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影像风格如何成长与进化

描述

这次要给大家讲的,不仅是一群热爱摄影的人思考如何做好手机影像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关注用户需求,平衡取舍,坚定内心,突破创新的。

今天带大家认识小米相机部画质定义团队,一群对影像满腔热情的伙伴。来听听,小米影像风格如何成长与进化,以及在和徕卡工程师团队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感受与体验。

雪有温度,夜有光彩

做用户期待的“真实”

提到手机摄影,不少用户反馈:“希望拍出的照片更真实”。“真实”的常规理解,是与客观事实相符。那么从影像画质定义来说,只要山是山,水是水,把画面做到客观,用户就喜欢吗?

小米画质产品定义团队想得更复杂,首先理解用户说的「真实」,不能自己拍脑门决策,需要大量调研和深度评估。团队专家Tiger说:“通过大量研究判断,我们理解,真实不是目标,它应该是底线,是影像的底色。我们要做用户期待的「真实」。”

基于影像体系中的“真实”,做出用户期待的“真实”,是画质团队的核心工作之一。

围绕用户期待的“真实”,Tiger介绍了许多例子。比如拍冰天雪地,要有寒冷的氛围。拍午后,要有自然连续的影调,太阳有从亮到暗的过渡。还有夕阳西下的傍晚、节日夜晚的烟火、晨光熹微下的草坪等不同场景,用户有不同的感受,那也是“真实”的一部分。用户想要的“真实”,既包括客观的真实,比如丰富的细节呈现、合适的对比度、白平衡的还原,是一种准确。同时还包括了用户在场景中想要表达的心情,是一种“氛围感”。

“氛围感”的营造相比还原肉眼所见,是更大的挑战。由于人情感的丰富性,在不同场景下感受不同。如何让画面氛围符合大多数用户需求,依靠一套技术参数远远不够,需要多方面的思考与权衡。

目前小米研发的用户高频拍摄场景,包含了10多种大类,500多类小分支。通过收集数以万计的场景实拍图,并对每个场景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调研,以及多位摄影师的修饰塑造,才能在高频场景作出更好的氛围目标,从而通过研发工程师之手转化为手机上的调试参数,来实现氛围感。

以拍摄夜景举例,城市夜晚光源复杂,不同色温的灯光交织。画质上想烘托夜的氛围感,曝光和颜色是重要环节。曝光上,明暗要得当,高光不能过曝,暗部不能无细节,要有夜色中真实的明暗关系;颜色上,要冷暖相宜,不能让夜晚的色调失真。影调与色调,需要准确与平衡,才能带给用户更好的临场感。

对夜景的调教,曾有手机厂商一味追求夜景中的亮度,甚至夜晚会拍摄得像下午。画质团队认为,夜景算法可以获得超越人眼的亮度,是一种影像能力。但从提升用户的临场氛围感角度来看,夜色需要克制地表达。Tiger解释说:“虽然我们的影像技术能力(动态范围)很强了,但要适度使用它。夜景画面应该看起来连续自然,不能因为太多提亮而破坏氛围感。小米夜枭2.0上,我们基本实现了画质的极限表现和夜色氛围的平衡,做到了恰到好处。”

小米无论是小米夜枭还是其他影像功能,团队一直挖掘的都是与创作者表达息息相关的事,本质是对用户情感的关注。

将影像技术与人的思想、情感结合,更好地去传达创作者的心境,这既是对用户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也是与人文精神的不断契合,让冰冷技术不断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经过不停地探索,「鲜明生动」正逐渐成为小米的影像风格。作为影像风格的探路者,画质定义团队在塑造影像风格过程中,曾经历过哪些思考与斗争呢?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目标与使命的统一

讨论问题前,先来了解优秀画质背后的舵手——小米画质产品定义团队。小米影像能力的每一次进步,都有他们一份功劳。

小米画质团队的成员,既有曾深入小米影像不同业务模块的“老将”,包括相机产品、软件算法、图像评测等领域的专家,曾参与过许多重要影像产品的规划与落地。也有外部引入的影像专家和热爱影像的热血青年。他们中既有80后,也有00后,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理性指来自于工科背景的成员,他们擅长理性思考,关注技术领域前沿以及收益风险;感性是来自于艺术专业的成员,他们多关注艺术、摄影领域的风格理念,关注用户的情感。

