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现代社会依赖于芯片,而芯片是由数以亿计的晶体管构成。iPhone 14 Pro 上搭载的A16 Bionic 芯片就由160亿个晶体管组成。每一次滑动屏幕,每一个表情包,每一帧视频,都由千千万万个晶体管完成。除了手机和电脑,现代生活中几乎所有方面都依赖晶体管,从冰箱,空调,汽车,到飞机和卫星。
晶体管自1947年被发明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基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晶体管。这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吸引着来自微电子,材料,物理和化学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
然而,不同领域研究人员之间还缺乏一致的报道和评估研究结果的规范。此外,很多晶体管的性能参数都相互关联,这使得形成统一的报道和评估更具挑战。
如此一来,就容易出现报道研究结果不完整,评估结果不全面等现象,甚至还会导致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评估出现偏差。
鉴于此,由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大学,国家实验室,和工业界的学者,近期联合在Nature Electronics上发表了如何报道和评估新型晶体管的论文。
文中,作者们列出了一些关键参数的清单,以及参数评估清单,作者们还提供了报道和比较的例子。
以下给出文中的几个例子,例子中的晶体管是基于二硫化钼(MoS2)。
关电流与开电流(Ioff vs Ion)
不同研究中的晶体管沟道长度不一样,而且栅极所用的绝缘体的材料和厚度也不一致,这就意味着不同驱动晶体管工作的电压范围不一致。为简易起见,作者推荐,在VDS = 1 V 时,画出Imin vs Imax,右边还可以配合图中斜线来表示Imax/Imin ratio。同时标出Imax取自一定的载流子浓度ns,例如1013 cm-2。由于Imin一般取自晶体管的亚阈值状态,此时载流子浓度ns应该等于0,因此不予列出。
有了此图,人们就可以准确地比较某些论文中所提到的非常高的Imax/Imin ratio可能只是因为有比较大的沟道长度,或者相比于栅极绝缘体的厚度而言,沟道很长。
真正创新的结果是用相同的沟道材料和厚度,用相同的栅极绝缘体材料和厚度,在相对较短的沟道长度里,实现比较高的 Imax/Imin ratio
Ion vs Lch
晶体管获得比较高的开电流Ion才能使最终的芯片运行的速度变快。有一些论文会强调自己的器件获得很高或者破纪录的Ion。不过,有可能这种高的Ion是因为比较短的沟道长度,或是比较高的VDS或载流子浓度。因此,有必要在相同VDS和载流子浓度条件下,画出Ion vs Lch。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沟道长度对Ion的影响,实现比较公平的对比和评估。
注意,很多论文中漏电流用IDS来表示,这样是不正确的。因为,电流的定义是电荷经过一点的速率,因此应该用ID来表示。常用的半导体物理教材里,如S.M. Sze或Ben Streetman所编著的,也很难看到“IDS”的这种用法。而电压的定义是两点之间的电势差,所以源漏之间的电压是VDS。
亚阈值摆幅(Subthreshold Swing,SS,单位mV/dec)
小的亚阈值摆幅可以降低晶体管的工作电压,因而减小芯片的耗电量。有一些论文会强调所报道的晶体管有破纪录的亚阈值摆幅,尤其是在一些负电容相关器件的研究中。可是,有可能这个破纪录的亚阈值摆幅发生在非常小的电流上(例如10-5 uA/um),这样对于降低晶体管的工作电压的作用并不大。因此,有必要画出”全过程”漏级电流的的SS,即SS vs ID。如此,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重要的漏级电流区间上的SS,例如在10-2 到100 uA/um区间。
Rc vs n
作者们还着重强调了接触电阻的报道和评估。用Transfer Length Method来得出接触电阻时,需要保证有超过4个晶体管,而且至少有一个晶体管中接触电阻大于沟道电阻。例如下图中TLM A用的所有晶体管都是沟道电阻远大于接触电阻,这样得出的接触电阻容易产生很大的误差,有的甚至得出接触电阻接近于0的结论,因此作者推荐用TLM B。
作者们还推荐用右图中的4-probe测量来佐证TLM中得出的sheet resistance
最后需要画出TLM得出的接触电阻与载流子浓度的关系图,如下图
展示统计分布
最后,作者们还呼吁,应该报道关键参数的统计分布,而不只是强调最好的一个或者几个器件的性能,如下图,在一定VDS和载流子浓度条件下,作者们展示了不同沟道长度的晶体管的漏电流分布:
作者们表示,遵循一致的准则来报道和评估科学研究结果,将会有利于该领域更好的进展,推动对前沿晶体管器件的研究,创新和应用。
审核编辑:刘清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