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MCU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程文智)根据Omdia数据,2021年中国MCU市场规模72亿美元,同比增长26%;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约82亿美元,且主要为恩智浦、Microchip、瑞萨、ST和英飞凌等几家头部企业所占据,国内MCU企业的市场份额并不大。但国内MCU企业玩家却有很多,据《电子发烧友网》统计,可以提供MCU产品的上市企业就有20家之多,这还不包括2021年成立MCU事业部,今年会推出MCU产品的模拟厂商思瑞浦;计划扩充电机驱动、通用电源、MCU产品线的纳芯微;即将推出车规MCU产品的韦尔股份等等。
MCU上市公司汇总现在各家上市公司的中报已经发布完毕,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企业上半年的表现。根据各家公司的市场表现,我们将这些企业按照市值进行了一个排名。从市值可以看到,兆易创新以767.05亿元市值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690.8亿元的华润微和646.28亿元的纳思达。其实这几家企业当中MCU业务的营收都不是其主要营收,兆易创新的存储业务营收更多,华润微的代工业务收入更高,而纳思达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打印机和耗材。这20家MCU产业上市公司中,市值超过100亿元的有11家,市值最低的是9.62亿元的晟矽微电。其中科创板7家;沪市主板4家;深市中小板2家;创业板4家;新三板3家。
经过去年的缺货涨价之后,今年的MCU市场开始分化,更多的是结构性缺货行情。其中,由于手机、PC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持续低迷,导致了消费类相关的芯片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而车用、工业用的芯片产能依然紧张,特别是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车用MCU市场需求不降反升。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变化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的MCU公司有10家之多,其中有两家还出现了亏损,分别是四维图新和晟矽微电。净利润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国芯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823.088%。据公开资料显示,国芯科技汽车电子总成及新能源电池管理MCU新产品取得突破。该公司不久前发公告称,其对标恩智浦MPC5674F的车规级MCU芯片CCFC2007PT已经研发成功,该芯片是基于该公司自主PowerPC结构C*Core CPU内核研发,主频高达264MHz,工作温度为-40℃~125℃,可以广泛应用于汽、柴油车动力总成和新能源电池管理。另据国芯科技官网介绍,该公司目前具有10余款汽车电子与工业控制芯片,主要包括2002BC、2003PT、2006PT、2007PT、2012BC、2013PT、2016BC、3007PT,分别对标NXP MPC5604、5634、5554、5674F、5604/5607、5634M、TC234L/CYT2B98(Infineon)、5777M,其中2012BC和2007PT两颗芯片已公告披露研发成功,预计后续系列芯片将陆续研发成功投向市场。此外,复旦微电、纳思达和兆易创新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很可观。
MCU产业上市公司MCU业务的营收情况从《电子发烧友网》统计的数据来看,20家MCU产业上市公司的MCU业务收入加起来应该不会超过50亿元,其中MCU业务收入最大的是兆易创新,达到了17.46亿元,同比增长119%,占其总营收的36.53%。这与兆易创新这几年来积极向工业和汽车电子市场切换不无关系。根据兆易创新2022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MCU已经拓展至22nm,其MCU产品在工业自动化、能源电力,以及无线通讯类应用领域增长良好。据了解,目前兆易创新工业类客户收入占比已经接近44%,与大家电类比例持平,其后是汽车电子客户。工业类客户中包括了国内一线光伏、储能电站、PLC和医疗器械等厂商。在车用市场方面,兆易创新也在加速落地,其MCU产品已经在车身、座舱、安全、动力、底盘等汽车领域有不同程度的介入。另外,该公司车规认证的MCU产品线也即将在Q3季度推出。
华润微、纳思达、瑞芯微、上海贝岭、国民技术和士兰微等几家企业并没有将MCU产品的营收单独列出,表格中所列数据为推测的数据,MCU业务营收数据应该会少于表格中所列数字。其中,华润微将MCU产品归类到了集成电路事业群,该事业群还包括IPM、烟雾检测、智能电网项目重点产品等。据其半年报披露,其32位MCU系列新产品电机控制MCU已完成设计并工艺流片、安全应用MCU完成SOC初版整合;而其联网烟雾报警产品实现了工艺迭代升级,上半年销量达千万颗以上。复旦微电的MCU产品线上半年增长177%,达到了2.76亿元。其中单相智能电表MCU占比50%~60%,表厂需求旺盛,去年欠客户的几千万颗已经于今年交付。复旦微电智能电表产品线已拥有FM330x/331x/33A0xx/33A0xxB系列智能电表MCU芯片、FM3316/3313/3312、FM33A0xx/33G0xx系列超低功耗MCU芯片,以及FM38025T高精度实时时钟芯片、FM320x系列电力载波芯片,MCU核心系列产品涵盖了从8位机、16位机到32位ARM Cortex M0+平台,内嵌存储容量从64K直至最高的512K,实现了产品的平台化、系列化,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三表、智能路灯、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应用领域。另外,其LG系列MCU成功获得AEC-Q100认证,已进入了市场推广期,定点车型有100余个,有望明年大规模放量。
MCU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及研发投入情况根据毛利率的统计可以看到,半导体公司毛利率基本都在30%以上,其实MCU产品的毛利率会比其总体毛利率更高,比如兆易创新MCU产品线的毛利率在60%以上。这20家MCU公司中,毛利率最高的是四维图新达到了56.02%;紧随其后的是国芯科技为53.40%;然后是东软载波和兆易创新,均超过了49%;中颖电子、中微半导、国民技术、芯海科技和乐鑫科技的毛利率也均超过了40%。
研发投入方面,总额最大的是纳思达的8.04亿元,但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并不大,仅为6.54%;然后是四维图新,研发投入达到了7.0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也很大,达到了51.61%,这与四维图新的产品规划密不可分,因为四维图新的MCU产品线是面向汽车电子市场的,相应的研发投入就必然比其他做消费类和工业类MCU产品的公司要大很多,毕竟车规MCU的IP授权费、流片成本,人才费用都相对更高一些。这让小编想起曾经跟行业类的人士的交流,其实车规MCU产品的毛利率并不会比工业类和消费类MCU产品更高,反而可能会更低,因为投入更大,营收可能还不高。当然,随着汽车智能化对芯片算力要求越来越高,车用MCU逐步从8/16位MCU转向32位,叠加车用MCU市场规模和MCU产品价值量的提升,这个情况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
结语从上市的MCU公司上半年的表现来看,专注于消费类市场的公司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快速切换至工业和汽车类市场的公司的业绩表现更好。还有就是对研发越来越重视,从近几年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国内MCU公司的研发投入几乎每年都在增长,这也可以看出国内MCU公司对技术人才越来越重视,对产品的性能也越来越看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