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本文目标:明确SMT工程不良产生的相关原因,提高分析速度与效率,针对不良及时加以处理与改善,并加以预防,保证生产产品品质。
<一> 锡膏印刷不良判定与相关原因分析:
锡膏印刷不良的问题现象:
2. 影响锡膏印刷不良的原因分析
印刷锡膏在整个生产中引起的质量问题占的比重较大,印刷质量与模板的状况、锡膏设备的刮刀、操作与清洗有
很大关系,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各方面的技术要求,一般来说要想印出高质量的锡膏印刷,必须要有:
1)良好适宜的锡膏。
2)良好合理的模板。
3)良好的设备与刮刀。
4)良好的清洗方法与适当的清洗频次。
3. 锡膏印刷不良相关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
3.1、坍塌
印刷后,锡膏往焊盘两边塌陷。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1) 刮刀压力太大。
2) 印刷板定位不稳定。
3) 锡膏粘度或金属含量过低。
防止或解决办法:
调整刮刀压力;重新固定印刷板;选择合适粘度的锡膏。
3.2、锡膏厚度超下限或偏下限
产生的可能原因是:
1) 模板厚度不符合要求(太薄)。
2) 刮刀压力过大。
3) 锡膏流动性太差。
防止或解决办法:
选择厚度合适的模板;选择颗粒度和粘度合适的锡膏;调整刮刀压力。
3.3、厚度不一致
印刷后,焊盘上锡膏厚度不一致,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1) 模板与印刷板不平行。
2) 锡膏搅拌不均匀,使得粘度不一致。
防止或解决办法:
调整模板与印刷板的相对位置,印刷前充分搅拌锡膏。
3.4、边缘和表面有毛刺
产生可能原因是锡膏粘度偏低,模板网孔孔壁粗糙或孔壁粘有锡膏。
防止或解决办法:
钢网投产前确认检查网孔的开孔质量,印刷过程中要注意清洗网板。
3.5、印刷均匀
印刷不完全是指焊盘上部分地方没印上锡膏。产生的可能原因是:
1) 网孔孔堵塞或部分锡膏粘在模板底部。
2) 锡膏粘度太小。
1) 锡膏中有较大尺寸的金属粉末颗粒。
2) 刮刀磨损。
防止或解决办法:清洗网孔和模板底部,选择粘度合适的锡膏,并使得锡膏印刷能有效地覆盖整个印刷区域,选择金属粉末颗粒尺寸与窗孔尺寸相对应的锡膏。
3.6、拉尖
拉尖是指漏印后焊盘上的锡膏呈小山峰状,产生的可能原因是:
印刷间隙或锡膏粘度太大,或钢网与线路板脱模(即分离)速度过快。
防止或解决办法:将印刷间隙调整为零间距或选择合适粘度的锡膏,减小脱模速度。
3.7、偏位
偏位是指印刷后的锡膏偏离焊盘1/4及以上的距离,产生的可能原因是:
1) 线路板定位不良(线路板偏位或定位不牢),印刷时产生偏位;
2)印刷时,线路板定位不平整,线路板与钢网之间有间隙;
3)钢网与线路板未对中(半自动印刷机);
4)印刷时,线路板与钢网间存在一定角度的夹角;
5)钢网变形;
6)钢网开孔与线路板存在不同方向的偏移;
防止或解决办法:
检查线路板定位治具是否良好,有无松动或移位,定位PIN与线路板是否匹配;确认钢网与线路板是否完全对中,线路板与钢网间是否存在夹角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检查钢网是否变形,钢网开孔是否与线路板焊盘存在不同方向的偏位现象,确认为钢网不良,确认处理。
锡膏使用相关要求:
1) 较为理想的使用环境温度为20~27℃,相对湿度为40%~60%RH。
2) 平时不使用时应密封保存在冰箱内(0~10℃)。
3) 使用时从冰箱中取出放置,须解冻3小时以上,使其达到室温。使用前要充分搅拌。
<二> 元件贴装不良相关原因分析与应对
1、贴片机抛料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
所谓抛料就是指贴片机在生产过种中,吸取元件之后未进行贴装,并将元件拋至拋料盒或其它地方,或者未吸取元件而执行以上的一个抛料动作。抛料造成材料的损耗,延长了生产时间,降抵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为优化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必须解决抛料率高的问题。以下为抛料主要原因及对策:
