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应变式力传感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传感器

283人已加入

描述

在自动化抓取作业或者医疗手术中,有时需要感知并控制力的大小。

例如在机械手和医疗手术机器人中,力的感知就特别重要,力太大会造成物品损坏或者人身损害,力太小物品或者工具可能会掉落。

这时,力传感器就凸显其作用了。

那么力传感器有哪些类型?分别是如何工作的?各有什么优缺点?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主流的力传感器,就原理来说,大致分为应变式,压阻式,压电式,电容式,电感式等。

今天我们先聊聊使用最多的应变式力传感器。

以后会慢慢分享其他类型的力传感器。

01

应变式力传感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应变式力传感器有时也称为应变式称重传感器(Loadcell)。

在所有力传感器中,应变式力传感器应用最为广泛,其使用量约占力传感器总量的90%左右。

它能应用于从极小(0-0.1N)到很大(100t)的动、静态力的测量,且测量精度高。

应变片

称重传感器内部结构示意图:主要由弹性体,应变片,电路板,加载按钮等组成。

应变式力传感器是由弹性敏感元件和贴在其上的应变片组成,应变片在电路中充当电阻。

工作时,应变式力传感器首先把被测力转变成弹性元件的应变,此应变作用于应变片上,导致其电阻的变化,电阻变化会在系统中产生输出电压,从而测出力的大小。

应变片

悬臂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构件示意图。

应变片

弹性元件受力变形,及应变计拉压变形示意图。

在上图所示的的测力元件中,总共有四个应变计,它们被连接到测力元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当负载如上所示施加到测力元件的主体上时,弹性构件如图所示发生偏转,并由于施加的应力而在这些位置产生应变。

因此,两个应变计处于压缩状态,而另两个处于拉伸状态,应变计状态的变化导致其电阻的变化。

应变片

拉伸时应变片的电阻变大,压缩时应变片的电阻变小。

应变片在电路中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应变片的桥接和布置方式,对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消除有害因素非常关键。

根据电桥的加减特性和弹性元件的受力特性,在贴片位置允许的情况下,可贴4片或者8片应变片,其位置应是弹性元件应变最大的地方。

应变片

1/4,1/2,及全桥电路示意图。

如上图,四个应变片配置为惠斯通电桥,应变片在电路中充当电阻。

在一组角上施加激励电压(图中VEX,通常为10V),测量其他两个角之间的电压差V0,来表征电阻的变化,电阻的变化和施加的力有特点关系,从而表征外力。

在没有施加负载的平衡状态下,当四个电阻器的值紧密匹配时,电压输出为零或非常接近零,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平衡电桥。

当连接应变计的金属构件受到力的作用时,产生的应变会导致一个或多个应变片的电阻变化,电阻的这种变化导致输出电压的变化。

再将这种小毫伏电平信号放大到更高幅度的0-5V或0-10V信号之后,可以测量和数字化输出电压的这种小变化。

02 应变式力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弹性元件可以具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包括简单实心圆柱体、空心圆柱体、弯曲梁、剪切梁、S形梁、双端剪切梁等。

应变片

S形称重传感器应变片分布和拉伸压缩示意图。这种力传感器具有高精度和薄梁特征,外形紧凑,非常适合在线处理和自动控制力反馈应用。

应变片

S形称重传感器工作示意图,含全桥电路及电阻变化示意图,以及激励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计算关系。

用于弹性元件的材料通常是工具钢、不锈钢、铝合金或铍铜。

最好的材料会在应力和应变之间表现出很大的线性关系,并且不随时间明显变化,施力时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重复性,以确保称重传感器是一个可靠的测量装置。

为了实现这些特性,通常对材料进行特殊的热处理,例如零度以下的热处理循环,以获得最大的稳定性。

应变式力传感器因其精度高,价格低和易用而最受欢迎。它们对动态特性具有高速反应,并且对温度变化不敏感。

因为结构用不锈钢或铝合金等制作,具有高坚固性。

称重传感器以其高精度而闻名,检测范围从10g到100t都有,这使其成为测试和测量应用的主要工具。

校准良好的称重传感器精度可以到其满量程的0.1%或以下。

应变片

FUTEK LSB200系列力传感器,测量范围0.1N-2.5N,毫克级分辨率。

应变片

Anyload,5t-100t应变式力传感器。

应变片

FUTEK:3mm*4mm超小纳米力传感器QLA414。

称重传感器由制造商精确校准,发生冲击负荷或过热等不良事件后,可能需要定期送出进行重新校准。

应变片

力传感器校准,指尖的精度和准确性,1mg校准能力。传感器具有零偏移,非线性,滞后,重复性,温度偏移等特性,所以需要校准。

称重传感器主要应用在在高精度工厂自动化,外科机器人,航空航天,称重系统,材料拉压测试等领域中。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