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设计流程及要点

汽车电子

2370人已加入

描述

汽车线束·定义

汽车上的电源和各种电气零件通过线束来实现电路物理连接,线束分布遍布全车。

如果把发动机比作汽车心脏的话,那么线束就是汽车的神经网络系统。它负责整车各个电器零件之间的信息传递工作。

汽车线束·设计流程

1. 确定整车电器功能,给出相应要求。

2. 确定整车电器负荷要求,并给出相关特殊要求。

3. 绘制整车电器原理图和线路原理图。

4. 整车电源分配(含搭铁线)。 (搭铁线)

5. 确定导线规格,电线保护、固定、过孔方式。

6. 分配保护装置所含回路并逐一确定容量。

7. 绘制三维线束布置图。

8. 绘制二维线束图。

9. 以三维线束布置图确认二维线束图尺寸。

汽车线束

(二维线束图) 10. 认可并投产。

1)汽车上装备的两个电源(发电机与蓄电池)必须并联连接;

2)各种用电设备采用并联连接,并由各自的开关控制;

3)电流表必须能够检测蓄电池充、放电电流的大小。因此,凡是蓄电池供电时,电流都要经过电流表与蓄电池构成的回路。

但是,对于用电量大且工作时间较短的起动机电流则例外,即启动电流不经过电流表;

4)各型汽车均配装保险装置,用以防止发生短路而烧坏用电设备。

汽车线束·设计要点

1. 根据电气功能要求绘制电器原理图和线束功能图。

汽车线束

(电气原理图) 2. 根据电气原理图对每个电气子系统及回路进行能源分配,包括搭铁线。

3. 根据电气子系统电器件的分布情况确定线束布线形式。

4. 根据线束的走向确定线束保护方式和过孔保护。

5. 根据电器负荷确定熔断器或断路器。

6. 根据熔断器容量确定电线线径。

7. 根据电器的功能确定电线的颜色。

8. 根据电器件的插接件确定线束的插接件。

汽车线束·电线设定

1.计算导线线径

I=P/UA=IpL/Ud

式中:

I:电流,A

P:电器件功率,W

U:电压,V

A:线径,mm²

p:铜电阻率(约为0.0185Ωmm²/m)

L:导线长度,m

Ud:允许最大的电压降损失

同时也要考虑下列情况:

a. 导线过长可适当将线径放大;

b. 导线经多个插接件转接后连接到用电器的情况,考虑端子电压降较大,可适当将线径放大。

2.各种电路允许的电压降Ud

汽车线束

3.线径经验值

0.5mm² 信号线、尾灯、牌照灯、指示灯仪表灯、电钟、水温表、燃油表、油压表等

0.75mm² 转向灯、3V以下电喇叭等

1.0mm² 电喇叭、刮水电机、雾灯等

1.5mm² 前照灯

2.0-4.0mm² 电源线

4.0-6.0mm² 预热塞等

8.0-25mm² 主电源

16-72mm² 启动线 主搭铁线

4.电线颜色的设定

主电源:红色

起动系(点火):白色

搭铁系:黑色(白黑)

信号灯系:绿色

传感器信号:棕色、黄色

5.电线允许连续电流及允许电流密度

为避免导线过度发热,应该检查电流密度其公式为:S=I/A

汽车线束

汽车线束·各电气连线

1.起动机

汽车线束

起动机故障分析(不转原因):

①蓄电池电容量不足

②导线连接不良

③起动开关(继电器坏)

④起动机坏

检查与排除:

1. 接通起动机开关,起动机不转动时,立即松开开关,打开大灯或按动喇叭,确认是否有电,如大灯不亮或喇叭不响,检查蓄电池回路连接状态,蓄电池容量。

2. 如蓄电池正常,用导线或起子直接搭接起动机开关的接线柱,如起动机空转良好,说明开关有问题,不转则起动机有问题。

3. 检查起动继电器方法同上,用起子直接短接继电器线圈的两根线。

2.发电机

汽车线束

3.制动灯、倒车灯

汽车线束

制动灯(倒车灯)故障分析(不亮原因):

①灯泡烧坏

②灯泡搭铁不亮

③开关损坏

④线路断路

检查与排除

①检查灯泡灯丝

②检查搭铁:踏动制动踏板,检查制动灯是否有电

③检查开关,如还是不亮说明线路断路或保险丝断

4.电/气喇叭(远近光转换)

汽车线束

电喇叭不响故障

①电源线路断裂

②按钮接触不良

③继电器坏

④喇叭坏

检查与排除

①打开大灯通过大灯的发光状态确认蓄电池容量并电源线路正常。

②将喇叭继电器的30端和87端短接,喇叭响,正常。不响换喇叭。

③将喇叭继电器的85端搭铁,如有继电器的触点闭合的声音且喇叭响,按钮正常。

④按下按钮,继电器无声音,换继电器。

5.收放机

汽车线束

6.室内灯

汽车线束

1. 开后雾灯前必须先开前雾灯。

2. 开前雾灯或大灯时小灯开关会同时打开。

3. 小灯、牌照灯、尾灯、仪表照明和翘板开关指示灯均为同一电源,但仪表照明和翘板开关指示灯可通过照明控制器控制亮度。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