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文智)今年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研究员的鄙视链层级划分是:看储能的一等人;看光伏的二等人;看电池的三等人;看煤炭的斯等人;看芯片的五等人;看医药和消费的不是人。虽然是个玩笑,可也看得出来储能行业正在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在一级市场上,储能项目被疯抢,不少项目在天使轮的估值就达到了数亿元;二级市场上,股价相对于低位来说翻倍、甚至三倍以上的储能相关公司也不在少数。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的统计,全球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自2017年起就迅速扩大,从2017年的2.7GW,上涨到了2021年的19.9GW,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64.8%。截止到2021年,中国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累计装机规模也达到了5.2GW。预计未来两年的装机量仍然会快速增长。
当然,这里说的储能市场,包括了商用储能、家庭储能和便携式储能三种,其中商业储能和家庭储能的规模更大,便携式储能的市场规模相对更小一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便携式储能市场。
便携式储能是储能市场的一个小分支,它是灵活、便捷的小型储能系统,又被称为“大号充电宝”,或者“户外电源”,通常采用内置锂电池提供稳定的交、直流输出,电池容量一般在100~3000Wh,不过今年也出现了5000Wh,甚至9000Wh的产品。便携式储能一般都会配有AC、DC、Type-C、USB等多种接口,有的还会搭配太阳能板著称小型发电系统。
其应用场景主要是户外活动和应急备灾。其中户外活动应用场景,包括了对手机、电脑等个人数码产品充电;给电烤炉、电饭煲、冰箱、照明灯具、暖炉等电器短时供电;以及应急照明、SOS求救、户外作业等提供临时电源等。
应急领域则包括在自然灾害发生,或电力故障断电时,作为临时电源,提供照明、烹饪、取暖等基本生活用电的短时保障,以及为医疗和通信等关键设备供电等
还有一个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应用,那就是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给房车供电等应用场景。
便携式储能市场的规模和格局
从发展历史来看,便携式储能和家庭储能产品都是2016年左右开始兴起的,2016年底,华宝新能推出了全球首款锂电池便携储能产品;2017年正浩科技推出了低容量的睿系列便携储能产品;同年Goal Zero的锂电池便携式储能产品上市;2019年,德兰明海注册了BULETTI和铂陆帝商标,开始推出便携式储能产品。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出货量统计来看,2016年~2020年便携式储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50%,2021年的出货量达到了484万台,同比增长了132%。由于受到原材料涨价、疫情管控影响,今年的增速会有所降低,预计在70%左右。据业内专家估计,去年便携式储能的销售额在100亿元左右。
从需求方面来看,2021年美国市场的需求量最大,为50%,其次是日本占30%,欧洲占5%左右。但今年欧洲市场的增速特别快,估计今年欧洲会占到15%~20%的市场需求量,主要原因是欧洲今年的家庭储能产品供应不足、售价较高,因此高容量的便携式储能产品称为了替代品。日本市场主要为应急备电市场,增速比较稳定。
从市场格局来看,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2020年的行业格局相对分散,中小品牌凭借低价低容量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华宝新能出货量占比为16.6%、正浩科技占6.3%、Goal Zero占5.6%、德兰明海占5.3%、安克创新占2.2%,CR5的占比仅为36%。从营收上看,行业CR5占51%,相较于出货量更为集中,这跟中小品牌主要采取低价策略有关。2022年的市场排序基本还是这个顺序,虽然今年正浩科技由于在欧洲市场布局较早,吃的了欧洲增长的这波红利,但预计华宝新能应该仍然是第一。
此外,诸多跨境电商、华为、小米等企业也都在积极切入便携式移动储能市场,不过他们目前主要采用代工模式为主。
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储能产品会向更大容量方向发展。可以看到,德兰明海已经推出了5000Wh,6000Wh和9000Wh的产品;正浩科技推出了3600Wh的产品;华宝新能也在近期推出了1879Wh的产品。
国内便携式储能市场的三大玩家
从前面的市场格局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前三大玩家主要是华宝新能、正浩科技和德兰明海三家。下面我们看看这几家储能企业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华宝新能,2011年成立之初,华宝新能主要从事传统充电宝ODM业务,后来由于充电宝业务内卷太厉害,华宝新能逐渐退出传统充电宝业务。转而开展便携式储能产品的研发及市场开拓,并于2016年推出首款锂电池便携储能产品。华宝新能打造了两大品牌,其中“Jackery”品牌面向海外市场,“电小二”面向中国市场,目前已经成为了亚马逊、日本乐天、日本雅虎、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中便携式储能产品垂直领域的领先品牌,与JVC、Canon、Harbor Freight Tool、Home Depot、Lowe‘s、Sam’s Club等全球知名品牌商或零售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它是最早进入这个市场的厂商,品牌和线上渠道目前是最成熟的,主要以1000Wh以下的产品为主。不过2018年开始,该公司启动了家庭储能产品立项,2022年起开始发力家庭储能项目。
