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存储助力类脑演讲基础平台建设

描述

大脑包含上百亿神经元,是人体身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器官,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前的认识能力,脑科学研究不仅是全球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也是理解人类本身的终极目标。为了加快脑科学研究的步伐,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计划 于2016年正式启动,吸引众多顶尖科学家投身其中,以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以及以建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开启了新的征程。

作为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之一,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简称类脑研究院),面向脑与类脑重大科技前沿,依托学科优势,借助领先的计算、数据平台,致力于在类脑人工智能算法、重大脑疾病智能诊疗等领域创新,引领脑科学、人工智能与产业应用的融合,实现未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

为了建成世界一流的脑与类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机构,加速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进程,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采用多维度、高精度的设备进行科研数据采集、传输、使用,如类脑研究设备涉及脑成像平台,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多台近红外光、脑电、脑磁图等实时脑功能监测系统,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超声脑刺激等脑调控系统,认知神经科学平台拥有光学脑成像设备及认知行为解析设备,这些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时产生了大量影像等数据。 

在组建人脑大数据库的科研项目中,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并利用各种无创手段,以基因测序为主,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健康人等不同类型的人群,并发采集其环境、行为、遗传、脑影像、神经等千万级小文件数据信息,实现研究重大脑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和物质滥用的病根构建并预测人脑的各种宏观指标如创造性、幸福感和毅力等,这对整个大平台的数据基础设施有着比较大的挑战和要求。

首先是对数据容量的要求:研究院部署较早的传统存储扩展能力受限制,且配置6TB及以上大容量硬盘采用RAID 6、RAID 10,空间利用率小于50%,在容量利用方面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其次是要有稳定的性能支撑:基因测序的生产过程是一个超高并发的文件转换过程,整个生产过程有非常密集的大小文件的读取和写入,一个完整的基因测序样本会产生千万级数量的文件,通过测序仪、分析仪等仪器获得包含原始基因序列碱基对的文件,大小大约几十GB,因此整个生物样本的导入过程对文件存储的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满足不同科研任务对不同文件高带宽的存储需求,既要文件系统必须提供超大文件数量的支持,同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海量小文件的导入。

最后能对设备和用户的进行高效和精准管理:一是用户层次多,类脑研究院拥有从本科生至博士生,以及各类研究员的使用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类脑研究院的教授、研究员及学生需要不同的级别,防止重要数据被误操作等;二是多台设备,使得故障点隐患增加,管理及配置难以统一化,运维压力较大。

浪潮存储

助力类脑演讲基础平台建设

针对全脑网络可视化研究场景及相关需求,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的采用了浪潮提供的专业化的存储解决方案。     

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采用浪潮分布式存储AS13000,可按需提供文件、对象、块、大数据等多种服务,采用8+2纠删码策略提供了3PB容量空间,利用率80%;方案统一化管理,降低多套设备部署和维护的复杂度,允许集群内同时故障2个节点,业务不中断,数据不丢失,保障业务连续。     

通过对象聚合,提升单次落盘的对象大小,降低落盘操作次数,单节点恒定聚合带宽达2GB/s以上,连续72小时高清拍摄不丢帧,确保基因测序的连续性。

针对高校多个学科与多个课题组共享、使用、管理数据会产生多份数据,浪潮存储为用户定制的软拷贝功能,在元数据和索引上做变更,用户视角是多份不同的文件,但底层则是共同的存储空间,实现多份数据极速拷贝和使用,还大幅降低存储容量开销和管理成本,让数据共享、使用变得更加高效。平台通过部署增强ACL,支持读、写、执行、可视、删除,满足不同用户对文件精细的权限控制:保证不同研究员、学生和管理者对数据的访问和存储有不同的权限,防止误操作。

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下设的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张江国际脑库(ZIB),不断加强高性能计算与存储能力建设,目前拥有6个队列,15000例被试,30 PB存储,1005 份问卷,形成了国内领先的生物大数据、云计算平台。预计到2023年,张江国际脑库将围绕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正常人群六个队列建设,完成采集环境、行为、遗传、脑影像、神经5-O尺度全维度数,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全维度脑数据库和算法中心,服务脑科学基础研究、脑疾病临床诊疗与类脑智能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与全球主流生物数据库建立合作共享机制,致力于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全维度脑数据库和算法中心之一。无论是脑科学还是类脑研究,对提升未来中国科技整体“智慧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均意义重大。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