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昉科技:推出面向智慧交通- RSU的RISC-V架构应用处理器NB2

描述

(文/程文智)在8月5日第十二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面向“智慧出行”的创新IC新品推介会上,跃昉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其面向智慧交通-RSU的一款Full Mask的RISC-V架构高端应用处理器NB2,该芯片在去年第四季度已经成功流片,它采用了台积电的12纳米工艺,面向边缘计算、深度学习等高端边缘侧系统应用。
 

rsu
广东跃昉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李涛

 
据广东跃昉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李涛介绍,NB2是一款定位于边缘侧的应用处理器,它不是直接用于汽车,而是应用在与汽车相关的工业物联网领域,比如智慧交通场景。智慧交通场景中一般有两个基础设施,一是用在车上的OBU;另一个是路侧单元(RSU),它通过与OBU之间配合,确保实时路况的安全。
 
NB2采用了四核RISC-V架构,主频达1.8GHz;外部存储器支持DDR4/LPDDR4(x),带宽最高可达4266MT/s;内置GPU、NPU、音视频DSP等多种硬件加速引擎;同时集成以太网、USB等各类标准接口;且该芯片符合工业级标准,典型功耗低至5W。

在应用方面,李涛介绍了NB2在RSU端的典型应用方案。在RSU典型应用场景中,一般会通过交换机,或者是通过网络,上连至TMS(交通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在端侧还会有不同的连接,包括是环境感知,比如以摄像头为代表的MEC的设备、信号灯、信号机等设备。对于RSUD的基本要求则是具有高算力、多连接、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等。

rsu

基于NB2的解决方案能够很好地应对这些需求,而且还为未来策略、算法的运维提供了拓展的可能。
 
此外,NB2还可以提供增强安全特性和区块链特性。具体来说,NB2在底层做了非常多工作,包括芯片唯一的身份标识,从而确保RSU身份验证入网;密钥安全生成和提取多级管理,能够支撑RSU的数据加密,包括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同时芯片本身的安全启动信任根及信任链,确保了RSU安全启动和固件防篡改;另外,RISC-V特有的PMP的特性,也就是物理内存保护,也带来跟其他主流架构不太一样的可信任执行环境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从设备到启动,以及应用运行过程中,整个数据链条上都是可靠和安全的。

rsu

除了上面提到的安全特性之外,跃昉还在物联网的体系下,借助软件技术,即区块链的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区块链是基于分布式的计算和存储的相关技术。“我们在面向智慧出行的过程中,在智慧交通的框架下,我们同样利用区块链来解决一些数据可溯源,包括利息相关方之间数据互信的问题。”李涛在推介会上指出,“首先,在我们NB2的底层,有一些基础安全特性可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可信;其次,在参与区块链的计算过程中,底层的哈希,包括国密、商密的加密引擎,也为区块链进行加速。”
 
在应用层方面,基于RSU这种边端侧有两种应用决策,第一种是基础的区块链的客户端,主要是完成数据的基础签名、合约调用等相关功能,通过把所有在智慧交通过程中交互相关数据发送到上行区块链平台进行上链的动作。还有一个就是区块链的轻节点,通过对敏感数据的过滤,只对相关数据摘要进行相关上链的操作,从而达到不同区块链网络中进行细分性管理。
 
李涛认为,在未来智慧交通过程中参与方非常多,可能有车厂,交通管理部门和政府监管部门,还有用户本身。如何解决他们在智慧交通体系下一个数据互信,包括利息分配等相关问题,可能还需要借助区块链的技术。
 
当然,除了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应用,NB2还可以应用于工业物联网下的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工厂等场景。
 
对于跃昉科技,据李涛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初,是一家聚焦工业互联网,研发基于RISC-V开源指令集架构SoC芯片产品的公司。目前团队规模130人,包括西安、深圳、顺德,以及印度等几个团队,主要是聚焦在底层RISC-V相关的生态构建上。成立大概2年多,已经有量产入门级的RISC-V的SoC芯片产品,且入选了广东省的“强芯计划”。,我们聚焦在RISC—V的SOC芯片产品方面。在去年第四季度,我们也成功流片我们的NB2。
 
对于创始团队,其CEO江朝晖博士是前谷歌CTO,2018年从硅谷回到国内之后一直致力于推广RISC-V相关的生态,构建RISC-V上下游的生态产业;其研发副总袁博浒在业界也拥有将近20年的SoC通讯内长期从业经验;其他初创管理及研发团队主要来自谷歌、英特尔、三星、华为、中兴、烽火等知名企业。
 
面向工业互联网,跃昉科技产品的策略是解决工业物联网中主要出现的安全隐患、功能同质化、成本高企等三大典型问题,因此,跃昉科技基于此产品策略,打造了“三横一纵一平台”的技术体系,解决工业物联网常见问题,为客户工业应用赋能。所谓“三横”就是在工业物联网的框架下,从端侧到边缘到微边缘,分别定义了三个不同的芯片产品体系,分别解决端侧基础的控制和链接,以及边缘和微边缘侧的边缘计算和智能应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