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宁远)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称为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主要的作用是机器人或无人设备从未知环境的未知地点出发,在运动过程中通过重复观测到的地图特征来定位自身位置和姿态,再根据自身位置增量式的构建地图,从而达到同时定位和地图构建的目的。SLAM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被认为是实现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简单来说,实现 SLAM 需要两类技术,一类技术是传感器信号处理(包括前端处理),这类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传感器性能。另一类技术是位姿图优化(包括后端处理),这类技术与传感器无关取决于后端的算法处理。根据传感器选择不同,目前有两个技术流派:视觉SLAM与激光雷达SLAM。
不同调研机构对SLAM产业链覆盖的范围选择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各机构给出的规模预测不尽相同。根据P&S Intelligence发布的市场研究报告,到2030年,SLAM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1年的1.575亿美元增长到37.47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2.2%。而根据GIR(Global Info Research)调研数据,2021年全球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收入大约3.599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到24.579亿美元,2022至2028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34.2%。虽然不同市场调研机构给出的市场规模不同,但是整个市场的快速增长已经有目共睹,而且还将延续高增长态势。其中,无人驾驶设备的火热无疑起到了最重要的助推作用。联网车辆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安全、高效和高效驾驶选择的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对无人驾驶车辆的需求。这些无人驾驶设备中少不了SLAM导航技术的加持,随着对无人驾驶设备的需求增加,SLAM技术会迎来爆发式增长。SLAM虽然很吃传感器的性能但本质上是算法技术,所以其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布非常广,产业链任一环节的厂商都可以选择自研SLAM提高竞争力。这里以机器人应用为例,机器人本体厂商一般都会自研SLAM算法,毕竟这是设备厂商核心的竞争力;最上游的主控芯片厂商也有开始自研SLAM算法,将算法在芯片层面硬件化;中游的传感器厂商也有不少自研SLAM,并与自家传感器打包成整个导航模块提供给下游设备厂商,做差异化竞争。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上游的芯片厂商,传感器厂商开始自研SLAM提高在目标应用领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