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池在栈结构中的性能设计实现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一、概述

在 C/C++ 中,内存管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在编写一个程序的时候几乎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内存的分配逻辑,这时候随之而来的有这样一些问题:是否有足够的内存可供分配?分配失败了怎么办? 如何管理自身的内存使用情况? 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个高可用的软件中,如果我们仅仅单纯的向操作系统去申请内存,当出现内存不足时就退出软件,是明显不合理的。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内存不足的时,考虑如何管理并优化自身已经使用的内存,这样才能使得软件变得更加可用。本次项目我们将实现一个内存池,并使用一个栈结构来测试我们的内存池提供的分配性能。最终,我们要实现的内存池在栈结构中的性能,要远高于使用 std::allocator 和 std::vector,如下图所示:

C++语言

项目涉及的知识点

C++ 中的内存分配器 std::allocator

内存池技术

手动实现模板链式栈

链式栈和列表栈的性能比较

内存池简介

内存池是池化技术中的一种形式。通常我们在编写程序的时候回使用 new delete 这些关键字来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而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每次申请内存和释放内存的时候,都需要和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打交道,从堆中分配所需的内存。如果这样的操作太过频繁,就会找成大量的内存碎片进而降低内存的分配性能,甚至出现内存分配失败的情况。

而内存池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技术。从内存分配的概念上看,内存申请无非就是向内存分配方索要一个指针,当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时,

操作系统需要进行复杂的内存管理调度之后,才能正确的分配出一个相应的指针。而这个分配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分配失败的风险。

所以,每一次进行内存分配,就会消耗一次分配内存的时间,设这个时间为 T,那么进行 n 次分配总共消耗的时间就是 nT;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确定好我们可能需要多少内存,那么在最初的时候就分配好这样的一块内存区域,当我们需要内存的时候,直接从这块已经分配好的内存中使用即可,那么总共需要的分配时间仅仅只有 T。当 n 越大时,节约的时间就越多。

二、主函数设计

我们要设计实现一个高性能的内存池,那么自然避免不了需要对比已有的内存,而比较内存池对内存的分配性能,就需要实现一个需要对内存进行动态分配的结构(比如:链表栈),为此,可以写出如下的代码:

 


C++语言C++语言

 

在上面的两段代码中,StackAlloc 是一个链表栈,接受两个模板参数,第一个参数是栈中的元素类型,第二个参数就是栈使用的内存分配器。

因此,这个内存分配器的模板参数就是整个比较过程中唯一的变量,使用默认分配器的模板参数为 std::allocator,而使用内存池的模板参数为 MemoryPool。

std::allocator 是 C++标准库中提供的默认分配器,他的特点就在于我们在 使用 new 来申请内存构造新对象的时候,势必要调用类对象的默认构造函数,而使用 std::allocator 则可以将内存分配和对象的构造这两部分逻辑给分离开来,使得分配的内存是原始、未构造的。

下面我们来实现这个链表栈。

三、模板链表栈

栈的结构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逻辑操作,其成员函数只需要考虑两个基本的操作:入栈、出栈。为了操作上的方便,我们可能还需要这样一些方法:判断栈是否空、清空栈、获得栈顶元素。

C++语言C++语言

简单的逻辑诸如构造、析构、判断栈是否空、返回栈顶元素的逻辑都非常简单,直接在上面的定义中实现了,下面我们来实现 clear(), push() 和 pop() 这三个重要的逻辑:

C++语言C++语言

至此,我们完成了整个模板链表栈,现在我们可以先注释掉 main() 函数中使用内存池部分的代码来测试这个连表栈的内存分配情况,我们就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

C++语言

在使用 std::allocator 的默认内存分配器中,在

 

#define ELEMS 10000000
#define REPS 100

 

的条件下,总共花费了近一分钟的时间。

如果觉得花费的时间较长,不愿等待,则你尝试可以减小这两个值

总结

本节我们实现了一个用于测试性能比较的模板链表栈,目前的代码如下。在下一节中,我们开始详细实现我们的高性能内存池。

C++语言
C++语言
C++语言
C++语言
C++语言

二、设计内存池

在上一节实验中,我们在模板链表栈中使用了默认构造器来管理栈操作中的元素内存,一共涉及到了 rebind::other, allocate(), dealocate(), construct(), destroy()这些关键性的接口。所以为了让代码直接可用,我们同样应该在内存池中设计同样的接口:
C++语言
C++语言
C++语言
 

在上面的类设计中可以看到,在这个内存池中,其实是使用链表来管理整个内存池的内存区块的。内存池首先会定义固定大小的基本内存区块(Block),然后在其中定义了一个可以实例化为存放对象内存槽的对象槽(Slot_)和对象槽指针的一个联合。然后在区块中,定义了四个关键性质的指针,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currentBlock_: 指向当前内存区块的指针

currentSlot_: 指向当前内存区块中的对象槽

lastSlot_: 指向当前内存区块中的最后一个对象槽

freeSlots_: 指向当前内存区块中所有空闲的对象槽

梳理好整个内存池的设计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实现关键性的逻辑了。

三、实现

MemoryPool::construct() 实现

MemoryPool::construct() 的逻辑是最简单的,我们需要实现的,仅仅只是调用信件对象的构造函数即可,因此:

C++语言

MemoryPool::deallocate() 实现

MemoryPool::deallocate() 是在对象槽中的对象被析构后才会被调用的,主要目的是销毁内存槽。其逻辑也不复杂:

C++语言

MemoryPool::~MemoryPool() 实现

析构函数负责销毁整个内存池,因此我们需要逐个删除掉最初向操作系统申请的内存块:

C++语言

MemoryPool::allocate() 实现

MemoryPool::allocate() 毫无疑问是整个内存池的关键所在,但实际上理清了整个内存池的设计之后,其实现并不复杂。具体实现如下:

C++语言

四、与 std::vector 的性能对比

我们知道,对于栈来说,链栈其实并不是最好的实现方式,因为这种结构的栈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指针相关的操作,同时,还会消耗一定量的空间来存放节点之间的指针。事实上,我们可以使用 std::vector 中的 push_back() 和 pop_back() 这两个操作来模拟一个栈,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这个 std::vector 与我们所实现的内存池在性能上谁高谁低,我们在 主函数中加入如下代码:

C++语言

这时候,我们重新编译代码,就能够看出这里面的差距了:

C++语言

首先是使用默认分配器的链表栈速度最慢,其次是使用 std::vector 模拟的栈结构,在链表栈的基础上大幅度削减了时间。

std::vector 的实现方式其实和内存池较为类似,在 std::vector 空间不够用时,会抛弃现在的内存区域重新申请一块更大的区域,并将现在内存区域中的数据整体拷贝一份到新区域中。

最后,对于我们实现的内存池,消耗的时间最少,即内存分配性能最佳,完成了本项目。

总结

本节中,我们实现了我们上节实验中未实现的内存池,完成了整个项目的目标。 这个内存池不仅精简而且高效,整个内存池的完整代码如下:

C++语言
C++语言
C++语言
C++语言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