虽然成员有诸多不同,但也有一个共同的纽带——摄影。他们喜欢摄影,热衷用影像交流互动。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只体现在专业上,也是团队工作内容的特点,既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需要可应用的落地能力。Tiger谈起团队日常的脑暴会,很有意思:“我们聊前卫的当代摄影师,讨论科幻片,都是奇思妙想的 Idea,涉及元宇宙、摄影器材、行业未来的趋势等等。”

回忆团队初建时,团队专家开水说:“近些年行业对影像要求越来越高,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正逐渐从整体粗颗粒度定义发展到对画质细项的效果定义,未来定义也会越来越细化。我们希望通过画质赛道的建立,实现小米影像专项的突破,做出准确而有竞争力的画质规划和定义。”团队组建会开了一个星期,每位成员印象深刻。围绕着摄影理念、行业趋势等问题,大家从各抒己见到逐渐形成共识,最后明确了共同的使命——打造世界一流的移动影像画质体验。

画质定义工作包罗万象,覆盖面也广,几乎涉及了小米和Redmi的所有画质产品。工作内容包含用户调研、竞品分析、画质标准定义、画质需求规划等,是与用户互动,也是与工程师共创的过程。Tiger 举例主观审美如何转化为客观参数,进一步解释了画质定义的工作,“用户需求是主观偏好,我们要把主观需求转换为客观的指标和数据。比如一张照片想要的通透的图像效果,就需要量化场景,在曝光的目标值、曲线的形态上去实现主观的通透。”

画质定义团队的角色像拉力赛车中的领航员,向上承接用户需求,公司战略,向下转换成具体的项目定义和画质目标,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同时画质定义和画质效果设计也是平衡的过程,要不断的做出最佳的判断,清晰的方向指导才能让工程师更好地设计技术方案。

漫长的探索和前行

用心的观察与觉知

小米影像风格的探索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摸索。Tiger 回忆,相较于以往行业中更注重影像的能力,现在我们则会对审美更加关注。关注影像艺术的审美,不代表对技术的忽视。对小米影像而言,技术始终是基础,它决定了影像发展的宽度。而结合审美,能让技术发挥更大的效用,更贴近用户的需求,这也是技术美学的体现。

每一次影像风格的创新,都来自于一些崭新的微小尝试。Tiger对小米 MIX4 的画质调整仍记忆犹新 ,相较于以往产品画质,它曝光更加充分,拍出来的照片更明亮,但相应会损失一些极致的动态范围,但观感更自然、舒适。而在色彩的饱和度、白平衡等方面,也更鲜明。而到了小米CIVI上,画质更加关注通透的影调,关注人像的曝光,来精准还原人物肤色。

在画质上循序渐进的改变,既能降低大刀阔斧改变带来的风险,也能在用户反馈中,不断打磨效果。而每一次的微调,也对用户需求的一次重新理解。

小米12Pro 的运动抓拍,也是广受好评的影像功能。开水对运动抓拍,有过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小米有许多家庭用户,他们反馈孩子调皮,一刻也停不下来,尤其男孩子,很难给你好好拍照的机会。所以为了更好地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我们打造了运动抓拍。”

小米运动抓拍从画质上如何定义?画质团队需要在理解痛点后,转化成清晰的需求给工程师。首先,需要抓得到,要求成像的照片就是用户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这需要整个系统拥有快速的响应和合适的取帧策略;其次,需要拍得清,要求成像的照片中的运动模糊是不可察觉的,这需要系统智能地调整曝光时间来进行改善;最后,需要拍得好,要求曝光调整后的噪声有效被控制,细节也可以得到增强。

所以,看似简单的一个用户随手拍的动作,背后有着复杂的专业链路和技术支撑。不同的环境亮度、运动速度、拍摄距离,甚至不同的显示设备都会影响抓拍的效果,这些都需要画质定义给出明确标准与范围。

做好运动抓拍,难点不少。比如在室内光源下拍摄动态照,对于相机来说光是闪烁的,因为室内光多采用交流电供电。这就需要特别的技术和策略,让用户既感知不到闪烁,又可以拍清运动的画面,这在行业里也是一个难点。

