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超级无线充,可隔空五公分正常充电

描述

目前国内市场上,无论是在消费领域,还是车载领域,亦或者其他领域。无线充已经随处可见了。

在这里简单概述一下无线充理论的发展史以及后面的发展方向。

提及无线充,那就不得不提及一位大佬: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1890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做的无线输电试验,实现了交流发电。但是特斯拉构想的无线输电方法,是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放大发射机以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Hz的低频共振,再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但因财力不足,特斯拉的大胆构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后人虽然从理论上完全证实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但世界还没有实现大同,想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能量广播和免费获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伟大的科学设想就这样胎死腹中。

无线充电

2007年6月7日,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发表了研究成果。研究小组把共振运用到电磁波的传输上而成功“抓住”了电磁波,利用铜制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力方,另一团在接受电力方。传送方送出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后,经过电磁场扩散到接受方,电力就实现了无线传导。这项被他们称为“无线电力”的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已经能成功为一个两米外的60瓦灯泡供电。这项技术的最远输电距离还只能达到2.7米,但研究者相信,电源已经可以在这范围内为电池充电。而且只需要安装一个电源,就可以为整个屋里的电器供电

2014年2月,电脑厂商戴尔加盟了A4WP阵营,当时,阵营相关高层就表示,会对技术进行升级,支持戴尔等电脑厂商的超极本进行无线充电。市面上的传统笔记本电脑,大部分电源功率超过了50瓦,不过超极本使用了英特尔的低功耗处理器,将成为第一批用上无线充电的笔记本电脑。在此之前,无线充电技术,一直只和智能手机、小尺寸平板等“小”移动设备有关。不过,无线充电三大阵营之一的A4WP(“无线充电联盟”)日前宣布,其技术标准已经升级,所支持的充电功率增加到50瓦,意味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等大功率设备,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2017年10月,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大家庭,又迎来了3名新成员:iPhone 8、iPhone 8 Plus和iPhone X——它们都支持Qi无线充电标准,目的是给用户带来更大方便,手机本身看起来也更酷。

至此,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消费领域开始蓬勃发展,而起初的无线充只是抛弃了充电线这类累赘,实现放上即充,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起初的无线充功率只有简单的5W,10W。充电效率比有线底下。但是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充电功率也随之增长。

但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初步文件列出了无线充电器的生产和功率传输的一些指导方针。该文件规定,无线充电器充电额定功率不能超过50W。之所以对无线设备的工作频带和功率上限有明确的要求,是为了规范无线充电(输电)设备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有序利用,避免对各类依法开展的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那么最近在无线充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呢?

新上手一款超级无线充,可隔空4公分进行供电。可能有人会觉得!4公分有什么用啊。

四公分代表着可以隔着办公桌进行供电,在不损耗功率的情况下隔空4公分。可以增加办公桌上的可利用空间。相对于传统无线充来说:手机必须紧贴着设备才能充电,桌面占用比较大空间。充电设备隐藏于桌子底下,桌面看不到线,桌面整洁干净,心情舒畅,满满黑科技。工作中都能给手机蓄能,充分解决电量焦虑症!

两种充电方式:1.无线充,随放随充;2设备底下自带一根申拉线,当手机不带无线充时,拉出来即可给手机充电

且经过测试:市面上绝大多数品牌手机皆可匹配适用

无线充电

应用场景也较为广泛:例如居家环境、客厅、书桌、办公桌面等;需要办公或学习时手机放置旁面,即可开始充电!

详细参数说明:

型号:CS35        产品名称:隐藏式隔空无线充电器

颜色:黑色/白色    主体材质:ABS      

输入电压电流:12V2A      输出功率:10W MAX    

工作频率:125-135KHz      有效充电距离:10mm--30mm  (增加功能桌贴可达35mm)              

保护:FOD OTP OVP        无线充电标准:兼容Qi-BPP/EPP/SFC/iPhone 7.5W    

线圈类型:中远距离线圈模组                   产品认证:QI/Fcc/CE/ROHS

产品尺寸:Φ100*18mm   产品净重(含电源适配器):0.128KG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