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图像传感器,仍是索尼的天下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周凯扬)图像传感器市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家对市场格局也都有了清楚的认知,比如索尼和三星在手机图像传感器领域称霸,安森美和豪威在汽车图像传感器领域领先,而在数码相机领域,却依然是索尼独占鳌头。  目前主流数码相机品牌包括索尼、佳能、尼康、松下、富士等等,而他们之中不少相机的传感器都是由索尼来制造的,索尼自己的相机自然也用到了自己设计并制造的图像传感器,那么其他几家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佳能除了索尼以外,佳能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相机上用到自己制造图像传感器的厂商。以佳能最近的旗舰机型R3为例,在拆解报告中,可以看出这台机器用到的是一个2410万像素的堆叠背照式图像传感器,LC1720。这种堆叠式的图像传感器将图像信号处理器和DRAM堆叠到同一颗芯片中,实现了极快的读取速度,为体育摄影提供了高速连拍,又有效抑制了果冻效应。  索尼LI8020SA CMOS传感器 / 佳能  不少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佳能和索尼一样,也会对外提供图像传感器,尤其是面向工业与监控领域。比如2020年,佳能就发布了一款2.5亿像素的CMOS传感器LI8020SA,可用于超高分辨率的工业成像应用。此外,佳能还在开发一款全新的280万像素的CMOS传感器3U3MRXSAAC,具备高动态范围和抗高温能力,从这个开发方向上来看,佳能也很有可能进军汽车图像传感器市场,但他们自己的相机图像传感器目前还是自用的。  尼康百年大厂尼康在光学领域无疑有着深厚的底蕴,也是和佳能一样生产半导体光刻机设备的厂商。虽然自己并不生产图像传感器,但尼康有时也会自己设计传感器,然后找Tower Semiconductor、东芝或索尼来制造。就拿尼康最新的旗舰机器Z9为例,该机器采用的是一个4570万像素的堆叠背照式传感器,最高可以拍摄8K 60p的RAW视频。  从TechInsights的拆解报告来看,虽然尼康自己设计了这块堆叠背照式传感器,但制造还是交给索尼的,该传感器的型号也是IMX609AQJ,熟悉的索尼命名。有趣的事,索尼自己的推出的旗舰机Alpha 1传感器型号为IMX610,是一款5000万像素的CMOS传感器。进入无反时代以后,尼康的Z系列产品就一直在使用索尼的CMOS传感器,可以看出在数码相机图像传感器的制造上,索尼确实有着领先他人的水准。  松下松下作为老牌厂商,已经在半导体领域有了几十年的积累,也和Tower Semiconductor在日本合资建厂。在2018年也曾开发出业界首个8K 60fps的全局快门有机图像传感器。但由于其半导体业务持续低迷,也只好在2020年将其半导体业务卖给了新唐科技,而Tower Semiconductor依然维持日本合资厂的主要股份。  那么松下数码相机的图像传感器又是由谁打造的呢?就19年初发布的松下S1R来说,该相机并没有采用背照式的图像传感器,而是一个4700万像素的全画幅图像传感器,根据一段视频采访资料可以得出,是由Tower Semiconductor制造的。而松下于2020年到发布的入门机型松下S5和2019年发布的S1H,则是采用了和索尼A7M3相机一样的传感器IMX410,同样由索尼制造。  

 

未来图像传感器的趋势其实从消费级数码相机开始走入无反、微单时代后,对图像传感器和处理器的性能需求都有了一个急速的攀升。虽然在生成图像的方式上,这些相机凭借着高画质并没有像智能手机一样走计算摄影的道路,但AI物体识别、AI对焦这一类新功能的出现明显增加了对算力的要求。  再者为了拍摄8K视频提供更快的读取速度,堆叠式传感器未来出现的频率必然会越来越高,所以像索尼这样对外供应堆叠背照式传感器的厂商,其产品也会在未来各家相机厂商的旗舰相机中普及。而且这种趋势不仅限于数码相机市场,比如意法半导体也推出了堆叠背照式的汽车图像传感器VB56G4A。  从以上相机厂商的传感器现状可以看出,面对不同的市场图像传感器的要求存在显著的不同,比如视频时代下,数码相机需要的是快读取的记录能力,所以需要堆叠背照式传感器,哪怕是上面提到的VB56G4A也更适合用于驾驶员监控系统。  而在ADAS或电影机这样的应用中,往往对于动态范围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安森美能在这两个市场收获不少份额。以厂商的角度来说,能扩展到更多市场自然是最好的,数码相机和手机图像传感器已经有了放缓的迹象,所以未来我们必定会看到更多的传感器制造商往汽车这个方向发展。  索尼  

索尼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原文标题:数码相机图像传感器,仍是索尼的天下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电子发烧友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