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锑负极实现新的醚基电解液的设计

描述

【研究背景】

电解液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目前,研究人员对添加剂(例如成膜剂)作用的认知有较大转变,不仅会考虑添加剂在电极表面形成有效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作用,而且也会考虑添加剂改变溶剂化结构以及去溶剂化行为的作用(ACS Energy Lett. 2020, 4, 2613)。然而,添加剂是否具有其它未知的作用以影响电池性能,仍值得探索。本研究以硝酸锂(LiNO3)添加剂为例,基于锑(Sb)负极,设计了一款新的醚基电解液,详细阐述了添加剂对电解

液溶剂化结构及界面去溶剂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LiNO3添加剂除了成膜以及影响电极界面去溶剂化过程中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外,还能够调控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与电极表面的距离,以调节电解液性质及电极的稳定性。

近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明军研究员、李茜特别研究助理对LiNO3添加剂的作用进行了再认识,首次在电极界面模型(去溶剂化过程)中引入了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与电极表面之间的“距离”参量。研究发现,硝酸根(NO3-)能够调控界面模型中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与电极表面的距离,一定程度提高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进而抑制电解液分解以及提高电极的稳定性。该研究以“Electrolyte Additive-Controlled Interfacial Models Enabling Stable Antimony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物理化学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上。本论文的第一作者蔡桃同学。 【内容表述】1. 研究主旨

电解液

图1. 添加剂在电极界面模型中的可能作用。

本研究探索了添加剂除了形成SEI膜、影响Li+溶剂化结构以及界面去溶剂行为以外的、未曾报道的可能因素,并揭示了其与电极性能的关系。(图1)。

2. 电化学性能

电解液

图2. 微米Sb负极电化学性能。

本研究设计了一款LiNO3添加剂修饰的、与微米Sb负极兼容的电解液,即3.0 M LiFSI/0.4 M LiNO3 in DOL/DME (1/1, v/v)。在该电解液中,Sb负极表现出664 mAh/g的比容量及82.5%的首次库伦效率。0.1C电流密度,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能保持在624mAh/g。相比之下,在没有LiNO3添加剂的3.0 M LiFSI in DOL/DME电解液中,Sb负极在十几个循环后就无法再正常充电。此外,将电解液浓度降低至1.0 M(即1.0 M LiFSI/0.4 M LiNO3 in DOL/DME)或使用LiTFSI锂盐(3.0 M LiTFSI/0.4 M LiNO3 in DOL/DME),Sb负极容量都急剧下降。以上结果表明,电解液的组分(如浓度、锂盐),尤其LiNO3添加剂的存在与否,能够显著影响Sb负极性能。

3. 电解液性质

电解液

图3. 电解液表征。

电解液解析结果表明(图3),NO3-与Li+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能够参与锂离子第一溶剂化层,削弱Li+与DME的相互作用,进而促进Li+的去溶剂化。同时,与其他电解液相比,3.0 M LiFSI/0.4 M LiNO3 DOL/DME中的Li+与FSI-的相互作用最强。

4. 溶剂化结构及其界面模型

该研究采用Li+溶剂化结构模型及简式(即Li+[solvent]x[additive]yanion])建立Sb负极表面的Li+去溶剂化过程,即电极界面模型。在3.0M LiFSI/0.4 M LiNO3 in DOL/DME(即Li+[DME]1.41[DOL]2.11[FSI-]0.88[NO3-]0.12)电解液中,溶剂不足以将Li+、FSI-和NO3-充分溶剂化,使得剂化层共享溶剂而相互重叠。与DOL溶剂相比,DME溶剂与Li+配位的能力较强,主导界面DME溶剂对Li+的影响。与其他三种电解液相比,NO3-的存在以及较高的锂盐浓度,使得Li+/FSI-的相互作用最强,Li+-DME相互作用最弱,Li+更容易在电极表面去溶剂化。尤其,Li+/FSI-和Li+/NO3-较强的相互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中和Li+的正电性,减弱电极对Li+的吸引,使得Li+-DME-阴离子配合物距离电极表面相对较远(U1)。因此,即使Li+-DME-阴离子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较低,电解液仍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图4)。

