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日本强震摧残全球三大产业
日本大地震或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减少0.5个百分点。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造成的长期影响现在尚难以估计
东日本大震灾使日本产业深受其害。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本产业不能真正恢复元气,在很大程度上也波及国际产业链。
记者在日本调查发现,就全球产业分工链视角来看,这次日本地震将殃及世界三大产业。重新思考全球供应链系统,也在这次日本地震后被提上议事日程。
汽车业:零部件之殇
首当其冲的受害产业当数汽车业。
日本大型汽车厂商除灾区工厂损毁造成损失外,灾区以外的工厂因零件供应不足被迫减产和停产,海外工厂也受到连累。
一部成品汽车据称有三万个零件,差一个零件,汽车都无法组装。丰田汽车公司3月22日宣布,由于零件不足等原因,国内汽车生产停产至26日——这是丰田在地震后的第五次停产声明。本田公司3月22日也宣布,出于相同的原因,国内汽车停止生产。
日本汽车公司均采取购买必要的部件、抑制库存的生产方式,每个大型汽车厂商下面都有大批提供零件的中小企业,其中不少企业拥有独家技术,对大型汽车厂商来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日本制造汽车零件的企业很多集中在东日本地区,地震使这些中小企业受损,无法按时供货,大型汽车厂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的现实。
日本汽车厂商国内汽车生产到底受多大影响,从汽车减产数量可见一斑。据共同社报道,3月25日数据显示,八家主要汽车厂商在日本国内生产的汽车数量大约减产356600辆。由于真正意义上的恢复生时间尚难预料,减产汽车数量今后还会增加。
日本汽车厂商多在海外设厂,零部件当地供给率达90%,但由于10%的关键零件仍来自日本国内,这些生产厂家长时间停产,海外工厂的汽车零件也无法保障,从而生产受到影响,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也受到涉及。
中国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的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目前大幅减产,位于襄樊的工厂26日所安排的生产计划已不及平时三分之一,陷入半停产状态。原因是日本本土生产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产品供应不上。
零件供应不足的影响正在向世界汽车业扩展。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由于从日本进口零件遇到麻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不得不面对一番连锁效应。其位于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小型卡车厂21日被迫停产,随后为之提供发动机的一家纽约工厂不得不裁员59人。
通用汽车公司位于西班牙和德国的部分工厂也暂时停产。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5日已全面停止黑色和红色乘用车订货,原因在于从日本进口涂料出现困难。
由于从日立公司进口的电子零件出现障碍,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在欧洲的柴油发动机生产线也受到直接影响。日本近邻韩国2010年对日本的进口额为643亿美元,主要是进口零件和原材料。由于从日本进口的变速箱库存锐减,雷诺三星汽车公司位于釜山的工厂自18日起取消加班,星期六则停产。
据美国调查公司IHS25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日本企业生产锐减,从日本进口的零件无法按时交货,预计世界范围内汽车生产量到3月底减产60万辆。如果日本企业生产无法尽快恢复正常,地震两个月后,世界范围内汽车生产量可能下降30%之多。
核电产业:进退抉择
如果说汽车业关系到日本和世界的现在,核电产业则更关系到日本和世界的未来。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日本的能源政策是沉重的一击。据日本原子力协会调查表明,此前40%的以上的人对利用核电持肯定态度,现在只剩10%左右。核能发电提供日本30%的电力需求,持否定态度的人增多,对日本的电力结构的影响至关重大,考虑到防止地球变暖,增加火力发电作为代替能源很难实行,太阳能、风能、生物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是发展方向,但提供的电力远远不够。
日本虽然不可能因噎废食放弃核电。但道路会十分曲折。
增加核电设施出口是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新增长战略的重点。日本经济产业省预测,到2020年世界核电建设市场规模每年为16万亿日元,日本东芝、三菱重工、日立在某些核电技术领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除了美国一些发达国家认可外,在发展中国家推销核电设施也表现出一定优势,越南、泰国等均对日本核电设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前日本官民并举在推介核电设施方面力度很大。
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之后,国外的合作对象都在打退堂鼓,世界舆论也为之一变,此前,发展不排放二氧化碳气体的核电是世界潮流,大有“核能复兴”之势,福岛核电站事故给“核电热”泼了冷水。
一些国家开始转变思路,德国1980年以前建成的7座核电机组停止运转,美国国会推迟新建核电站呼声也日益高涨,日本在这种情况下也中断了青森县两座在建核电站的工程。这对日本的核电基础设施出口产生致命的影响。
从长期看来,日本走核电设施出口的道路并非没有可能。美国范德堡大学詹姆斯·E·奥厄尔教授3月25日发表文章认为,“日本应该以建设更安全的核电站表明发展核电的决心。东芝在汲取这次事故的教训的基础上,以核电站模块化为首的高度安全的技术将成为复兴核电站建设的原动力”。
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对把战略重点放在生产核反应堆的所有厂家不啻当头一棒。以输出核设施为战略重点的东芝、日立、三菱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重新调整经营战略,其他国家生产核电设备的企业如果不做调整也难免陷入困境。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也在此次日本地震中受到损害。
日本的半导体生产量约占世界份额的五分之一,除了地震造成半导体工厂损害之外,计划停电严重制约着半导体生产的恢复。