运动抓拍结合万物追焦在小米12 Pro上线后,在室内外环境下,抓拍表现都不错,能实现瞬间捕捉,又快又准。用户可以轻松记录正飞过的鸟儿、加油站跳动的油表、活泼好动的宠物、正在运动的孩子。一个用户发微博感慨:“很惊喜啊,用小米12 Pro 拍到了黄昏下孩子打篮球的照片。”

画质团队也观察到用户的审美理解正在发生变化,对影像的创作和表达欲日益增强。例如在小米CIVI调研时,许多女性用户表示对美颜需求并不依赖,相反一些瑕疵如脸上的雀斑,希望不要抹去,能保留下来。还有,大部分用户更关注画面整体的观感,例如亮度、色彩。Tiger说:“我们通过关注用户的心理,再运用技术、效果方案和用户不断互动交流,最终希望用户知道,小米的影像是理解他的。”

虽然不同用户群体对影像风格需求不同,但小米的画质风格坚持覆盖更全面的用户,这是从追求绝对画质到全面体验的重要转变。

技术与艺术

与徕卡一同成长

聊到工作里最“艰难”时刻,莫过于取与舍。画质定义工作,要时常做取舍,排优先级。这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也是专业与审美的结合,有很哲学的一面:“要化繁为简,有舍有得,追求适度。”

化繁为简,要将复杂的场景和问题进行拆解,但不能过于分散,要方向明确,正确理解用户需求。比如用户说“不清晰”,不清晰是指分辨率不够,还是暗部没有细节,还是对焦没有对上?开水说:要真正理解和判断用户需求,还要加以深化,“深化的意思就是用户说要‘1’,我们不能就做‘1’,我们要找到问题源头的‘0’,基于第一性的原则,才能明确真正1的方向,做出用户想要的‘1’。”

正确理解用户需求,必不可少的是调研。项目前期调研是对用户群体的痛点分析,项目后期则做相应的盲测,用调试好的照片效果与其他照片效果混合,邀请专业用户与普通用户进行盲选,以确保逐步迭代的风格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这也是上市前的一次验收。

画质工作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原则——为用户负责,不能将自己主观喜好作用于产品,更不能仅以创作者或摄影师的角色去设计风格或做决策判断。

同时,画质呈现的是图像效果,其中涉及到诸多成像模块,不仅需要硬件、光学等诸多专家的分析与支持,还需要主客观结合验证、未来趋势判断。了解技术及审美趋势,给出规划与方向,才能为技术研发预留时间。开水介绍了预判的重要性,“比如算法的实现,它的演进与迭代需要时间,不是说我现在要一个运动抓拍的算法,研发马上就可以做出来。”

目前,小米影像的画质定义在前期合作和后期验收上有了诸多沉淀。前期,通过和高校开展理论探索,用以项目应用和技术开发,如人眼视觉在不同环境亮度下的响应曲线项目,以及与海外的影像技术团队、全球知名企业团队的合作研究;后期,在上海、北京等地搭建了主观场景实验室,可以模拟真实的用户拍摄场景,更准确高效地对画质需求进行验收。

今年5月,小米正式官宣与徕卡达成战略影像合作,在此之前,画质团队已经与徕卡工程师们进行了深度联调,这也是团队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开水说,“这是传统影像与移动摄影的一次再碰撞。和百年影像领域的工程师们交流,汲取了不少养分,同时也对小米的画质风格更有信心了,我们和徕卡也探索出了比行业通用标准更高,同时具有小米特色的影像产品。对于即将面世的新品,我们兴奋又期待。”

Tiger也分享了这次合作的感受:“对于喜欢摄影的人来说,把移动影像做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相信对整个行业也是新的启发。”

小米与徕卡的携手,是关于移动影像一次崭新的想象。也是画质团队以及每位小米人,将多年来对用户的关注与技术探索的集中呈现。我们希望,7月带来的这份礼物,能让米粉们在每一次按下快门,每一次照片分享时,感受到深入地连接,获得治愈与温暖。

这个七月,小米影像的成长与进化,邀你一同见证。  

      审核编辑:彭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