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基超导基本层状结构单元

描述

在量子材料世界里,超导材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这可从凝聚态领域中超导电性长久以来风光无限而得到佐证。不过,如果只是讨论常规超导和 BCS 理论,最重要的物理还是电 - 声子耦合与玻色凝聚,能带结构和费米面附近的物理细节,包括对称性和关联 (if any),也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BCS 框架下,超导体的正常态多是金属,费米面附近载流子行为遵从费米液体理论。这样的物理,简洁漂亮、让我们能够在享受理论的优美之时,也能从 NbTi 合金等超导材料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样的认识,在物理人追逐高温超导进程中慢慢被淡化和边缘化。当下所理解的非常规超导物理,其中费米面附近的能带结构、对称性、几何拓扑等物理,变得重要起来,反而是电-声子耦合等因素可被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能够有更好的机制能够形成库珀对及其凝聚。这些新的机制,包含了诸多量子态毗邻、库珀对配对新模式、电子自由度涨落等物理于其中。其中,铜基高温超导中,电子关联和自旋涨落都重要;铁基超导中,自旋涨落和轨道物理都重要。超导电性由此添加了非常规超导这一分支。这一分支,远超常规超导物理内涵,并将继续蔓延。这里,不妨以铁基超导为例,从两个层面来展现这一蔓延。

晶格

图 1. 在 2015 年前后总结出来的铁基超导家族晶体结构。

(1) 体系不断扩张。从 2008 年至今,新发现的铁基超导体系不断涌现。基本上,隔几年就有一个新体系出来,时至今日其势头依旧。铁基超导人对此不断进行梳理和总结,图 1 所示就是其中一个阶段性例子。这些体系,乍看起来,无论从成分、结构、基本物性上看,都很不同,却被画成层层推进、越来越复杂,虽然中间存在一些共同的晶格单元。当然,Ising 是外行,只能看到一些表浅现象。例如,这些体系有一个特征:即由 FeX (FeX4、或 Fe4X、或 Fe2X2;X = 氮族 P、As 或硫族 S、Se、Te) 组成的四面体层 (实际上是 X – Fe – X 三个原子亚层),沿 ab 面铺排,面外 c 方向被插入不同类型的原子块层 (block layers)“三明治”化,形成丰富多彩的层状铁基超导体系。据说至今已经报道了数千种铁基超导体!

(2) 相图特征。在温度 T 和载流子掺杂 x 组成的二维平面内,与铜基氧化物超导比较,铁基超导的相图相对要“简单”一些,但新物理并不少,似乎给人更纷繁复杂的印象。例如自旋密度波 SDW、电荷密度波 CDW 和最近受关注的向列 (nematic) 相涨落,在相图中都有出现。不过,铁基超导相图中,最主要的特征是结构相变:如图 2 所示,右上角是顺磁四方相区,左下角是反铁磁正交相区,两相边界处存在一很窄的反铁磁电子向列相条形区域。四方相与正交相相界趋向零温时,对应一个量子临界点 QCP,诱发超导相穹顶出现。

晶格

图 2. 铁基超导 BaFe2(As1-xPx)2 体系的典型相图和晶体结构。

这两个层面给我们的启示是,这里的晶体结构基元堆砌几何和尺寸,对铁基超导电性有重要作用。即便是纷繁复杂,超导人还是很快就通过大量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了一些很有规律性的知识。其中,FeX 层和原子块层 (block layer) 这两个基本结构单元在面内铺开、沿面外交替堆砌。这一结构特征依旧,似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太多例外。这里的 FeX 层作为库珀对输运层,原子块层则承载电荷转移、提供载流子。FeX 层中库珀对,可能是依靠 Fe 反铁磁涨落或其它自旋涨落所致,目前尚未有定论。事实上,将来是不是有定论也未可知。

在外行 Ising 看来,最令人惊奇的,是铁基超导人费尽心力总结出的、非常重要的那个“经验”规律 (其实亦有其物理根源):超导转变温度 Tc,与 FeX 四面体层中 X – Fe 亚层之间的阴原子距离 hx (称之为 anion height、或 hanion),有很强的单峰依赖关系,如图 3 所示。可以看到,虽然 X 可以是 P、As、Se 和 Te 等,但其 Tc 几近完美地落在了这一单峰曲线上,峰值位置位于 hx ~ 1.38Å 处。

实话说,这个单峰曲线,除了神奇之外,hx ~ 1.38 Å 作为峰值位置,一定对应着电子结构中一些清晰的特征,与超导转变温度密切联系起来。描述这些特征背后的物理,似乎需要很多笔墨,Ising 在此不班门弄斧,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相关论文和综述。当 hx 下降到 ~ 1.00 Å 时,转变温度 Tc 基本到零,超导电性被压制。同样,当 hx ~ 1.7 Å 及以上时,体系也会失超。Tc(hx) 这一单峰关系,在 2010 年前后风行铁基超导界,使人深深笃信:与 hx ~ 1.38Å 处对应的电子结构,特别是费米面处的能带结构特征,一定包含超导电性的重要基因。过去十多年,这一笃信愈加殷实,未被打破过。