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公司瑞萨在国内有12家工厂,受地震影响在东北和关东地区共有8家停止生产,3月16日东京青梅市的工厂、19日山形县米泽市的工厂好不容易开工,但生产能力还不及震前的一半。生产设备的损害并非主要原因,罪魁祸首是计划停电。半导体产生需要大量电力,瞬间停电或电压太低会导致生产线停止运行,一旦停止就必须清洗设备,撤掉正在制造的产品。
工程技术人员说,生产线停止一次,再次开动需要一周时间。另外两家生产半导体的公司富士通和东芝位于东北地区的多家工厂也全部停产。
东京电力公司的供电能力在大震灾之前为5200万千瓦,震后急剧下降到3100万千瓦。经过抢修震坏的火力发电设施,接受其他电力公司电力支援等,截至23日,东京电力公司供电能力恢复到3750万千瓦。该公司计划到4月末增加到4300万千瓦。
据东京电力公司有关人士说,东京电力公司的供电能力今后不可能再超过5000万千瓦。因此,媒体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供电形势都会比较紧张,实施计划停电等措施可能持续到明年。
半导体企业生产难以恢复。这除了制约汽车产业外,还制约世界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因为日本在信息技术领域很多方面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日本拥有很多半导体零件尖端技术,其他国家无法制造。
如苹果公司平板电脑iPad2中,至少有5种电子零部件由日本厂家生产。特别是其显示屏只能采用日本产品,因此iPad2减产可能性很大。此外,世界第一大手机生产厂商诺基亚也因日本进口零件短缺,部分生产线可能暂停生产。
现代企业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尽快开发新产品,组织联合攻关,跨公司、跨国界利用相互合作和提供零件成为一家公司新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非常普遍,但在一荣俱荣的同时,遇到不测的灾害时,也容易牵一发动全身,处理不好会出现一损俱损的结果。
由于东日本大震灾对日本产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因而对日本经济影响巨大,日本生命基础研究所经济调查部长栌浩一认为,2011年度日本经济增长率之前预计不到2%,实施计划停电加上地震灾害对产业造成的影响,日本经济很可能是零增长。
由于日本企业全球化程度很高,地震影响波及到国际产业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很多专家都把日本大地震和中东局势不稳视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美国投资银行巨头摩根士丹利23日发表研究报告称,日本大地震或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减少0.5个百分点。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造成的长期影响现在尚难以估计。
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
专访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德拉瓦蒂
具体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受到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因素的驱动。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各国政府的经济干预措施基本上已经接近其效用的极限后 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一直面对着各种挑战: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再到在新兴市场国家普遍抬头的通货膨胀。进入2011年,新的不利因素又陆续浮出水面,被中东不稳政局推高的全球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全球粮食价格,以及日本大地震等自然灾害,都在威胁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势头。
全球经济面临的难题不仅在考验着各国政府,同时也成为各大国际组织最为关注的领域题。长期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世界银行,自然也不例外。
2011年3月,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斯莉·穆尔雅妮·英德拉瓦蒂来到中国,前往江西等省份考察世界银行的有关项目,并于北京参加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等活动。
曾经于2005年至2010年期间担任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长的英德拉瓦蒂,通过实施改革,成功地带领印度尼西亚走出全球经济危机,赢得了全球同行的尊敬。在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长职位上的经历,也让英德拉瓦蒂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和打击腐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世界银行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英德拉瓦蒂女士在中国考察期间,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独家专访,就全球经济发展、中等收入国家前景和粮食危机等主要几个关系全球复苏基础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复苏基础仍脆弱
《财经国家周刊》: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联合春季会议即将在4月份举行。目前,世界银行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英德拉瓦蒂:世界银行现阶段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复苏势头如何才能保持下去。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但是复苏势头一直十分脆弱,需要持续不断地支持和维护才能继续下去。
全球的经济复苏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全球粮食价格的波动、全球油价的持续上升、中东国家政局不稳以及刚刚发生的日本地震。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压力。如果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处理不当,它们就可能会进一步地削弱全球经济的复苏势头。
