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炒作,NB-IoT 实现了统计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这是行业炒作超过对新技术的任何现实期望的典型案例——窄带物联网 (NB-IoT) 诞生的故事以及 4G 技术的商业希望如何被严重抑制,至少在北美和欧洲。

该技术旨在服务于一个专门的利基市场:基于 LTE 规范的连接,但用于连接网络上的静态传感器并提供所需的高电池寿命(10 年或更长时间)以及最低的数据速率(想想每千比特第二!)需要每月完成一次微小的数据传输,或者更少。

NB-IoT 专门用于物联网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常部署在室内(甚至地下),并且不需要改变它们在网络上的位置。例如,每月只回拨一次网络的永久性水传感器是 NB-IoT 连接的主要候选者。

在 2016 年至 2018 年期间围绕 NB-IoT 规范的炒作导致了令人窒息的新闻稿和文章,主要来自供应商,关于 NB-IoT 将如何以最低的运营商升级成本的方式迎来智慧城市的新时代支持新技术的网络。

 

窄带物联网

尽管全球的 MNO 已经部署了 NB-IoT,但与智慧城市相关的传感器部署的预期爆炸式增长尚未发生,至少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发生。日本运营商 NTT DoCoMo 甚至于 2020 年 3 月 31 日关闭了其 LTE 网络上的 NB-IoT,以“集中管理资源”,该运营商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

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迄今为止,中国的标准比世界其他地区更成功。截至 2019 年 12 月,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总数为 8.84 亿。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截至 2019 年底,中国的 NB-IoT 累计连接数约为 9500 万。

ABI Research 分析师 Adarsh Krishnan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中国占全球 NB-IoT 连接的 92% 以上。换句话说,除非你在中国,否则 NB-IoT 并不真正存在。

NB-IoT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是该规范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其他 LPWAN(低功耗物联网)技术,如 Sigfox 或 LoRa,直到最近才在这个庞大的国家起飞。

数以百万计的物联网连接仍在使用较旧的数字蜂窝网络。全球范围内的 2G 和 3G 网络关闭是否会对 NB-IoT 的采用产生积极影响?

ABI 的 Krishnan 告诉我,“正在进行的 2G 和 3G 网络关闭将对 NB-IoT 的采用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会因地区而异……例如,在美国,现有的 2G 和 3G 物联网连接将迁移更多LTE-M 比 NB-IoT,而在欧洲,NB-IoT 可能会从传统网络的日落中看到相对更多的 NB-IoT 吸收。”

得知关闭将最有利于中央州,您将不会感到惊讶。

Krishnan 说:“2G 和 3G 网络日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在中国,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正在为其 5G 部署让路,从而推动了 NB-IoT 连接。”

没有人会对冠状病毒在减缓窄带技术的采用方面发挥了作用感到惊讶。分析师指出:“大流行已经影响了 NB-IoT 的采用。” “作为一种连接技术,NB-IoT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此外,由于大流行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中断,中国以外地区的采用速度比之前预期的要慢。”

“COVID-19 大流行造成的破坏也加强了数字技术对企业的价值,”Krishnan 指出。“与其他企业相比,过去投资于物联网的企业在管理日常业务运营方面表现得更好,因为在大流行期间,由于自动化和供应链流动的可见性更好。现在,随着我们(走出)大流行和经济活动开始增加,端到端供应链的可见性对于灵活有效地管理终端市场需求变得更加重要。”

未来

尽管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缺乏 NB-IoT 的巨额商业合同,但窄带技术是有前途的,因为该技术已被纳入 3GPP 5G Release-17 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 (mMTC) 规范。最新的 5G 规范预计将于今年 6 月冻结,商用芯片和设备预计将在 Release 17 冻结后的大约 9 个月到一年后推出。

NB-IoT 的 4G 版本和 5G 版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每个小区支持的 IoT 传感器数量。与 NB-IoT 目前在 4G 网络上总共可以支持 60,680 个传感器相比,5G 将支持每平方公里 100 万个传感器或设备。

一些中国运营商已经开始在 4G 上进行大规模传感器部署,但与他们的 5G 继任者相比,这些将相形见绌。

由于政府、行业和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复杂关系,大规模传感器部署不太可能在美国和欧洲起飞。NB-IoT 将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成为一种乏味、实用的技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 Nb-IoT 的摇钱树。

随着窄带软件更新上线,印度也可能成为 NB-IoT 的全球参与者,仅次于中国。已经启动了一些有趣的基于卫星的部署,为传感器和其他未连接的机器提供泛印度覆盖。



审核编辑 黄昊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