不久前,华宝新能登录创业板,发行价为237.5元/股,对应2021年PE为82倍,预计募集资金总额58.3亿元,净额55.9亿元。截止9月30日收盘,华宝新能的股价为235元。
在财务数据方面,华宝新能2019~2021年便携储能产品收入2.5、8.9、18.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在80%左右。2019~2021年便携储能产品销量17.3、34.6、66.4万台,毛利率分别为48.3%、57.8%、49.5%,单台毛利分别约700、1500、1400元。单位毛利增长受益于产品容量的提升。
其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境外。2019~2021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87%、90%、93%。其中,美国和日本是公司主要销售市场,2019~2021年来自美国收入占比45%、43%、48%;来自日本收入占比39%、46%、35%。
2022H1公司收入13.2亿元,2022-3Q预计达到21-28亿元,全年收入有望达到35-40亿元。盈利能力方面,2022H1毛利率维持在47%,净利率维持在12%,不过三季度公司预计净利率在7%-9%,环比有所下降,原因与原材料涨价、低端市场竞争加剧有关。
华宝新能更注重在品牌和渠道方面的建设,其产品生产所需的直接材料电芯、逆变器、电子元器件和结构件等均为外购。2019~2021年,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为92%、88%、91%。它采购的单位容量为2400~3350mAh的电芯为18650电芯,单位容量≥5000mAh的电芯为聚合物电芯。2021年公司电芯供应商主要为比克电池、横店东磁;逆变器供应商为拓邦股份、高斯宝电气。不过华宝新能在去年开始加大了研发投入,组建了研发团队,开始了自有核心技术的研发。
接下来,我们看看正浩科技(EcoFlow)。正浩科技进入便携式储能市场稍微晚一点,正浩科技是2017年成立的,其创始人王雷出自大疆创新,他博士毕业后进入了大疆创新的电池研发部,负责全线产品的电池研发。正浩科技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规划方面领先于其他几家。比如王雷及其团队最先将快充技术引入便携式储能,他们耗时三年,2019年推出了具备快充功能的Delta系列产品,能够1小时充满80%,1.6小时完成充电。这款产品在日本知名众筹网站Makuake销售2.8亿日元,创造了这家网站历史第一的销售纪录。
此外,正浩科技还第一个把大功率,2kW以上的功率逆变器应用到了储能产品上,第一个把双向逆变器应用到便携式储能上。双向逆变器通过一根电缆,既可以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也可以把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双向逆变器在家庭储能产品非常普遍,也就是说它在技术储备上,可以便捷地过渡到家庭储能。他也是最早推出大容量,也就是2000Wh及2000Wh以上产品的厂家。在大容量方面,它比华宝新能更有优势。
在融资方面,正浩科技已经在今年9月上旬同中金公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且在4个月前完成了1亿美元的B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高瓴创投、中金公司联合投资。
最后看一下德兰明海,它跟前两家有所不同。一是,前面两家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便携式储能方面,正浩科技衍生有户外空调,燃油发电机等(份额不大),德兰明海除了做便携式储能之外,研发方向更偏向于能源系统的解决方案;二是,除了便携式储能产品之外,它还有家庭储能产品,比如5度电,9度电的产品。这种大型储能解决方案,这种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品了。已经进入到了能源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投资品。用户买了这个产品之后,不是满足消费需求,而是解决家庭用电方案,降低用电成本,尤其是国外电费比较贵的国家。还有家庭储能可以跟光伏,风电等发电设备集成,相当于可以使整个家庭脱离对传统电网的依赖,直接使用新能源。
因此,德兰明海对制造的投入比前两家大。除了自有品牌,它还给竞争对手做代工,比如安克创新就是他们家代工的。
结语
从2021年开始,便携式储能产品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吸引了大批玩家的进入。其中一些玩家只要是做跨境电商的,其实华宝新能和德兰明海早期也是做跨境电商的。这些做跨境电商的企业也看到了商机,大量涌入便携式储能市场,他们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的粘性将便携式储能产品卖给他们原来的客户,以内他们原本很多就是给美国家庭用户提供电子消费品,车辆消耗品等产品的,这些产品所对应的用户,跟便携式储能的用户有高度的重叠性。
不过这些厂商更多的是采用代工的模式,直接找代工厂,生产标准化的小容量产品。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玩家很多,这几年有几千上万家企业进入这个赛道,使得这个赛道的竞争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当然,这主要集中在小容量产品方面,2000Wh以上的产品,目前能够提供的厂家还不多。
据称,虽然海外便携式储能产品的价格战还没有出现,但国内便携式储能产品的价格战已经初现端倪。未来便携式储能企业要想维持自己的竞争力,不至于被洗出这个市场,需要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