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对传统应用写作的挑战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人工智能对应用写作的影响,不仅在于其传播媒介及文本的存在方式,还有文本生成的速度、文本内容的权威性、接受者选择的自由性,最深刻的影响则是对人工写作命运的叩问,即人在写作中的“主体性”地位面临考验。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对传统应用写作的挑战之一是写作速度。美国汤姆森公司的机器人能在公司发布信息的0.3秒内提取有效数据发布财经新闻,机器人能在12秒完成棒球比赛新闻,中国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能在25秒完成585字的地震新闻,今日头条上的“张小明”能在体育比赛结束的数秒内完成比赛新闻的报道,这种写作的速度是记者无法企及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对传统应用写作的挑战之二是文本内容的权威性质疑。传统媒介时代,记者撰写的新闻真实性、权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通过权威报纸、电视等媒介发布的新闻,其在公众心中的权威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的新闻可能有记者的,也可能有机器人的,还可能是来自 “微信朋友圈”的,由于其来源和内容参差不齐,其权威性和真实性自然会遭受质疑。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对传统应用写作的挑战之三是信息接受者选择的自由性和阅读的碎片化。无论是文学阅读还是新闻阅读,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阅读。这对传统应用写作要素的完整性、叙事的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对财经新闻、体育比赛新闻、自然灾害新闻,碎片化阅读的人们只需要阅读标题和导语,其它丰富的写作内容对他们而言都显得多余。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对传统应用写作的挑战之是“人的主体性”地位面临考验。在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机器人写作对传统文学的最大挑战就是“人”作为数千年来文学主导地位被质疑,“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被解构。应用写作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机器人是否能够取代人工写作,机器人是否能够取代人的主导地位。

无论是机器人写作还是互联网传播,都是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媒介对人类写作影响的表现。尽管它们在文本的生产效率、传播速度方面优势明显,但借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其作为新型媒介延伸了人的能力,同时也使人的某些能力消失了。人工智能依靠计算机强大的记忆储存能力和程序的高速运算,能快速“合成”新闻、诗歌或小说。但随着人对计算机储存功能的依赖增强,人的记忆能力势必也降低了;随着人对计算机“运算”的依懒性增强,人的创造和思维能力势必会弱化。这种由社会分工的细化、复杂化带来的变化只说明作为个体的人记忆的下降以及对“他人”依懒性的增强,并不能说明作为整体的人类记忆和运算思维能力下降了。人类只是将这种能力转移到新的媒介——机器人、互联网等新媒介上,这与之前人类将记忆和储存能力转移到印刷媒介上、将运动能力转移到交通媒介上是同样的道理。由此看来,人们不必过于担心机器人写作对人工写作的替代,不必为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解构忧心忡忡。人们真正要思考和面对的是:怎样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怎样在“赛博格”中发挥好主体作用。

应用写作在要素、结构、体式、用语等方面具有相对统一的规范,这种规范在公文写作中以“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法定方式发挥作用,计划、总结、消息、书信、法律文书、启事、条据等文书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发挥作用,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往往以“学术规范”的形式来约定作者的写作。尽管如此,应用写作虽有较为统一的体式,但诸如书信、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文种,不同的作者即便是写同一主题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文本。对此,金人王若虚早就明示其道理:“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即便是公文和新闻这两种体式比较固定的应用文,写出来仍然是千人千面。对于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种而言,除基本的结构、格式等规范外,其内容、叙事方式、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证方法、语言表达等则大相径庭。这就说明,各种应用文写作尽管在结构、语言风格、格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但应用文是人类沟通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实用性、时效性强的文书,无论哪一种应用文都要发挥实际的交际效用,这就要求文章能根据交际各方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要求创造性处理问题。这一点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解决的,即便是人工智能在飞速发展,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脑同样在不断地发展,无论多么智能的工具对于人类而言,它永远只是工具。人工智能的发展只会改变社会的分工,改变人们交际的工具和手段,但不会改变交际中人的主体性本质。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会更加深刻。对于应用写作而言,人工智能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当前的体育比赛、自然灾害、财经消息的报道以外,还会在经济合同、法律文书等领域推广。尽管机器人还无法在会议文书、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应用文体写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机器人在包括语言、数字、图像、声音等数据的记忆、收集、调用和输出方面具有人无法达到的效率。此外,数据时代的个人对人工智能的数据及其处理手段依懒性逐渐增强。从数据的获取、处理、信息生成和发布的方式来看,尽管人工智能难以完成创造性的应用写作,也不能完成写作模板设计,但它作为媒介对应用写作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