具体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受到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因素的驱动。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各国政府的经济干预措施基本上已经接近其效用的极限。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面临财政可持续性的问题,从而使得财政扩张政策不能再继续下去;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抬头的态势,这使得货币政策也不可能继续保持宽松的状态。除此之外,很多重要经济体的失业率还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总体来看,全球经济在需求方面还无法回到2008年的水平。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由于生产和分销环节受到粮食价格上涨、石油价格上涨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的成本在提升。此外,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局势带来了安全隐患,也会影响商品和货物的流动。因此,全球经济的供给也存在着风险。
由此可见,全球经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都可能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凯恩斯主义不能教条
《财经国家周刊》:我刊此前专访了你的同事林毅夫先生,他提到要通过“超越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依靠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消除增长瓶颈的投资来应对经济危机(见《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第3期)。凯恩斯在世界银行的创建过程中曾作出贡献,凯恩斯的思想也曾经影响过世界银行的工作。不过,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银行的工作方式也曾被认为是背离了凯恩斯主义。那么,在后危机时代,世界银行是否将重新回到“新凯恩斯主义”的道路上来呢?
英德拉瓦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在实践方面都变成了“凯恩斯主义者”。各国政府在增加政府支出、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都搭配以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一套反周期政策,在危机发生之后,为包括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以期把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至于这样的政策是否能够继续下去,每个国家的政府都要考虑其自身的财政能力,而不能为了遵循某种“主义”,教条地去使用财政扩张政策应对所有的问题,毕竟每个国家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而言,继续增加支出就可能会对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它们就不能再继续进行财政扩张,而应该进行财政整顿。
因此,就某个时间点来看,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是合适的,但国家财政状况的健康和稳固是推行这种政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粮食危机会否卷土重来?
《财经国家周刊》:近来,全球食品价格一直在上涨,这可能对消除贫困和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哪些影响?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是否有可能重演?
英德拉瓦蒂:2011年2月,全球粮食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十分迅速。东盟国家和中国的食品价格涨幅都达到了10%左右,其严重程度超过了总体的通货膨胀水平。
到3月,这种情况有所缓和,但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对食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因此世界银行认为,粮食价格上涨将对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威胁。
对于贫困的家庭而言,其绝大部分支出都在食品方面。所以,食品价格上涨会对贫困人口产生严重的、直接的影响。因此,世界银行对全球粮食价格的波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世界银行正通过全球粮食危机响应计划(GFRP) 来为低收入国家提供农业方面的支持。
第二,世界银行增加了对农业领域以及其他与粮食生产相关的投资。从过去每年40亿美元的规模,增加到每年60亿~80亿美元。
第三,世界银行加大了与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比尔·盖茨基金会等其他机构合作的力度,以筹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农业研究等相关领域。
的确,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担心今年的粮食价格上涨会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就像2008年那样。世界银行认为,今年的粮食价格上涨势头未必会演变为粮食危机,但潜在的风险一直存在。
2008年的粮食危机由两方面因素造成。首先天气因素对农产品的生产造成了影响;第二是燃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很多粮食被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消耗掉,从而推高了粮食价格。只要这些结构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粮食危机的潜在风险就会一直存在。
500亿美元注资
《财经国家周刊》:在金融危机中,世界银行的财务和流动性备受考验。现在是否得以缓解?
