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设备的安全硬件解决方案

物联网

767人已加入

描述

物联网安全具有挑战性,但很少有公司采取行动。企业正在经历网络攻击和恶意软件的显着增加,从而危及设备及其安全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软采取了相当大的行动,开发了一种名为 Microsoft Azure Sphere 的端到端物联网解决方案,可以保护物联网设备免受不断变化的威胁。

全球有数十亿台联网设备,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国际数据公司 (IDC) 预测,到 2025 年,将有大约 416 亿台联网设备。其中许多连接设备由称为微控制器 (MCU) 的小芯片供电。与人脑一样,MCU 充当存储数据的设备的大脑,在设备上托管计算和操作系统。此外,为了保护这些 MCU 免受网络攻击,您应该将设备、软件和云集成到一个安全的解决方案中。这就是我们需要像 Azure Sphere 这样的端到端 IoT 设备安全平台的地方。

使用 Azure Sphere 保护您的 IoT 生态系统

Microsoft 在硬件、软件和云技术方面拥有专业知识,可提供从芯片到 Azure Sphere OS 一直到云的安全连接。它汇集了 Azure 认证的 MCU、Azure Sphere OS 的深度防御以及来自 Azure Sphere 安全服务的无线 (OTA) 更新,可保护您的设备免受不断变化的威胁。

使用 Azure Sphere 保护您的 IoT 生态系统 使用

Azure Sphere,您可以安全地开发 IoT 解决方案并连接到云。此外,Azure Sphere 允许您在任何云平台上构建您的解决方案,无论是私有的还是公共的。它不需要任何专业人员来安全地连接您的设备,因为它使用 OTA 更新来使您连接的设备保持最新和安全。为了保护物联网设备,微软考虑了七种不同的属性。让我们详细看看它们。

Azure Sphere 保护 IoT 设备的七大特性

最近,针对连接设备的安全威胁不断增加,这导致公司采用 Azure Sphere 等安全措施来保护其 IoT 设备免受像 MIRAE 僵尸网络这样对服务器进行完全命令和控制的攻击,Xbash 攻击弱密码和未修补漏洞,以及 Muhstik 自安装和感染 Linux 服务器。

新的威胁每天都在发展,因此保护您的物联网设备变得至关重要。许多公司都在努力保护他们的物联网设备。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研究,Microsoft 发现这些属性可用于 IoT 设备的端到端保护。这些规范清楚地概述了具有众多保护层以提高安全性的物联网设备的需求。

硬件信任根

单一用途硬件使攻击者更安全、更难破解设备。它可以检测何时可能受到攻击以及如何减轻攻击。

深度防御

缺乏安全性的原因源于只有一层防御。设计中的一个错误有时会导致安全隐患。我们无法预测威胁;因此,需要有多种安全措施。缺乏安全性的其他原因包括它在处理器上产生的负载和成本。

小型可信计算库

可信计算库(TCB)包括用于构建稳定运行环境的软件和硬件,它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它应该尽可能小,因为更少的代码意味着更少的错误。这有助于减少攻击。

动态隔间

隔间受硬件边界保护,以防止软件隔间的任何破坏。它在软件和硬件堆栈中提供了额外的保护,以创建一层防御。例如,您可以将操作系统进程或独立虚拟机用作隔离专区。

基于证书的身份验证

您不需要受密码保护的设备;密码是有问题的,容易被黑客入侵或被盗。证书不能被伪造或被盗。此外,可以跟踪设备是否受到损害,并且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故障报告

当设备被黑客入侵或试图对其进行攻击时,自动故障报告将发送信息。此外,它还将检测软件中的缺陷。

可更新的安全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被发现,软件会通过新版本不断更新。向云提供了更新,该软件将应用该更新来保持系统更新,以防止设备容易受到攻击。

任何组织都可以使用这七个属性来确保它们符合其安全措施。满足所有七个属性可能具有挑战性;为此,您可以利用 Azure Sphere。Azure Sphere 总结了所有这些属性,用于保护您的 IoT 设备,并让您在安全的IoT 开发中保持领先地位。借助这种端到端的安全性,公司将能够从较小的物联网开发转向大规模开发。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安全威胁,您将能够专注于更大的物联网目标,从而使您的企业受益并提高生产力。

作为 Microsoft 生产力金牌合作伙伴,我们 eInfochips 在使用 Azure Sphere 和 Azure IoT Hub 等 Azure 服务构建跨各个垂直领域的互联资产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作为围绕硅嵌入式云频谱的服务提供商,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帮助客户加快从设计到原型再到生产的 Azure Sphere 采用。有关支持 Azure 的 IoT 开发的更多信息,请立即联系我们。  

      审核编辑:彭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