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原理图标线号方法(Eplan)图解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谈到电气图纸,就不可避免的会提到线路中的线号问题,说白了,线号就是套在电线接线位置处的标记而已,针对图纸中对线号的标注方式及规范,目前有多种实现方式,这里主要通过Eplan图纸来讨论线号的标注规范。

方式1:连接点标识

在讨论线号之前,先来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绘图方式,在欧洲使用Eplan绘制原理图讲究的是唯一性和精确性,也就是说在图纸中标注的任何接线,其实物都是和它一一对应的,如下图:

电气图纸

图1

一个接触器和一个继电器的辅助触点的连接点13/14以及11/12/14均被标识在图纸中,而实际的接线也是完全和它对应的,譬如实物中的K02M1接触器的14号连接点和K02A的11号连接点相连,而日系和国内的很多画法则是在图纸中把连接点省略,在实际配盘时,电工根据自己的意愿查找空闲辅助触点来接线。

再看下面的一个Eplan图,每一个端子都做了标识,并且在图纸中都是唯一的,实际标识也和图纸是一一对应的,而在传统的国内画法上,原理图端子上没有任何标识,只是在最终的接线图上做一下标注而已,分开画不利于查阅图纸。

电气图纸

图2

显然绘图中标识连接点的方式有如下优点:

1> 降低对电工的技能水平的要求,不需要分析电路,照着图纸接线即可。

2> 提高接线的一致性和质量。

3> 依据图纸,方便线路的检查/故障排除。

因此当我们采用了精确绘图方式后,可以看到所有的接线都是基于连接点的,可以将连接点作为线路的线号进行标识,电气原理图中不需要再标注线号,只需要在图纸规范中进行描述即可,如下图:

电气图纸

图3

也有些人把器件名称全称和连接点都标识到线号上去,个人认为完全没必要,尤其是使用了功能组限定名称时,这种方式会导致线号过长,会给电工制造很大的麻烦,因此建议是只需要使用连接点即可,或者在前面加一个器件名称前缀(不含功能组限定和位置限定),这样已经达到了本线号规则需要实现的目的,不需要搞得过于复杂。

从这种标识我们可以看出,现场的线号主要作用是:

在更换器件或者在线路脱落时快速将线路恢复到原连接点位置。

在实际检查线路时,完全可以忽略线号的存在,譬如上图中的K1继电器没有动作,我们通过图纸可以看到需要检测K2的14号连接点上是否有电压或者K2的13号连接点和K1的A1之间是否导通等等;

查线的任何时候都是基于器件名称和器件上标识的连接点进行的,而精确的图纸也是和它完全对应的,由于这点,部分德国设备供应商在电柜的实际接线中不标识线号,这点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好的,确实查找线路不需要线号,但当需要更换元器件或者当某个线路脱落后,如何恢复呢?这时使用连接点作为线号的方式就体现其价值了。

而对于非精确性绘图,由于图纸中的器件连接点缺失,因此图纸中标注了线号,电工在配线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特定位置接线,然后标上与图纸中一致的线号,这样最终形成了现场的线路和图纸中的线路对应的关系,但由于受限于线号的规则,往往现场的一个线号在图纸中的很多位置存在,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增加了查找线路的难度。不难看出,非精确性绘图完全是基于线路标记来实现现场和图纸的对应关系(通常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精确性绘图是基于连接点的设计,图纸中所标注的连接点和现场实际电气元件的连接点完全一一对应,所以精确性绘图在查阅现场电路时是可以完全忽略线号的。

无论什么样的命名规范,线号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现场实物接线和图纸线路的对应关系,只不过精确性绘图利用了厂家所制造的元器件上标注的连接点,把它作为图纸和现场对应的依据,而非精确性绘图则需要人为的在图纸中标注线号,然后通过电工的转化,最终在现场标注来实现这种不是完全明确的对应关系。

总结一下方式1线号的优点:

1>原理图中不需要标识线号,图纸变得更为干净,线路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放置如电势/线径/颜色/端子/电缆等其他电气数据。