英德拉瓦蒂:尽管全球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世界银行的股东们还是给予我们足够的信任。在刚刚完成的国际开发协会第16次增资活动中,世界银行筹集到了近500亿美元的资金,这些资金将被直接用于实现世界银行消除贫困的目标。
借助这些资金,世界银行将有能力再帮助全球超过2亿的儿童完成免疫接种,为超过3000万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并为8000万人改善水源。
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又增加了6000万的贫困人口。经济危机不仅会对世界银行消除贫困的努力产生影响,更会影响世界各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努力。
在2008年~2009年的经济危机期间,世界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此期间,世界银行客户国的需求非常庞大,世界银行的放贷金额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近1500亿美元,甚至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水平。而这已经达到了世界银行对外发放贷款能力的极限。
《财经国家周刊》:世界银行长期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会对世界银行解决贫困问题的目标产生怎样的影响?
英德拉瓦蒂:的确,消除贫困一直是世界银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世界银行管理层工作的优先重点领域,世界银行消除贫困的目标也得到了股东和客户国的一致支持。
贫困问题受到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当然,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有资金的来源。
国际开发协会(IDA)是世界银行面向最贫困国家的基金。在过去的10年之中,世界银行通过国际开发协会向发展中国家发放无息贷款和赠款,帮助挽救了超过1300万人的生命。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一样,在世界银行的国家分类中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目前全球有86个国家被列为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如何避免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或“拉美陷阱”。对此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
英德拉瓦蒂:对于很多中等收入国家而言,如果他们想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就必须先在机构制度上下大力气进行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高收入国家,都有着稳健而可靠的机构制度作保障。因此,中等收入国家必须要进行制度改革,摒除官僚主义作风,改善财政税收,提供更加高效的政府服务。政策制定的过程必须遵循固定的程序,不能是临时的;政策和规章必须公开透明,对市场中的所有竞争者一视同仁。
此外,中等收入国家还要加强司法体系的建设。市场经济要想获得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有保护措施,以避免权力的滥用、腐败和不当治理,还要有公正而具有可信度的解决争端的机制。
制度建设是经济发展中最为艰难的挑战。制度建设要比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困难,因为它涉及到社会、文化、法律体系、政治、价值观等各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需要对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塑造,使得人们可以接受更适应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并把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经济发展必须有良好的行政体制、司法制度、政治制度和健康的社会作为支撑。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实现实物层面的发展只是一部分,更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在制度建设层面。
除了制度建设和改革之外,中等收入国家还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即在教育、卫生、创新、研究、技术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改善,使得经济的发展能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
世界银行改革
《财经国家周刊》:提到制度建设和改革,世界银行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是否也在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进行改革?
英德拉瓦蒂:世界银行的改革目标是把世界银行建设成为一个知识银行,一个获得所有客户国信任的发展事业的合作伙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世界银行需要内部改革。首先是股东份额的改革,进一步地反映全球经济的新形势。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越发重要,这也应该反映在世行的份额当中,因此它们的份额增加了。在2010年4月,世界银行经过表决同意,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后者在世界银行的整体投票权达到47.19%。
第二,要进行世界银行组织结构的改革,改进世界银行的服务质量,使我们的服务速度更快、质量更好,能采用更多的创新手段、工具,更多倾听客户需求、了解客户。
第三,我们最宝贵的资产是世界银行的职员,因此世界银行要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我们也派遣了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客户国工作。对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的学术、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最后,世界银行内部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使我们的服务更易获得,使世界银行的工作流程更加透明,并加大机构内部反腐败的力度。
《财经国家周刊》:你在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长职位上积累的经验对目前在世界银行的工作有哪些启迪?
英德拉瓦蒂:世界银行必须要保持对客户国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其服务。我在印度尼西亚任职的经验,使我对世界银行客户方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可以利用我的知识、经验和曾经作为客户方的特有角度,更好地投入到世界银行的工作之中,使得世界银行面对客户的需求能够做出更快、更好和更简明的响应,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实现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的目标。
另一方面,我可以把在中等收入国家的一些管理经验带给世界银行。由于中等收入国家对世界银行的服务要求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多样和具体,世界银行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的客户需求。而如我此前提到的,世界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世界银行需要更好地理解客户国的需求,才能更适当地去配置世界银行的资金和资源。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