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分级离子通道的柔性准固态电解质的“树干”设计,实现超长寿命锂金属电池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研究背景

因其高理论能量密度、低金属锂还原电位以及高安全性,固态锂金属电池(SSLMB)有望成为下一代潜在储能体系。固态电解质(SSE)作为该体系核心组件,需具备高锂离子电导率、稳定性及安全性等特点。相比于传统氧化物或硫化物基固态电解质,聚环氧乙烷(PEO)等有机基固态电解质,因其质量轻、柔性好、延展性好及良好的电极界面相容性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其机械强度差、热稳定性不足及室温下低离子电导率(10-6~10-5S cm-1)限制了其商业发展可行性。尽管现已开发出多种策略(化学交联、嵌段共聚、接枝共聚、填充液体增塑剂或使用无机惰性填料等)来解决聚合物的上述缺点,但实现离子电导率、迁移数、机械强度和满意寿命之间的协调仍面临巨大挑战。更多研究表明,将固态电解质与少量液体电解质结合形成准固态电解质(QSSE)可能是同时提高安全性和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

在材料学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一个普遍思路是向自然学习,以获得材料设计的新灵感。树干,拥有高效的内部营养输送系统和坚固的机械结构,使其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其主要由内部木质部、中形成层和外部树皮组成:内部木质部(边材和心材)作为框架提供具有强大机械强度的结构支撑;覆盖树枝和树干的树皮(活韧皮部和最外层的树皮),可以运输光合作用形成的营养物质,同时保护树干免受极端温度或压力等环境损害;而中间形成层厚度很薄,将上面两层连接起来,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树干”既具有高机械强度又具有良好离子传输特性,为设计电解质的基本结构提供了理想原型。

成果简介

近日,滑铁卢大学陈忠伟教授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Tree Trunk” Design for Flexible Quasi Solid-State Electrolyte with Hierarchical Ion-Channels Enabling Ultralong-Lif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文章,该工作主要报道了一种用于超长寿命锂金属电池(LMB)的准固态柔性电解质,该电解质具有“树干型”结构,通过原位生长的MOF层覆盖在纤维素框架形成分层离子通道,从而实现快速离子迁移动力学及出色耐久性,该电解质具有1.36×10-3S cm-1高电导率,0.72的高离子迁移数,5.26 V宽电位窗口,及良好倍率性能,将其应用于Li-LiFePO4电池可以实现6000小时超长寿命。这项工作为构建灵活的QSSE以实现超长寿命LMB提供了一条潜在途径,也为储能和转换领域的材料和结构开发提供了设计依据。

图文导读

锂金属电池

图1. 结构启发和设计。(a)树干的横截面和侧视图的光学照片(木质部、中形成层和外树皮);(b)仿生设计层状结构的Li-MC结构图;(c)Li-MC准固态电解质示意图及MOF孔隙结构。

本工作受树干多层结构启发,首次构筑具有分层离子通道的灵活,且坚固的有机准固态电解质——Li-MOF/纤维素(简称Li-MC),其离子电导率为1.36´10-3S cm-1,迁移数为0.72,电化学稳定窗口为5.26 V。将类似材料作为木质部成分的纤维素(或引入其他生物质)作为基本框架引入电解质膜,可提供卓越柔韧性及强大的机械强度,同时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起到类似于“树干”的作用。同时,金属有机骨架(MOF)具有超高孔隙率和巨大内表面积等特点,在加工后表现出提供局部快速离子转移动力学的良好潜力,在中间改性层帮助下,功能化MOF可以在纤维素基框架的表面上密集原位生长,充当“树皮”,形成离子传输通道和保护层。因此,这种基于纤维素内部框架和外部功能化MOF层的组合,可获得具有良好机械强度、高离子电导率和优异热稳定性的柔性电解质。

锂金属电池

图2. MC纤维及Li-MC电解质形貌表征。(a-c) MC纤维的纤维素、MOF的计算机截面扫描图;(d) MC纤维的SEM图;(e-g) MC纤维的TEM和能谱图;(h-j) Li-MC电解质光学照片;(k, l) 纤维素和MOF结构图;(m-q) Li-MC电解质SEM截面图及能谱图。

基于上述提出的“树干”设计思路,通过以下步骤构建基于纤维素QSSE膜(Li-MC):纤维素接枝、MOF的原位生长、膜形成、活化和功能化。内部纤维素、外部MOF层和整体MC纤维的CT图验证了所设计的分层“树干”结构。从纤维素到MC纤维的结构表明,原位生长的MOF颗粒均匀而紧密地包裹在接枝的纤维素纤维表面。Li-MC光学图像显示出MOF颗粒在纤维表面均匀分布,且Li-MC膜表现出良好柔韧性、机械强度。通过纳米CT重构Li-MC膜内部整体结构发现其中纤维素纤维三维互连,MOF层相应均匀分布。Li-MC的横截面形貌和元素分布显示具有纤维状致密结构和“树皮”层均匀分布。从材料和结构特性整体来看,Li-MC膜具有为Li+传输和固有热稳定性提供快速3D互连通路的潜力,符合上述提出的“树干”设计思路。

