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活动识别(HAR)系统已被广泛用于评估身体健康表现。在这类系统中,惯性传感器凭借低成本和低干扰性而脱颖而出。通过将它们佩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可以监测日常生活中的人体活动。惯性传感器有助于在许多应用中实现较高的HAR识别性能,如康复训练和智能家居等。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惯性传感器应用于HAR系统:用于捕捉加速运动的加速度计和用于捕捉旋转运动的陀螺仪。单独使用陀螺仪识别性能较差。不过,事实证明,将陀螺仪与加速度计一起使用对某些HAR系统是有效的。
陀螺仪是需要耗能的。对于智能手机和嵌入式传感平台,开启陀螺仪需要更高的能耗,导致更短的续航时间。此外,它还需要占用额外的处理资源。因此,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在HAR系统中开启陀螺仪的必要性。结果表明,加速度计结合陀螺仪可以提高识别精度。不过,这些研究使用来自相同主题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估。因此,这些模型无法泛化未经模型训练的主题。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电子工程系的Meng Shang等在一项研究中评估了陀螺仪在人体活动识别中的附加价值,研究了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记录的两个公共可用数据集。这些数据集聚焦了多种类型的人体活动:UCI HAR数据集包括步行、上楼、下楼、坐着、站着、躺着;WISDM数据集包括18种手导向和非手导向的人体活动。应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对这两个数据集进行活动识别。留一法交叉验证(LOSO)被应用于评估其模型,其中训练集和测试集来自不同的主题。
总结来说,利用陀螺仪可以改进的人体活动识别包括:
UCI HAR数据集(陀螺仪佩戴在腰部):坐着、躺着;
WISDM数据集(陀螺仪佩戴在手腕上):所有手导向(例如吃东西、打字)的活动;
WISDM数据集(陀螺仪在口袋里):坐着、站着、踢足球。
可以改进的人体活动识别类型与陀螺仪的佩戴位置高度相关。具体来说,陀螺仪佩戴在手腕上,改善了手导向的活动识别;而陀螺仪在口袋或腰部,改善了非手导向的活动识别。尽管智能手表上的陀螺仪为非手导向的活动带来了差异,但p值还不足以证明其意义。
不过,除了识别性能改进,通过添加陀螺仪,部分活动的识别F1分数出现了降低。在之前的研究中,陀螺仪也会导致某些活动的识别性能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来自陀螺仪的不相关信息。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冗余特性。因此,在研究相关活动时最好结合陀螺仪。
尽管添加陀螺仪可以提高识别性能,但也会带来额外的功耗和资源占用。如下图所示,两种情况下F1分数的差异均在0.1以内。因此,在一些需要低功耗的应用中(例如,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活动识别),可能就不需要添加陀螺仪。
WISDM数据集: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对每种活动的F1分数(上图智能手表,下图智能手机),星号表示差异显著。
惯性传感器在人体活动识别系统中很受欢迎。然而,添加陀螺仪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和处理资源。这项研究旨在探索添加陀螺仪对识别性能的附加价值。LOSO被用于评估识别性能,以便模型能够泛化未经模型训练的主题。结果证明了手导向活动(陀螺仪在手腕上)和非手导向活动(陀螺仪在腰部或口袋中)的识别改善。陀螺仪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类型和传感器所处位置进行组合使用。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