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MT技术的前世今生

制造/封装

515人已加入

描述

SMT就是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的缩写)。将元器件快速、便捷、精准地安装在电路板表面,实现高速度信号传输,这个加工工艺就叫SMT。有别于较早期的通孔焊接技术,SMT可以大幅降低电子产品的体积,达到更轻、薄、短、小的目的,并且可靠性高,抗振能力强,高频特性好,而且生产自动化,简化了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工序,对整个电子加工起到了极大的降本增效作用。时至今日,作为电子行业内不可或缺的工艺环节,SMT又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

SMT行业发展史

20世纪中期,欧美的人们发现,将焊膏印刷在陶瓷机板上,通过人手将陶瓷电容器、集成电路和晶体管安装上去,再通过回流焊,就可以形成完整可用的电路板,这就是最早的SMT雏形。1968年,美军为F4战斗机敌我识别系统开发的AN/ASX-2机器,表面贴着的就是美国壹万年(Svlvania)公司研发的第一代,也是全球最早的TTL集成电路。

smt

70年代初,英特尔旗下的Busicom、夏普、卡西欧、惠普等公司相继推出了手持计算器,人们开始追捧那些便携、轻便、时髦的小型电子产品,引发了行业热潮。而传统手工插件因为引脚的存在,体积无法缩小,需求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引脚短小、甚至无引脚的片状贴装元器件兴起。

smt

1981年,在军用和民用电子产品应用的推动下,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FUJI贴片机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代贴片机「CP」系列电子元件自动贴装机,首次实现了在电路板上进行表面贴装。「CP」系列贴片机采用的是机械对中方式,虽然功能简单,但已经具备了现代贴片机的全部要素,真正开创了电子产品大规模、全自动、高效率、高质量生产的新纪元。

1980年代初期,SMT技术已经在电脑制造行业开始应用

1985年7月,FUJI推出首台带影像处理功能的高速贴片机(CP-I) 1994年,FUJI推出超高速贴片机(CP6) 21世纪以来,自动贴片机迈进“兼备高速与多功能”的时代.

而在中国,SMT技术的引入,要把目光调回80年代初的“六五”计划。当时为大力发展彩电产业,上海市逐渐从国外引入电阻、电容、晶体管的贴片生产线。1985年广州黎明电子配件厂引进松下MQ型自动贴片机,3月开始批量生产以电视协调器为代表的小型电子产品。因此,1985年也成为了行业共识的中国SMT首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锡膏印刷机、自动贴片机、与回流焊炉为核心组成的现代SMT工艺生产线已十分成熟,客户将BOM表、坐标文件等资料给到贴片工厂后,技术员完成物料清点、上机装飞达、编程、轨道调整等一系列工作,就可以开始贴片加工。

smt

但这些前期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不管贴2块还是2000块电路板,传统的SMT生产制造,都需要一笔价格不菲的开机费,这对需要不断迭代的产品研发可谓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重负,因此更多工程师选择人手焊接,但成百上千个焊点极易出现虚焊、错焊等问题,最终导致项目延误、材料浪费。

技术解决了能做什么,行业模式定义了有多少人能做到。2015年嘉立创推出全球首个SMT打样模式,通过软件编程、拼版工艺和统一规范,将不同客户订单的电路板拼成大板,并把常用元器件固定在飞达上,一块大板过一条生产线,就可贴好80%-90%的元器件。与需要大量人工重复劳作的传统贴片工厂不同,嘉立创SMT的大力革新,令SMT行业真正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动化”。

今天,“50元起,两片起贴”,已成为全球SMT行业的新蓝图,产品研发打样获得了极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工程师只需线上轻松下单,即可收到贴片完成的电路板,令更多时间精力能节省下来,专注在产品研发环节。

人类对速度的迷恋永不止步,SMT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发展日新月异,无数创新的力量推动着一个个元器件组装在电路板上的速度和精度,未来的画面或许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创新的原动力永不灭!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