锂金属电池

图3. 晶体结构和化学环境分析。(a)2D广角X射线衍射图;(b)X射线衍射图;(c)HKUST-1 MOF晶体结构示意图:(111)晶面;(d)拉曼光谱图;(e)Li-MC中差分电荷密度图;(f-h) X射线近边吸收图、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和配位数;(i-k) 小波变换分析。

采用系列X射线分析进一步研究Li-MC膜的晶体结构、化学环境和分子相互作用等。二维广角X射线散射和衍射图表明(111)峰强度在热活化后变弱,在进一步功能化后几乎消失,这是由于大部分Cu二聚体位于(111)平面内,在活化过程中失去水分子并进一步与PF6配位后结构发生变化甚至扭曲——在功能化过程中导致(111)晶面结晶度降低,甚至消失。

除晶体结构外,通过拉曼和红外光谱进行观察了合成过程中化学基团演变。在所有MC相关样品中都可以观察到原始纤维素和MOF的主要特征峰,证实合成过程中保持了纤维素骨架和MOF主要有机键。

同步辐射进一步表征了化学环境和分子相互作用情况,证实了在QSSE中提出的“树干”设计中构建Li+迁移路径期间的结构变化和电子密度重新配置情况,具体而言,吸收体Cu原子通过向-PF6-基团释放电子使电荷离域,形成Li迁移活性位点,这符合电子密度分布和键长变化理论计算。因此,初步证明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锂金属电池

图4. 电解质电化学性能分析。(a)不同温度下离子电导率和活化能计算;(b) 室温下对称电池电化学阻抗图;(c) 离子迁移数;(d)7Li固态核磁谱;(e, f) CV和LSV曲线;(g) 电导率和迁移数对比图;(h) Li对称电池长循环曲线;(i-l) 对称电池循环后截面图。

随后,从离子电导率(σ)、Li+迁移数(tLi+)、Li剥离/电镀动力学和电化学稳定性窗口(ESW)等不同方面,比较QSSEs的电化学性能。具体来说,Li-MC具有增强的离子电导率(1.36×10-3S cm-1),明显高于Li-Cel(6.60×10-5S cm-1)。此外,测量电化学阻抗谱(EIS)以进一步了解离子迁移行为,tLi+从0.34增加到0.72,表明构建“树干型”结构具有出色单离子传输能力。

固体核磁共振(7Li SSNMR)进一步研究了局部化学环境和Li+动力学,表明Li-MC中锂离子电导率的增强归因于原位生长的MOF层,其中PF6-在Cu位上的固定有望进一步与Li+配位形成离子活性迁移位点。同时,循环伏安法(CV)和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试结果表明Li-MC电化学稳定性更好,在长期锂电镀/剥离实验中同样得到印证,以上结果表明“树干”设计有利于促进Li+跨界面转移,并抑制Li重复锂剥离/电镀过程中的枝晶形成。

锂金属电池

图5.全电池测试性能测试。(a, b) Li/LFP: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c-e) Li/NCM811:充放电曲线和循环性能;(f, g) 性能比较图;(h-k) Li/Li-MC/NCM811软包电池。

最后,测试了室温下全锂金属电池性能。对于Li-LFP电池,Li-MC准固态电解质提供了更高比容量,在1C下表现出极其稳定的性能,可循环约3000次,长循环过程容量保持率达80%,库仑效率~100%,远优于Li-Cel电解质。此外,对于能量密度更高的Li-NCM811电池,Li-MC在高质量负载依然可以获得较优性能,面积容量最高可达3.1 mAh cm-2(207 mAh g-1),稳定性方面,1C循环300次后仍具有良好性能。

与近期发表的其他类似电解质相比,基于“树干”设计思想的Li-MC提供了高比容量、良好倍率性能和库仑效率及优异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进一步尝试使用设计的Li-MC QSSE组装软包电池进行安全评估,经过不同程度折叠和展开后,软包电池可以恢复到初始形状,呈现出良好柔韧性,同时在刺破和切割测试后软包电池仍然保持安全,且LED全程保持点亮。

总 结

本工作中作者设计了具有“树干”结构的灵活且坚固的准固态电解质Li-MC,其原位生长的MOF层覆盖在维素框架表面,具有快速离子迁移动力学和出色耐用性。该电解质具有1.36×10-3S cm-1的高离子电导率、0.72的良好迁移数和5.26 V的宽电化学稳定性窗口。由于结构优势,Li-LFP、Li-NCM全电池在正极的高质量负载下依旧具有高面积容量、出色倍率性能及超长循环性能。此外,对组装的软包电池进行加热、弯曲、刺穿和切割等实验,表明该电解质具有高耐受性。因此,“树干型”设计的QSSE方案将成为柔性准固态电解质走向安全、坚固和高性能固态锂金属电池的潜在途径,同时为能量存储和转换领域的材料设计及结构开发提供新思路。

文献信息

“Tree Trunk” Design for Flexible Quasi Solid-State Electrolyte with Hierarchical Ion-Channels Enabling Ultralong-Lif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dv. Mater., 2022, 2203417. DOI: 10.1002/adma.202203417)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