晶格

图 3. 铁基超导基本层状结构单元示意图 (上部) 和著名的单峰 I 结构 (下部,阴离子高度 anion height hx / hanion 的定义)。(上部) M. Johannes, Theiron age of superconductivity, Physics 1, 28 (2008),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28(下部) H. Okabe et al,PRB 81, 205119 (2010),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81.205119

然而,秉承高温超导物理研究的传统:所察非虚、所言非实。此乃调侃高温超导研究进程的某种尴尬:好不容易、费尽周折总结出一个规律,不久就会有异数!这里,再展示图 4 所示的、更新过的结果:对 FeX 基体系,如果在原子块层那里插入不同的 Li 离子层,可以将峰值整体推移,例如将 Tc 峰位推到 hx ~ 1.50Å。这种插层体系,又被称为 SC-II 类铁基超导,而前者称为 SC-I 类超导。

好吧,这种新峰显现,会让铁基超导人欣喜不已:既然峰 II 可以,那峰 III 可否?

果然是可以不否!来自法兰西国 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 和 Institut Néel的 Pierre Toulemonde 博士团队,联合法国 Université Bordeaux 和意大利 Università diCagliari 的合作者,最近在《npj QM》上发文,声称他们更新了图 3 和图 4 的结果:他们展示了一个新的铁基体系 LaFeSiO1-δ,属于 iron – crystallogenide(铁基晶原化合物) 之一种,具有“异常”超导转变温度 Tc!注意,这一新体系的 hx 只有 ~ 0.94 Å,按照图 3 所示,应该没有超导电性才对。这一结果,似乎颠覆了图 3 展示的单峰规律,再次验证了“所得非虚、所言非实”乃调侃箴言:有了峰 II,就会有峰 III!

晶格

图 4. 于 2018 年前后总结出来的峰 I 和峰 II 结构。R. J. Sun et al, PRB 98, 214508 (2018),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98.214508

所谓 crystallogen,实际上是指元素周期表第 14 主族 (group-14) 元素:C、Si、Ge、Sn 和 Pb,如图 5 上部所示。这里,无非是说 FeX 四面体结构单元的 X 被拓展至 X = C、Si、Ge、Sn 和 Pb 元素。这些元素,比氮族或硫族离子大,因此 FeX 结构单元承受结构畸变,致使 X – Fe – X 键角减小。按照量子磁性的经验,键角减小,铁磁性交换作用似乎增强。因此,这些 group-14 元素,对铁基超导电性应该是致命的 (可戏称“铁磁毒药”),一直以来不为超导界所青睐。最近几年,的确有实验报道在 YFe2Ge2、LaFeSiH 和 LaFeSiFx 中发现超导电性,而 YFeGe、LaFeSi 和 LaFeSi 等的确均属铁基晶原化合物。不过,YFe2Ge2、LaFeSiH 和 LaFeSiFx 这些体系已经被改性过,其 hx 达到了 ~ 1.10 Å,Tc 也符合图 3 的单峰预期。

Toulemonde 博士他们则别出心裁,将铁基晶原化合物 LaFeSi (也称 Pauli paramagnet) 放在 TEM 样品台中,于充氧环境中进行退火氧化,获得了 O 掺杂的 LaFeSiO1-δ 样品 (Ising 怀疑,也许是作者不小心,让样品氧化而无心插柳柳成荫^_^)。O 进入到 La 原子层中,可能显著压制 FeSi 层的高度,使得 hx 显著减小。该结构依然保持 P4 / nmm 四方相对称性、展示了微弱反铁磁涨落、正常态具有明显非费米液体特征。这些特征,都是超导出现的路数。果不其然,这一样品具有 ~ 10 K 的超导转变温度 Tc,很显然违反了已经经受十多年考验的峰 I 规律。

Toulemonde 他们很擅长视觉表达:将实验数据和预期结果示意成一单峰结构,与峰 I 和峰 II 画在一起,形成峰峦叠嶂的多峰林立,以赚取读者的眼球!如图 5 所示,一个新的超导转变温度峰 III,耸立起来。

晶格

图 5. Toulemonde 博士们展示的超导转变温度 Tc 与阴离子高度 hx 之间的峰峦叠嶂!其中左侧带问号的峰 III 乃出自 LaFeSiO1-δ 外加推测的结果。

当然,针对这一体系,作者们在文章中使尽解数,通过成分结构表征、超导电性测量、磁相互作用提取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加固了峰 III 结构、夯实了峰 III 预言、强化了峰 III 寓意。特别是,O 掺杂导致 hx 缩小,可能会诱发强反铁磁涨落,将不利于超导电性。他们揭示出,费米面的空穴 pockets 没有嵌套,因此反铁磁关联不那么强,超导可顺利显现。这一物理,与 s-波和 d-波电子 pocket 诱发超导的物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工作所蕴含的引领、潜力、意象、价值,非 Ising 所能全然窥得。但是,作者至少告诉我们,铁基超导的基因还有不少未被敲除出来!继续敲除,似乎会引起超导人的一些兴趣!  

      审核编辑:彭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