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广播音频,景区导览和会议同传也能用自己的耳机了?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周凯扬)随着蓝牙LE音频的到来,我们收获了全新的LC3编解码、更好的音频质量和更低的功耗,然而还有一项特性不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从一个音频源设备向众多音频接收设备广播音频流的“广播音频”。为了进一步规范化这一特性在广播和分享领域的应用,蓝牙技术联盟也将其以“Auracast”这一商标命名。简单来说,Auracast与我们寻常见到的音频广播系统在定义上并没有多少差异,也是一个一传多的音频体验,但正因为基于蓝牙这一被普遍应用的无线连接方式,Auracast很有可能会成为迄今为止传播范围最广的音频广播技术。蓝牙Auracast的广播源或者说是发射端,包括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或传统的公共广播等设备,会将音频流广播给Auracast接收端,比如我们的TWS耳机或蓝牙助听器等等。但连接方式仍然有别于我们常用的蓝牙配对,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还有一个Auracast助手,在我们的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上提供UI界面,方便我们接入Auracast广播。蓝牙技术联盟也给出了三种连接方式,比如像Wi-Fi网络一样直接搜索,或是像Matter一样扫描二维码连接,还有像付款一样点按连接的形式。蓝牙在蓝牙技术联盟给出的用例中,我们可以看到Auracast可以用于公共场所助听、公共柜台助听、无声电视屏幕、游览系统和多语言支持这五种应用场景,应用场所也覆盖了电影院到交通枢纽等多个公共场所。比如高铁站、机场时刻接收行程信息,游览景区时享受独属自己的讲解员、电影院同时传输多语言配音等等。这不仅是为普通消费者带来新的音频体验,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同样如此。在为听障人士建设助听基础设施时,最难的一环就是做到公共场所的无感连接,而在Auracast这一技术的支持下,无论听力受损情况轻重,听障人士都能借助Auracast设备获益。蓝牙技术联盟助听工作小组的主席Nick Hunn提到,2013年助听行业开始与他们接触,想要打造一套标准方案来完成助听设备与其他智能设备的无线连接,从而替代老式的遥感线圈,因为后者不仅音质差,单个区域内也只能部署一个。Nick Hunn表示,一开始他们开发这一技术时,合作者只有一部分助听设备厂商,但随着他们开始加入广播、低功耗、低延迟等特性时,消费电子厂商也开始加入进来,也想要把这一技术集成到他们的产品中去。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Auracast生态的互操作性,相关产品也是必须通过认证才能使用这一商标的。而且对于打造发射器来说,广播音频往往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也必须要自主做出决定,而无法提前知道有多少蓝牙设备接收传输,也不清楚这些蓝牙设备的实际能力,所以Auracast发射端需要传输的信息实际上比一个Wi-Fi接入点更多,蓝牙技术联盟也给出了部署Auracast发射器的实践指南。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公共场所助听、多语言同传、个人音频分享等多种应用场景,这其实也对Auracast发射器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包括公共Auracast发射器和个人Auracast发射器。如其命名所示,公共Auracast发射器主要用于一些公共场所,设备形态也主要是商用公共广播系统、电视和大型音响等,个人Auracast发射器则主要用于智能手机、电脑和智能音箱这样的小型设备。对于Auracast的发射器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比如所有Auracast发射器都必须要能够传输16kHz或24kHz且为L3编解码的广播音频,也就是标准质量的公共广播音频流,但这并不代表所有Auracast广播都只能限制在标准音质下,对48kHz LC3的高质量公共广播音频流的支持也是允许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个人Auracast发射器就可以默认传输高质量公共广播音频流。虽然对于公共Auracast发射器来说,公开的广播音频流是最为推荐的形式,但对于一些条件接收的场景,比如在酒店中开展的会议等等,也可以选择对音频流加密,这样接入Auracast广播就需要输入特定的广播码(Broadcast_Code)才能完成解密。

 

结语

可能在绝大多数蓝牙用户眼里,蓝牙5.2引入的LE音频在性能上的变化微乎其微,但在使用方式上,尤其是听障人士的使用方式,都会随着LE音频和Auracast的加入而获得大幅提升。广播音频的存在,让蓝牙在音频领域有了像Wi-Fi一般的连接体验。

蓝牙

蓝牙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原文标题:蓝牙广播音频,景区导览和会议同传也能用自己的耳机了?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电子发烧友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