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1.软件工厂
我估计很多人都已经有这个意识,传统车企向电子软件转型时,非常容易陷入机械思维,就是仍然习惯以产品测试表现来论成败,领导们往往关注的都是有没有什么问题表现,这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项目组向解Bug上聚集。
PM、测试、开发、系统、客户、QA……一拥而上,都是以Bug状态为目标导向,而对于提出的过程问题、风险问题、改善问题,往往是不说什么,甚至认为是纸上谈兵。
这样对吗?
我认为不完全对,软件和机械既有背后管理逻辑的类似,也有产品和流程本质上的差异。
机械已经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已经足够成熟了。一般来说,在研发端,流程的管控并不算严格,数模画好,模具开好,尺寸合格,然后DV&PV通过后,就意味着产品设计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剩下的质量就是要靠工厂的标准化作业。
而把机械研发思维有意无意地用在软件开发释放上,我认为,是这些管理层最大的问题,把机械研发阶段的唯测试论作为软件可以自由“敏捷”的信心,也显然是其对软件的一种误解。
对比机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明显分离,软件开发过程其实是一个融合过程,并没有清晰的开发和生产的界限。毕竟软件一旦发版,就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了,不会存在原材料不良,不会存在作业过程错误,不会存在物流问题,不会受到环境温度影响,也不会依赖于设备的好坏…… 对于软件,这些外界的影响质量的非标因素、管理因素都会前移,相当于每次软件释放都是一次开发和生产融合在一起的过程。
但是,背后的管理逻辑是相似的,对汽车安全的要求也是同样的。制造业生产要遵守流程,要标准化,软件“生产”也要,而不是只盯着开发的测试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软件工厂”的概念。
那这里就想问个问题了?为什么大家十分认可制造业要特别重视工厂的流程化或标准化,反而到了软件,却忘记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软件的“生产”。
做一个简单的对标,现在让大家有些反感的ASPICE有点类似于工厂标准化作业,备受追捧的敏捷开发又类似于产线柔性。
我想,不管是机械时代,还是软件时代,这是个平衡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
2.软件产品问题不好讲清楚
另外,软件和机械的失效特点也不同,机械产品是具象的物理体,有实实在在的问题,断了,还是裂了,长了,还是短了,相对清晰可见,也会随时间延续而老化磨损。
软件产品则不同,是个抽象的逻辑体,Bug看不见,摸不着,也会偶发,还有很多潜在问题不能被识别出来,甚至一个Bug的准确描述都颇费周折,到底是什么场景造成了什么影响,有没有附带问题,很难说讲得很清楚。
抽象的逻辑本身就是两可或多可的。
此外,软件修改、维护都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总之,软件一旦被打开过,就极可能会带来新的软件问题,也就是软件的退化,这退化基本不是可控的。
既然产品问题很难讲清楚,那么按照盯问题的管理方式也就很有局限性,所以呢,过程管理并不是过时,而是走向卓越的必然过程。
3.这事本身也不好讲清楚
尽可能去讲得明白,但说实话,想说服领导和同事不太容易。
无论是从机械时代出来的老人,还是只懂软件不懂汽车的软件人,他们都不太愿意关注复杂的流程,前者不懂软件逻辑,认为管产品就够安全,后者不懂汽车逻辑,认为不安全也无所谓,或者说也没发现多不安全嘛。
这是我们当下汽车软件转型的一大障碍,转型的第一步是技术快速积累,第二步是体系的搭建,第三步是观念的转变。实际商业中呢,大体会有以上的次序,观念的转变一般都放在最后,这是迫于现实的竞争,但观念会反哺前两者,也会是前两者的障碍。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需要既懂软件逻辑,也要懂机械逻辑,二者不可偏废。
想必一定时间内,融合这两套知识体系和观念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课题。
审核编辑:刘清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