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开宗明义地说明:「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用来形容IC芯片也是非常的贴切。
IC芯片由早期单一功能芯片,演进到多功能的多晶粒封装(multi-chip module;MCM),到系统单晶片(system on a chip;SoC)、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a package;SiP),以至于到最近俗称的小芯片(chiplet)。这些分分合合一路走来,与半导体制程及封装测试技术,乃至于系统端的应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早期的系统应用,都是将各式不同功能的IC,以印刷电路板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但随这系统端所需操作的频率愈来愈高,以及缩小尺寸的要求,将几颗核心的IC整合在同一个封装内,以缩短彼此间的传输距离,成为一个趋势,多颗晶粒的封装技术(MCM)应运而生。此外SiP、异质整合,乃至于3DIC,都是更为先进的封装方式,技术上包括了芯片的堆栈。总之若芯片设计或晶圆制程上,无法满足系统端的需求,就会寻求在封装上提供解决的方案。所以芯片设计、晶圆制作以及封测是三足鼎立,而彼此间随着时间及技术演进互有消长。
裸晶良品(known good die;KGD)在多芯片的封装上是个很大的挑战,通常一颗芯片都得经过封装后,才能做完整的测试再出货。但是在多颗裸晶共同封装在一个模块上,若无法确定每一个裸晶都是良品的话,势必会造成良率上的重大损失。为了确保每颗裸晶都是良品,业者大力开发了晶圆上的测试技术(chip probe),这包括了复杂的探针卡(probe card),以及测试设备,而这些产品也形成了整体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随着晶圆制程技术愈来愈成熟与进步,晶圆厂已经可以在同一套制程中,提供不同工作电压或崩溃电压的晶体管。同时扮演重要角色的嵌入式存储器,如快闪存储器(Flash)、EEPROM、OTM(one time memory),也都能逐一实现在同一片晶圆中。至此结合了逻辑运算、类比电路、存储器,甚至于高压电源管理,系统单晶片的架构终于整合且可具体实现。
苹果的M1芯片可以说是目前系统单晶片的极致,整合了Arm架构的CPU、GPU、AI神经网络的加速引擎,以及连结这些单元的fabric总线界面。比起x86的架构,M1芯片具备了高效能、低功耗及高集成度的优势,M1 Max一颗芯片内含了570亿个晶体管,是目前个人计算机芯片的翘楚。
系统单晶片的另一个极致就是NVIDIA的GPU,NVIDIA最新一代的Hopper GPU,内涵800亿个晶体管,1.5万个核心,使用台积4奈米的制程,而每一颗芯片的长宽边长将近3公分。这颗巨无霸的芯片,直接挑战的就是晶圆厂的良率,以及后续的封装测试,而每一片12吋晶圆能有效使用的面积也会受到影响。假设系统上对于高效能运算(HPC)芯片的需求持续增加,在单一芯片的面积无法再增加的情况下,就得开始做适度的切割,这也是小芯片被提出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NVIDIA GPU的命名一直使用著名科学家的姓氏,如之前的安培、伏特、巴斯卡等。此次的Hopper是美国著名的女性计算机专家,官拜海军少将,而她的名字Grace也被命名为NVIDIA第一颗即将商品化的 CPU。
小芯片的提出,除了舒缓芯片面积持续增加的挑战外,另外也可将单晶片内不同功能的区块加以分割,以不同的制程条件来实现。比如说芯片的核心以5奈米来实现,而其I/O或主管控制汇流部分,就可以用较成熟的制程来实现,以进一步优化成本。因此在多个小芯片间的传输通讯协议就很重要,这也是小芯片联盟所提出的界面标准UCIe(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事实上这就是异质整合的具体实现,换言之也就是SoC的进阶版system on integrated chips(SoIC)。
在这一股芯片分合的大势下,有家新创的芯片设计公司却反其道而行,将整个12吋晶圆制作成单一高速运算的芯片,芯片的边长超过20公分,内含了1.2兆个晶体管。其所持的理由是,未来芯片在传输一个位元所损失的能量,会大于去运算一个位元所需的能量,而这种设计并可以增加操作的频率。此种做法是否会引领风潮,且拭目以待。
十多年前喧腾一时,但却胎死腹中的18吋晶圆计划,最近又被有心人士提出,以应付愈来愈庞大的单一芯片。看来半导体的研发人员,一直在挑战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不断地在分分合合的道路上迈步向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