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使用ROC曲线?

描述

1.ROC曲线

ROC曲线全称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提到ROC曲线就要先说明一下两个概念:FPR(伪正类率),TPR(真正类率),它们都是分类任务的评测指标。

1.1 TPR 、FPR

对于一个二分类任务(假定为1表示正类, 0表示负类),对于一个样本,分类的结果总共有四种:

类别实际为1,被预测为0,FN(False Negative)

类别实际为1,被预测为1,TP(True Positive)

类别实际为0,被预测为1,FP(False Positive)

类别实际为0,被预测为0,TN(True Negative)

FPR(False Positive Rate)= FP /(FP + TN),即负类数据被预测为正类的比例;

TPR(True Positive Rate)= TP /(TP + FN),即正类数据被预测为正类的比例。

1.2 ROC曲线

那什么是ROC曲线呢?我们看一下ROC曲线的图示:

曲线

对于样本数据,我们使用分类器对其进行分类,分类器会给出每个数据为正例的概率。我们可以针对此来设定一个阈值,当某个样本被预测为正例的概率大于这个阈值时,认为该样本为正例,小于则为负例。

通过计算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TPR , FPR)对,即图像上的一个点。通过不断调整这个阈值,就得到若干个点,从而画出一条曲线。

可以看出,当这个阈值越大时,会有越多的样本被预测为负例,而这些样本中其实也有正例的存在。这样一来,TPR下降(正例数据被预测为负例了),FPR下降(负类数据更不会被预测为正例,但是影响要比TPR小,所以斜率呈上升趋势)。

当阈值越小时,越多的样本被预测为正例,而这些样本中可能包含是正例,却被预测为负例的样本以及是负例却被预测为正例的样本,这样一来TPR上升(更多的正例样本被预测为正例),FPR上升(更多的负例样本预测为正例,影响更大,所以斜率呈下降趋势)。

1.3 阈值调整

那么该如何调整这个阈值呢?一般来说,分类器会对一批数据的每个样本给出一个是正例的概率,如下图示,共20个样本,class为实际标签,score为分类器判断样本为正例的概率:

曲线

对给出的分数进行排序,然后依次使用score作为阈值,这样就得到了20组(FPR, TPR),做出ROC曲线如下:

曲线

当阈值为1时就可以到达ROC曲线上(0, 0)点,当阈值为0时就可以到达ROC曲线上(1, 1) 点。当然也不一定就必须使用概率值,也可以使用未经过softmax(或其他类似处理)的结果,使用方法相同,毕竟我们只需要一个次序。

2.AUC

说完ROC,再来说一下AUC。AUC被定义为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显然这个面积小于1。又因为ROC曲线一般都处于y=x这条直线的上方,所以AUC一般在0.5到1之间。

2.1 AUC优点与含义

使用AUC值作为评价标准是因为很多时候ROC曲线并不能清晰的说明哪个分类器的效果更好,而作为一个数值,对应AUC更大的分类器效果更好。

AUC的含义为,当随机挑选一个正样本和一个负样本,根据当前的分类器计算得到的score将这个正样本排在负样本前面的概率。

2.2 AUC与分类器优劣

从AUC判断分类器(预测模型)优劣的标准:

AUC = 1,是完美分类器,采用这个预测模型时,存在至少一个阈值能得出完美预测。绝大多数预测的场合,不存在完美分类器。

0.5 < AUC < 1,优于随机猜测。这个分类器(模型)妥善设定阈值的话,能有预测价值。

AUC = 0.5,跟随机猜测一样(例:丢铜板),模型没有预测价值。

AUC < 0.5,比随机猜测还差;但只要总是反预测而行,就优于随机猜测。

曲线

3. 为什么使用ROC曲线?

既然已经这么多评价标准,为什么还要使用ROC和AUC呢?因为ROC曲线有个很好的特性:当测试集中的正负样本的分布变化的时候,ROC曲线能够保持不变。

在实际的数据集中经常会出现类不平衡(class imbalance)现象,即负样本比正样本多很多(或者相反),而且测试数据中的正负样本的分布也可能随着时间变化。

下图中,(a)和(c)为ROC曲线,(b)和(d)为Precision-Recal[1]曲线。(a)和(b)展示的是分类其在原始测试集(正负样本分布平衡)的结果,(c)和(d)是将测试集中负样本的数量增加到原来的10倍后,分类器的结果。

曲线

可以明显的看出,ROC曲线基本保持原貌,而Precision-Recall曲线则变化较大。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