电解液

图4. 溶剂化结构及界面模型。

在无LiNO3的3.0M LiFSI in DOL/DME(即Li+[DME]1.61[DOL]2.40[FSI-])电解液中,DOL/DME溶剂相对充足,溶剂化层重叠程度减少,Li+/FSI-相互作用减弱,溶剂占主导电极界面。虽然3.0M浓度相对较高,FSI-仍能出现在电极表面,但是LiNO3的缺失使得Li+/FSI-作用强度不足以削弱Li+/DME的相互作用,Li+难以去溶剂化。同时,LiNO3的缺失不能削弱Li+-DME配合物的正电性,使得Li+-DME配合物距离电极表面较近(U2),即使Li+-DME的ΔE值较高,仍难以避免严重的溶剂分解。当LiFSI浓度降低到1.0 M时,溶剂数量充足,DME和DOL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二溶剂化层,溶剂主导Sb负极界面。尽管如此,NO3-体积小且与Li+强的配位作用,使其仍有机会在电极界面削弱Li+/DME的相互作用,使Li+-2DME-NO3-配合物与电极保持较远距离(相较于Li+-DME,U3 》 U2)。因此,即使Li+-2DME-NO3-配合物ΔE值低,仍能一定程度抑制电解液分解。LiNO3削弱Li+/DME的相互作用,改变界面模型的作用在3.0 M LiFTSI/0.4 M LiNO3 in DOL/DME (即Li+[DME]1.41[DOL]2.11[TFSI-]0.88[NO3-]0.12)电解液中,进一步得到了验证。与LiFSI-基电解液相似,溶剂不够,剂化层会共享溶剂而相互重叠。与Li+/FSI-相比,Li+/TFSI-相互作用弱,溶剂主导Sb界面。尽管Li+-DME和Li+-DME-TFSI-的ΔE值相对较高,但Li+-DME和Li+-DME-TFSI-距离电极相对LiFSI基电解液近(Li+-DME-FSI-, U4 《 U1),因此仍能观察到电解液的缓慢分解。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剂能够改变Li+溶剂化结构及其界面模型,促进Li+的去溶剂化,尤其揭示了除了ΔE之外,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距离电极表面的“距离”也是影响电解液及电极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5. 电极及SEI膜的表征

电解液

图5. 电极及SEI膜的表征。

循环后Sb负极的表征进一步验证了LiNO3作用以及界面模型的准确性(图5)。结果表明,在3.0M LiFSI/0.4 M LiNO3 in DOL/DME电解液中循环后,Sb负极整体结构保存相对完整,SEI膜富含LiF和LiN3且有机物含量低,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可以有效稳定Sb负极。此外,该循环后Sb负极的电荷转移电阻仅为8.4 Ω。上述结果表明,LiNO3添加剂能够调节微米Sb负极表面电解液分解路径及程度,从而稳定电解液及Sb负极,与界面模型分析一致。

6. 电解液交换实验

本文通过“交换实验”进一步证明了LiNO3添加剂在稳定电解液及电极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图6)。实验结果表明,LiNO3参与形成的SEI对维持Sb负极稳定性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电解液与Sb负极不兼容,SEI则无法缓解电解液的分解。因此,LiNO3参与调控的溶剂化结构和界面模型,尤其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与电极界面的距离,才是决定电解液稳定性和Sb负极性能的关键因素。

电解液

图6. 电解液交换实验。

7. 锂离子全电池应用

该研究以微米Sb为负极,NCM622为正极,3.0 M LiFSI/0.4 M LiNO3 in DOL/DME为电解液组装了锂离子全电池(图7),进一步证明了Sb负极在该电解液中的高稳定性。该电池在0.2C(1C = 180 mA/g)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经100次循环,容量容量未发生明显衰减。此外,在0.1、0.2、0.5、1和2 C电流密度下,容量分别为137、132、123、112和101 mAh/g,表明了全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电解液

图7. 全电池性能。

【结论】

该工作设计了一款新的LiNO3添加剂修饰的醚基电解液以稳定Sb负极,并获得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LiNO3添加剂不仅能削弱Li+/DME的相互作用,调节Li+溶剂化结构,影响去溶剂化过程中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尤其还能影响去溶剂化过程中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与电极表面的“距离”。该研究首次提到LiNO3添加剂调控的界面模型中Li+-溶剂-阴离子配合物与Sb负极表面的“距离”,是影响电解液及电极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该工作从不同的视角解析了LiNO3在调节Li+溶剂化结构和衍生的界面模型方面的重要性,为稳定金属离子电池中的合金负极极及其他电解液设计提供了指导。审核编辑:郭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