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至智能化下半场,如何抓住下游产业变革机遇

描述

36氪邀请到了5位来自机器人领域不同赛道的嘉宾,以“机器人行至智能化下半场,如何抓住下游产业变革机遇”为题,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共同探讨对当下机器人智能化产业变革的所思所感。他们分别为:刘凯:极智嘉联合创始人兼拣选及智能仓产品副总裁、付翱:梅卡曼德联合创始人&业务VP、钱莫天:木蚁创始人&CEO、谭旻: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常莉:节卡机器人副总裁。

以下为圆桌论坛的内容精选:

彭孝秋:我们先请几位嘉宾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用一句话介绍一下公司的业务。

刘凯: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好,我是极智嘉科技刘凯。极智嘉是一家专注做物流移动机器人产品,以及相关的多智能体系统公司,主要针对两大领域:一是订单履约中心,就是智能仓储领域;二是智慧工厂领域。

极智嘉主要专注的是智能仓储领域,包括拣选场景,货到人拣选,从货到人拣选开始延伸到智能存储、智能搬运,再到智能分拣各个环节。大家在“双十一”网购时,会有极智嘉的机器人在仓库里繁忙作业,根据系统把商品精准运作到出库点,由人来拣选打包形成一个包裹,再由分拣机器人分不同的线路送到不同地区,去应对客户在高峰时间人力资源短缺的需求,产生明显的客户价值。

付翱:大家好,我是梅卡曼德的付翱,我们梅卡曼德是一家从事工业3D视觉的公司,利用3D视觉引导工业机械臂实现无序工件上下料、拆码垛、货品抓取、轨迹涂胶/喷胶、高精度定位/装配、工业检测/量测等场景的需求,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汽车、物流,也在工程机械、3C、教育、新能源这些行业有应用,是一个应用行业比较广泛的3D视觉产品型公司。刚才发言的极智嘉,节卡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钱莫天:大家好,我是木蚁机器人的钱莫天,我们也是做物流机器人,和极智嘉有点类似。如果说极智嘉是阿里模式,我们是有点类似京东,我们专门从事无人叉车领域的大规模落地应用。目前,我们在一些大件物流中心已开创了百台无人叉车的批量化应用,同时我们的无人叉车可以实现室内外园区的搬运。

谭旻:大家好,我是来自优必选科技的谭旻。优必选科技是一家聚焦于人工智能与大型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制造和商业化应用为一体的公司。我们的使命是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人性化的生活。

常莉:大家好,我是来自节卡机器人的常莉。节卡机器人是一家专注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成立8年时间里,我们一直专注于将协作机器人变成一个简单的机器人工具,让人人皆可使用,坚持行走在科技创新,推动市场化落地的实践道路上。

彭孝秋:在今年机器人行业里面,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些特别的变化?

常莉:首先从客户端需求看,由于宏观环境加上行业变化,整个生产产品周期缩短,以及我们用工、招工、留工难的问题,还有成本不断上升,所以大家对协作机器人的需求从原先的观望,变成了真实的需求。其次从资本方来看,资本方一直是一个风向标,从他们的视角去助力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

从技术端,我觉得应该是跟市场端互相进行融合,因为对市场端来说,客户需求的不只是一个机器人,而是要解决他的问题,要用客户能够承受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来解决问题。除了机器人技术,我们的视觉技术、传感技术,类似我们的梅卡曼德的3D技术,其实都是在以机器人作为载体,通过结合用户需求,变成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来解决客户需求。

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本体、感知和执行三方面去做有机的融合和快速落地,是今年的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也是作为标准模式在往前推进。

谭旻:应该大家都能够感受得到,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球机器人产业对大型人形服务机器人的热度,突然间被特斯拉的入局提到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对优必选科技来讲,这也是我们创业10周年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前面10年大家一直都在问,为什么优必选科技要选择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但是今年基本上没有人再来问这个问题了,因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巨头入局,就为大家揭开了这个谜团。现在探讨的是人形机器人进入到商业化,究竟是在眼前还是在未来。

我们认为,过去十年应该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期,未来十年(2020年至2030年)应该是整个服务机器人的黄金十年,特别是以人形机器人作为载体的突破,它会在大规模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里有很多商业应用,未来3-5年可能会率先有一些突破,特拉斯也关注到了在机器人工厂等场景的应用。我们非常期待人工智能以及大型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突破,整个行业黄金十年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钱莫天:我就分享一些搬运行业的变化。如果从产品和技术侧来看,目前硬件,比如说搬运机器人已经被广泛接触了,现在它正在回归制造业,也就意味着大家开始打价格战了。

