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模块定点传输—点对多点的具体传输应用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1.   无线模块通信传输发展背景

   在物联网无线通信传输应用中,同一环境中往往具有多个无线通信模块在使用,由于射频本身的特性影响,导致无线模块相互传输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干扰。干扰是由于同一个环境中使用了多对无线模块同时发射造成的。在多个无线模块处在同一个通信频段时,当一个模块在发送的时候,处于同一频段的模块都能接收,而当多个同时发送的时候,就会造成干扰,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都无法接收。但是,有些应用需要处在不同频段下的模块需要进行通信,或者需要实现自定义组网应用,就需要避免这样的干扰产生。

   为了避免这种干扰的情况的发生以及以上的应用的可行性,成都亿佰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一种传输方式--定点传输

2.   定点传输简介

成都亿佰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推的定点传输方式可以实现跨信道传输和跨地址传输。对于传统的串口模块来说,通信的频点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设置,但是通信必须信道相同。对于成都亿佰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无线串口模块来说,最大信道支持256个,地址支持范围0 -- 65535,加上定点传输功能,同一环境中允许足够多对的无线模块成对使用而互不干扰。

定点传输是指处在任意信道、任意地址的无线串口模块可以发送数据给处在任意信道、任意地址的另一个无线模块。具体要传输给哪个地址、信道的模块,由发送模块发送数据的内容决定。

例如由A定点发送给D,假如A模块地址为0xaaaa,A的信道为0xaa;B模块地址为0xbbbb,信道为0xbb;C模块地址为0xcccc,信道为0xcc;D模块地址为0xdddd,信道为0xdd;E模块地址为0xeeee,信道为0xee。那么A发送给D的数据格式为:dd dd dd + 数据内容。数据发送以16进制发送。

无线传输

3.   定点传输模式—点对多点的具体应用

1.  点对多点的近距离传输

点对多点的近距离传输相对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如下图,在这个环境中有ABCD四个接收设备,发送设备需要将数据发送给ABCD任意的一个接收设备,每次发送只能由一个设备接收,那么发送设备只需要在发送数据内容前端加上目标设备地址, 目标设备通道,发送出去后,就只能由目标设备接收,其它设备收不到任何数据。

假如发送设备需要将数据发送给A接收设备,那么发送数据格式只需要再发送数据前加上A接收设备的地址和信道,如果A设备地址为0x0001,信道为0x0001,如果B设备地址为0x0002,信道为0x0002,如果C设备地址为0x0003,信道为0x0003,如果D设备地址为0x0004,信道为0x0004。那这个时候发送设备发送给A时,数据格式为:00 01 01 11 22 33 44,其中00 01为地址,01是信道,11 2233 44 位发送的内容。这时候只有A设备能够接收到数据1122 33 44,其它设备收到数据。同理如果发送设备需要发送数据11 22 33 44给D接收设备,那么发送数据的格式为:00 04 04 11 22 33 44。这种传输方式就能实现点对多点的传输应用,传输发起者一般是由发送主机发起,但是也不是一定的,也可以更具用户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选择合理的传输方式,实现点对多点的自定义组网应用。

无线传输

2.  点对多点的远距离中继传输

点对点远距离中继传输数据传输相对要复杂很多,也就是协议头需要添加两个或者多个定点发送的数据头,这种传输方式适合远距离的传输,但是要求数据量不能超过一包数据的长度。

例如:中继的无线串口模块地址为0x0001,信道为0x01;目标接收端的模块的地址为0x0010,信道为0x10,那么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格式应该为:

00 0101 00 10 10 + 数据

其中,前三个字节 00 01 01为中继的地址和信道,00 10 10为目标无线模块的地址和信道。这样发送后,目标端接收到的就仅仅只有数据了,协议头信道地址已经被过滤掉。

如下图所示,这种方案适合远距离的中继方式,并且支持一对多,当一条线路长期通信失败的情况下,可以换一条线路进行通信。这种网状的点对多点功能要复杂很多,但是灵活性要比单点对单点要强些。

无线传输

   这种中继方式节约中继段的控制器控制,直接将模块的RX、TX引脚进行短接,就可以实现中继,从成本上节约了控制器,并且方便安装。但是这种中继方法发送字节数受限于包长,单次发送的字节数不能超过包长。

4.  综述

点对多点应用相对是一种稍微复杂点的物联网无线通信应用,只要理解了点对单点的应用,那点对多点也是很方便的,这些应用都是基于无线串口收发的无线通讯模块之上的,因此能很快上手,客户无需考虑射频驱动,直接按照用户手册就能够实现数据的收发,更多无线串口模块的应用请关注成都亿佰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审核编辑:符乾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