知与运营平台”根据政府监管要求,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讯、物联感知等先进技术,建立涵盖数据、平台、应用和安全等标准的技术体系,围绕生命线形成“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提升政府综合管理能力,构筑安全稳固的城市地下“生命线”。

建设物联感知支撑平台

感知和数据采集是智慧化的基础

依托汉威强大的传感器、智能仪表、物联网产业生态,提供完善的全面感知、动态感知解决方案,感知城市生命线涉及的水、电、气、热力、交通、危险源等监测数据,通过远端数据的实时采集、监测,结合智能化、场景化的业务分析模型,实现超前的预测、预知、预警、预控。加强对城市生命线相关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的安全状态信息的有效感知,实现对城市生命线各类安全要素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

建设大数据支撑平台

数据和数据应用是智慧化的关键

通过构建全域全量的数据资源中心和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形成地理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实施感知等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治理形成专题应用数据库以及互联网库。

地理信息支撑系统(GIS)

时空信息是任何数据、事件的基本要素

将管道信息、传感设备位置数据、监控数据、预警数据、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各类数据可视化及资源共享,进而提高城市建设、管理及服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为生命线工程涉及到的安全生产管理、设施运行、应急管理提供全时、精准的时空信息服务支撑,最大限度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建设数字孪生支撑平台

展现和模拟是良好应用体验的基础

将三维模型、管网管线、城市部件、城市生命线运行数据等融合于数字孪生场景之中,动态呈现城市整体安全运行态势,实现从宏观管网管线、高风险企业、消防单位、隐患点等的空间分布情况,到微观设备设施的多维展示,提供三维立体、精细化、实景化的城市场景数据展现、查询、分析。

深化智慧N个应用设计

应用产生价值

围绕城市生命线整体安全运行要求,深化智慧燃气、供排水、智慧热力、智能交通、危化品监管、综合管廊等城市公共设施安全监测与运行。每一个子应用都面向城市安全管理的具体场景,以模块化方式实现可拆分、可组装、可协同,更具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建立城市生命线感知与安全运营平台,形成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模式,实时监测城市安全运行状态,融合区块链存证与溯源方法、结合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通过长期追踪、关联分析、趋势预判等手段,最终实现安全感知一张网、风险展现一张图、分析预测一平台、防治指挥一条链、运维保障一盘棋,实现由“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被动应付”向“主动监管”转变,提高对城市应急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协同指挥能力,便于管理部门监管与决策,切实守护城市安全“生命线”。  

      审核编辑:彭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