在软件侧,我们也发现更多客户愿意为系统,比如说业务系统买单。例如我们一个园区物流客户,他平常有几条线,之前的沟通都是靠打电话,效率很低也没办法优化,他现在通过无人叉车的应用,把整个运营系统打通,优化了运营底盘。

第二点,从市场侧来看,叉车作为搬运之王,每年有150万台销量,但目前无人叉车的渗透率不到1%。但这个市场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大规模闭环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在分拨中心里单仓100台的闭环解决方案,基本上已经开始复制了,这个其实是无人叉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

第三点,在资本侧,目前整个资本市场在降低,但机器人有很多信息,它的关注点在发生变化,目前大家更多是关注边际贡献、利润以及实际价值,这块也是非常好的,能够回归到商业本身。

彭孝秋:回归制造业之后,大家打价值战是因为同质化有点严重。针对这个问题,您认为在目前很多硬件回到制造业拼供应链的时候,行业应该怎么调整?或者是企业应该怎么去改善决策?

钱莫天:大家开始打价格战,其实主要就是场景和产品价值的差异化非常低,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数字化系统上切入一些差异点。

例如,我们以前做电路系统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种大规模的叉车?3、5台的控制其实也挺好的。但我们发现,当我们在一个仓库里大量运行之后,我们把它搬运的数据形成一个闭环,比如说从我们目前的客户,它货物的重量,还有尺寸的匹配,对他来说是非常强的痛点。

我们对客户这个场景有深度洞察之后,再加上数字化的系统给客户创造价值。这个价值有多大呢?我们发现它的10%比这个硬件都值钱。所以我们发现除了硬件以外,还要在系统、算法这一块的壁垒上面继续加强,就会有很强的差异化。

付翱:整体来看,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导致大家都觉得比较难,但我觉得自动化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可能是难招工、出行难等一系列问题,反而导致工厂对自动化需求多了起来。从我这边感知到的,无论是机械臂,还是视觉这块的需求是在稳步上升的。

第二点,在这个细分行业里我们主要是跟海外品牌在PK,今年明显感觉到一些非常资深的企业,对品牌要求非常高的终端客户,例如汽车主机厂,开始批量使用我们国产的传感器和3D视觉产品。我们跟日本和美国的竞争对手PK,尽管对方价格优惠,由于我们在中国做的案例足够多,产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服务也能够跟上,也由于我们中国企业的创新意识强,他们有更强的意愿接受一些新鲜东西,所以我们做整个国产替代的速度会更快一些。基于以上,即使在今年这样的环境下,反而让我们能够获得一些在知名主机厂落地的机会。

第三点,刚才钱总有提到价格战,我觉得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没有什么新的功能出来,大家必然会进到一个比拼产品稳定性、易用性和服务的阶段。但就我们这个产品而言,它不能简单地进入到价格战。因为一方面是成本本身就要求降低,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讲,规模相应的提升也会带来成本下降,这样我们从推广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个角度,其实是会主动做一些价格调整。而不是说这个事情我们都能干,然后完全靠打价格战。

彭孝秋:在整体环境处于红利期时,企业应该锤打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抓住机会?

付翱:我们谈一下公司定位。我们定位是一个产品型公司,随着全球化发展,我们始终持续打造两个能力,第一个是产品本身的性能,因为一定是产品本身的性能能够满足客户使用需求,才能使客户给你这样一个选择的空间。

第二个,打造整个合作伙伴渠道建设的能力。作为产品型公司,我们做的行业非常多,需要跨行业、地区、全球化去做,如果都靠我们自己去做,显然是不太现实。所以说一个合格的全球化产品公司,一定要拥有大量的合作伙伴,能够一起去各个细分行业里做推广。所以我们公司一直在做合作伙伴体系,我们称之为“渠道管理体系”,我们开荒,合作伙伴种地。通过合作伙伴去触达各行各业的项目,让产品得到更好的推广。

刘凯:从整个市场来看,需求确实是在高速增长。具体到极智嘉所在的行业,一个是电商仓储领域,由于全球连续几年疫情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线上消费变得更多了,所以电商零售的量越来越大。另外国内制造业也在蓬勃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像一些新兴行业比如说铝电、光伏、新能源汽车不断有新工厂建设,所以对我们的需求非常多。