2>设计人员不需考虑线号,图纸可以更好的标准化,提高设计速度。

3>在更换器件或者在线路脱落时快速将线路恢复到原连接点位置。

4>简单的线号规则让电工可以快速制作线号接线。

方式2:首尾呼应

仍旧是使用上述的线号规则,只是线路源头的线号标识的是线路另一端的连接点,而线路另一端的线号标识的是线路源头的连接点,所谓遥相呼应。

其特点是看到某个连接点位置的线号可以知道其另一端的连接位置,当使用这种方式时,线号必须使用:器件名称全称+连接点的方式,这样最终会导致线号过长,且会严重增加电工的配线成本,容易出错,在实际项目中很少使用。

方式3:混合规则+手动放置线号

以下三点为该方式的线号命名规则:

1>图纸设计的线路中,已经标识线号的,按所标识的线号;

2>图纸设计是按中断点走向的线路(如无线号),则按所属中断点号来编制线号;

3>连接到外部电机或外部器件的线路(或者说包含电缆的线路),则按“上一级设备编号. 连接点” 的方式来编制线号;

Eplan可以做到人工放置线号位置,然后由软件自动按照一定规则来生成线号的目的,当然系统也能自动放置线号位置,自动生成线号,但目前来看不是很理想,放置点过多,对于手工放置线号,可以指定如下一些规则:

线号命名规则:页号.序号

对于全局页名结构,因为页名是唯一的,可以直接使用[页号/序号]的形式,而对于有功能组限定的页结构,可以使用[功能组.页号.序号]的形式,毫无疑问,后者会导致线号过长,同时页号可以使用3位数,序号使用2位数,形式:xxx.xx。

在实际放置线号时,与上规则对应的操作:

a 和中断点相连的线路不放置(这时以中断点作为线号)

b 电缆线路不放置

c 无器件隔离的等电位线路只放置一个线号(线号共用原则)

如下图5只放置了三个信号:

电气图纸

图4

电气图纸

图5

在实际使用中为了提高绘图效率,把一些标准电路制作成电路宏,在这些宏中预先把线号放置好,当在某个具体项目中插入此宏时,线号也会附加上去,最后由项目统一生成线号即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使用这种线号规则适合于国内传统的线号制作方式,但相对于方式1显得更加复杂一些,由于需要设计人员关注线号的放置,可能会出现遗漏的情况,也会浪费线路空间,对于页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使用的是Eplan绘图,基本上两种方式都是采用的精确绘图方式,对于查阅线路而言,同方式1一样,仍旧可以忽略线号,直接通过连接点的形式来检查线路,方式3除了更接国内的地气,同方式1相比,没有任何优点。

也许有人提出一个观点:方式3保证了一个线路的两端标识的是同一个线号,而方式1因为两端连接的是元器件的不同连接点,因此线路两端的线号标识是不同的,这种有严格的规定吗?

即使有也是没意义的,最终我们还是得从利用线号查找线路来分析其区别性,首先如上所述,如果方式3也基于精确的连接点方式来检查线路,那么它们是没有差别的,因此这里比较的还是精确性和非精确性的查线方式:对于一个线路A(一端连接KA1:A1,另一端连接KA2:13),使用方式3的标识为线路两端都标记为2563,如果要检测线路A是否通畅,使用基于线号的查线时,在KA1上找到2563的线号,在KA2上找到2563的线号,然后检测其通断,如果线路不通,则有多种可能(线路中间被切断、2563线号不是挂在同一个线路上,也就是两点其实连接的不是同一根线),怎么办,只有死办法(打开线槽,挑出线路看KA1:A1是否连接在KA2:13上,线路有没有破开);采用基于连接点的查线方式(忽略掉线号),直接检测KA1:A1和KA2:13是否通断,如果不通,同上只能使用相同的死方法。

从上可以看出,基于线号的查线最终在判断电路时还是得检测基于连接点的接线,因为线号可能挂错,但器件的连接点不可能被厂家标错,所以无论是方式1还是方式3,如果基于的都是精确性绘图,最好还是采用基于连接点的查线方式,基于线号的查线只不过是转了一道弯又绕回来了,从这点来说方式3的线号标记方式只适合于非精确性绘图,对于精确性绘图,它完全是绕着湾子最后又回到起点了(连接点)。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