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尺寸不同的元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积存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热积存取决于栅极的尺寸,也就是IC芯片的最小图形尺寸。栅极长度较小的元器件能使源极/漏极扩散的空间小,因此也只有较小的热积存。由于最小图形尺寸的缩小,晶圆只能在高温(超过1000摄氏度)过程中停留很短的时间,所以需要紧凑的热积存控制。下图显示了图形尺寸不同的元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积存(某温度下所能停留的时间)。

下图假设掺杂物的表面浓度为10的20次方原子/平方厘米。图形尺寸越小的元器件,热积存也越小。 如0.25 um的元器件经过源极/漏极注入之后只能在1000摄氏度)过程中停留很短的时间,所以需要紧凑的热积存控制。

下的温度下停留24s,而2 um的元器件能停留1000s。降低温度能使热积存明显增加,比如经过源极/ 漏极注入后的0. 25 um的元器件能够在900摄氏度的温度下停留200s,而当温度为800摄氏度时,可以停留3000s。

CVD

沉积和驱入过程

一般扩散掺杂工艺的顺序为先进行预沉积,然后为驱入过程。1050摄氏度时首先在晶圆表面沉积一层掺杂氧化层,如B2O3或P205。接着再用热氧化工艺消耗掉残余的掺杂物气体,并且在硅晶圆上生长一层二氧化硅层覆盖掺杂物,避免掺杂物的向外扩散。预沉积及覆盖层氧化反应中最常用的硼和磷原材料为二硼烷(B2 H6 )和三氯氧化磷(Phosphorus Oxychloride,即 POC13, 一般称为POCL),它们的化学反应式可表示如下:

硼: 预沉积:B2H6+2O2->B2O3+3H2O

覆盖层氧化反应:2B2O3 +3Si — 3SiO2 +4B 2H2O + Si t SiO2 +2H2

磷: 预沉积:4POC13 +3O2-> 2P2O5 +6C12

覆盖层氧化反应:2P2O5 +5Si — 5SiO2 +4P

二硼烷(B2H6)是一种有毒气体,闻起来带有烧焦的巧克力甜味。如果吸入或被皮肤吸收会有致命危险。二硼烷可燃,自燃温度为56Y;当空气中的二硼烷浓度高于0.8%时会产生爆炸。POCL3的蒸气除了引起皮肤、眼睛及肺部不适外,甚至会造成头晕、头痛、失去胃口、恶心及损害肺部。其他常用的N型掺杂化学物为三氢化碑(Ash’)和三氢化磷(PH3),这两者都有毒、易燃且易爆。它们在预沉积和氧化过程中的反应都和二硼烷(B2H6)类似。

下图所示为硼的预沉积和覆盖氧化过程使用的高温炉扩散系统。为了避免交叉污染,每个炉管仅适用一种掺杂物。
 

CVD

接着在氧气环境下将高温扩散炉的温度升高到1200摄氏度提供足够的热能使掺杂物快速扩散到硅衬底。驱入时间由所需的结深决定,可以通过已有的理论推算出每种掺杂物所需的驱入时间。下图显示了扩散掺杂工艺中的预沉积、覆盖氧化过程和驱入过程。

扩散工艺无法单独控制掺杂物的浓度和结深,这是因为两者都与温度密切相关。扩散是一种等向性过程,所以掺杂物原子都将扩散到遮蔽氧化层的边缘下方。但由于离子注入对掺杂物的浓度和分布能很好控制,所以先进IC生产中几乎所有的半导体掺杂过程都使用离子注入技术完成。扩散技术在先进IC制造中的主要应用是在阱区注入退火过程中将掺杂物驱入。

20世纪90年代晚期,研发部门为了形成超浅结深(Ultra-Shallow Junction, USJ)使扩散技术再次流行,首先利用CVD技术将含有高浓度硼的硼硅玻璃(BSG)沉积在晶圆表面,接着利用快速加热工艺(RTP)再将硼从BSG中驱出并扩散到硅中形成浅结。下图显示了超浅结形成时的预沉积、扩散和剥除过程。

CVD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