现在整个全球的经济形势还是处于低谷周期,客户所面临的商业环境是非常不确定的,商业不确定因素非常多,所以客户选择方案时就会更加倾向于灵活、快捷、柔性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机器人领域所在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极智嘉做的货物系统或者说柔性搬运,都能够让客户以非常低的成本引入自动化,能够快速提升作业效率以及改善作业的精准性。

另外,客户对机器人已经过了“尝鲜”期,他要求机器人能切实地解决业务痛点,所以我们面临的项目规模会越来越大。客户选择一次性非常高的投资越来越谨慎了,但人工成本操控是个大趋势,是机器人领域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是一个大的市场端感知。

从精神层面或资本层面,确实受到整个经济环境影响,资本确实也看好机器人赛道,但可能出手比较少,这也是让我们机器人公司需要更加练内功,让产品能够切实解决客户的问题,帮助客户产生价值,能够有一个好的架构产生盈利。友商之间的竞争其实也没那么恶劣,大家可能也逐步回归良性竞争,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彭孝秋:从供需角度来看,您认为现在机器人行业的供需环境是怎样的?明年是否会有一些转变?

刘凯:我觉得是需求大于供给。其实还有很多客户复杂的场景,机器人是没有解决的。像我们跟梅卡曼德合作,客户的需求会越来越复杂,可能需要机器人公司解决一个多环境的问题,但是单一公司解决不了那么多复杂的问题,有些技术还是有难度的。比如做一些拣选,机器人的成功率可能还要进一步打磨。

确实需要更多公司之间合作,这样也有利于行业发展,强强联合去解决一个客户更复杂的问题,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所以逐步来看,价格战可能在回归理性或者回归合理竞争,然后合作可能会是一个更大的趋势,能够解决客户更多的问题。

另外,可能客户本身所面临的商业环境恶劣之后,他对自身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对工艺要求更高了,他买一套系统需要你快速地交付,就逼着我们机器人厂家提高自己的产能。

彭孝秋: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个特殊的品类,各位有什么样的看法或思考?

刘凯:人形机器人已经发展很多年,由于Musk的入局,今年特别火。从整个机器人来说,我觉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通用型机器人,二是专用型机器人。

像机械臂其实是一种通用型机器人,它可以做焊接、喷涂等工作,甚至可以形成一个生产线,非常通用。尽管现在机械臂已经发展到协作臂和可以感知的机械臂,但还是比较通用的,可以装上更多末端的机构,或者在末端机构里装上感知相机,形成一个视觉系统,可以有更广泛应用。但不管是工业机械臂,还是协作机械臂,都是一个通用的机器人。

专用机器人就像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它能够做一些人类做不到的工作,比较专用。我觉得机器人会从这两个方向发展。

重点说一下通用机器人。其实我们在各个模块都有很多通用机器人,比如刚才提到的机械臂。其实极智嘉做的移动机器人也算是一种通用型机器人,我们的移动机器人出货量已超过3万台,它能够适配许多载具,可应用到工厂、仓库,解决客户的一些终端的应用,形成解决方案。其实我觉得一个趋势是,通用型机器人肯定要手、腿、脑、眼、感知做结合。

复合型机器人也是今年比较火的一个点。复合型机器人发展了很多年,它是一个移动底盘加单臂机械臂的组合,再加上一些感知能力,可以解决3C电子领域的物料运送或简单装配等工作。我认为它就是手、眼、脑、足结合的一种形态。

人形和复合型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移动端是用足式还是轮式,轮式更高效、更节能,足式要解决的是耗能问题。所以我比较同意Musk的观点,人形机器人是最通用的一种形态,可能是通用机器人的终局。

因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所有的外部环境都是按照人的形态去设计的,所以机器人以人类的生产工具出现。但我认为它最终会超越工具这个范畴,甚至可以替代人未来使用工具,所以我认为人形机器人这个形态拥有非常好的前景。

付翱:我在学校做研究期间,也是做人形机器人相关的课题,我们当时做的是大腿假肢,研究人的行走步态。人形机器人产品如何和市场契合是一个思考的关键点。

假肢技术其实跟人形机器人行走非常类似,都是解决步态问题,同时也有功耗问题,我们当时设计的假肢是通过电池驱动。这样一个假肢做出来我们预估成本大概20万,它的客户是谁?谁愿意去购买?其实有很多问题仔细地从商业化角度考虑,会有一些目前来看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觉得人形机器人也如是,在整个产品和市场适配的角度来看,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

但对一个机器人从业者来讲,人形机器人是大家非常有需要并且非常希望能够把它做好,能够落地的产品,我也非常认同刚才刘总说的通用机器人的概念。从我们自己做的事情上来讲,梅卡曼德是从事感知和决策规划技术研究的产品型公司,所以我们在人形机器人里也可以贡献感知、规划的能力,特别是跟臂相关的规划。

刚才有提到,目前正在做的复合机器人,用轮式底盘解决移动的问题,但最后仍然是用3D视觉结合协作臂来解决最终定位的问题。至于说它是不是人形,我觉得在解决需求这个层面来讲,或者从市场需求来讲,反而是其次的。

回到人形机器人这个话题本身,因为我自己也是研究步态的,我非常看好这个东西能够近一步往前走。但是从商业化角度,我们还是要观察它的需求点和爆发点什么时候能够到来。

谭旻:我们业界有一个共识,在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人周遭的环境是围绕着人作为一个中心去展开的。所以说,我们从功能属性要服务人这个角度出发,人形机器人也要围绕着人的生活场景去展开。

这个场景上,我们认为现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还是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目前我们更多的关注点并不在于人形机器人是不是有用,更多的是说我们什么时候能把人形机器人带到生活中,带到商业环境,它其实是有一个技术成熟程度的迭代过程。

其实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能跳脱出工具的属性,是因为它具备人的形态、人的智能和人的情感,特别是在人的感性需求满足上,所以,未来在人机交互的时代,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在情感上跟人互动和提供服务,这个是很核心的点。

沙特2030年愿景计划里有一项重要工程,耗资5,000亿美元建设的NEOM新未来城,这座新未来城将生活大量的人形机器人。今年,沙特首批采购了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X,我们的Walker X也非常荣幸成为NEOM新未来城的第一代大型人形机器人“新市民”。

这里面的定义非常清楚,人形机器人不仅仅是具有功能属性,更多是怎么样陪伴人的未来,在未来城市环境中去服务于人、陪伴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回到产业发展上,人形机器人研发带动的产业非常广泛,它的研究涉及机械、电气、材料、传感、控制、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果我们投入到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就要聚焦整个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面临诸如高爆发大力矩驱动、低损耗高精密传动、高集成灵巧结构设计、高灵敏高动态轻量化传感器、动态变构形精确建模、高自由度复杂运动规划、不稳定非线性系统控制、实时智能感知决策等一系列的高难度技术挑战。

所以为什么人形机器人被喻为人工智能皇冠上面的明珠?就是因为它是集大成者,而且是技术的制高点。今天我们国家也把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人发展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很核心的产业发展高地,我们以机器人作为载体,作为平台性的开发,能够拉动一系列产业链,以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和突破。

人形机器人是通用性的多学科的整合型平台,无论是科研价值、商用价值还是未来的投资价值,它其实都被看好,而且远远大于电动汽车和目前比较成熟的智能手机市场。

回到工业生产领域,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国家已经迅速地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人形机器人能够大大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比如优必选科技现在正在做的智慧物流的最后500米,就是人形机器人跟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配送车的无缝连接,人形机器人在劳动力不足的领域有非常好的场景应用。

另外,在社会应用服务方面,包括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我们认为一旦人工智能真正在自主决策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就能非常好地赋能给人形机器人,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到我们的社会领域、商用领域、家用领域。

除此之外,很多特种领域对人形机器人也有非常大的刚需,包括救灾、救援,在电力、矿业等很多对人类有危险的特殊行业,在探月、探火等航天领域,其工作属性决定必须要以人形机器人去完成。如果说AI能够真正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人形机器人就能够在这些领域为人的生活边界、工作边界、社会边界的突破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所以无论是在产业、研发、工业、生活领域、特种领域,我们都看到了未来10年里,人形机器人非常刚需的突破点。

彭孝秋: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刚刚对今年行业变化,以及未来大家对于行业的判断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听完几位嘉宾的分享后,我以三句话来总结一下我的感知:

一是从嘉宾或者从业者里,偏实体或者是偏硬件、或者软硬件一体的过程当中,能感受到非常多浪浪漫主义或者是想象的东西;

二是对人形机器人,所有嘉宾都认为这会是非常好的终局,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非常大的信心提振;

三是我们在创业过程中,或者是在整个商业世界里能够感觉到,如果这种技术没有办法找到很好的应用场景,是没有办法落地的,如果找到应用场景创新是脱节的,对于整个行业里面也会比较明显,一个直观的表现是成本下不来,或者是成本下来之后大家的同质化非常明显。

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信未来的机器人或者是整个行业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急需各位创始人或者我们在过程当中做一些非常大的改变。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