原因1:吸嘴问题,吸嘴变形、堵塞或破损造成气压不足,漏气,造成吸料不良,取料不正,识别不良而抛料。
对策:清洁或更换吸嘴;
原因2:识别系统问题,视觉不良,视觉或雷射镜头有灰尘或杂物干扰识别,识别光源选择不当和强度、灰度不够,还有可能识别系统本身已坏。
对策:清洁擦拭识别系统表面(反光镜片),保证反光镜片干净无杂物沾污等,调整光源强度、灰度,如故障仍未解决,检查并确认(影像)识别系统硬件;
原因3:取料位置不良,吸嘴在吸取元件时不在元件的中心位置,取料高度不正确(一般以碰到零件后下压0.05mm为准)而造成取料有偏移,识别时超出规定的允许误差而抛料。
对策:使用相机检查并确认取料位置,必要时调整取料位置;
原因4:真空问题,气压不足,真空气管通道不顺畅,有导物堵塞真空通道,或真空有泄漏造成气压不足,在对元件吸取时因吸取力度不够,元件未被吸上或元件被吸取后在贴装前途中掉落。
对策:检查贴装头各吸嘴对应的电磁阀真空值是否正常,清洁气路管道;
原因5:程序问题,所运行的贴装程序中元件参数设置不当,与来料实物尺寸,亮度等参数不符造成识别不良而抛料。
对策:修改元件参数,搜寻元件最佳参数设定;
原因6:来料的问题,来料不规则,元件引脚氧化等不合格产品。
对策:联络IQC,并将元件不良情况反馈至供应商进行改善;
原因7:供料器问题,供料器位置变形,供料器进料不良(供料器棘齿轮损坏,料带孔未卡在供料器的棘齿轮上,供料器下方有异物,弹簧老化,或电气不良),造成取料位置不当或取料不良而抛料,或供料器损坏。
对策:供料器调整,清扫供料器平台,更换已坏部件或供料器;
当出现抛料不良并到现场进行处理时,技术人员应先询问设备操作员了解相关情况后,再根据观察分析直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更能有效的找出问题,加以解决,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不占用过多的机器生产时间。
2、贴片机其它贴装不良相关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
不良表现形式 |
不 良 原 因 |
排除方法 |
贴装头吸嘴 吸不上元件 |
1、吸嘴开裂引起漏气 2、吸嘴下表面不平或有锡膏等脏物或吸嘴孔内被脏物堵塞 3、吸嘴孔径与元件不匹配 4、元件表面不平整 5、编带元件表面的塑胶带太粘或不结实,塑胶带从边缘撕裂开 6、供料器偏离供料中心位置 7、震动供料器滑道中器件的引脚变形,卡在滑道中(管装元件—振台) 8、由于编带供料器卷带轮松动,送料时塑料带没有被卷绕 9、编带供料器卷带轮过紧,送料时塑料带被拉断 |
更换吸嘴 用细针将吸嘴通孔清洗干净
更换吸嘴 更换合格元件 重新安装供料器或更换元件
修改贴装头吸料位置 取出滑道中变形的元件
调整编料带供料器卷带轮的松紧度
调整编料带供料器卷带轮的松紧度
|
贴装头吸嘴吸上元件后在贴装中途丢失元器件 |
1、头吸嘴的气路有漏气现象 2、贴装头Z轴不灵活 |
检查并修复气路 检查并保养Z轴 |
贴装时元件破损 |
1、贴装头高度不合适
2、贴装压力过大 |
贴装头高度要随PCB厚度和贴装的元器件高度来调整 重新调整贴装压力 |
带式供料器顶端底部被纸带或塑料带堵塞 |
1、 剪带机不工作或剪刀磨损,使纸带不能正常排出 2、带式供料器装配不当或步进齿轮损坏 |
检查并修复剪带机 更换或重新装配供料器 |
贴装偏位 |
1、个别元器件的贴装坐标不准确 2、编程后或贴片一段时间后整个PCB上的元器件位置有少量偏移 |
修改个别位置的贴装坐标 可用OFSET修正X、Y、θ值
|
元器件贴装 方向错 |
1、贴片编程错误 2、供料器装料错误 3、元器件生产厂家不同,编带时方向不一致 4、向振台加料时将管装料方向上错 |
修改贴片程序 确认装料方向并重新装料 更换编带元器件时注意方向 加料时注意元器件的方向 |
贴装头在吸取元件时吸嘴损坏 |
1、供料器未装配到位
2、贴装高度不当,偏下限 |
确认供料器是否装配良好,并重新装配 修改Z轴高度 |
<三> 回流焊接不良相关原因分析与应对:
序号 |
主要缺陷 |
原 因 |
解决方法 |
1 |
焊锡球 (锡珠) |
焊膏不良—已氧化 焊膏有水分 焊膏过多 加热速度过快 元件放置压力过大 |
增强活性 降低周围环境湿度 减小网板开孔,增大刮刀压力 调整温度—时间曲线 减小压力 |
2 |
连 焊 (短路) |
焊膏塌落 网板背面有焊膏 加热速度过快 焊膏过多 网板质量不好 |
增加焊膏金属含量或粘度 降低刮刀压力,采用接触式印刷 调整温度—时间曲线 减小网板开孔,增大刮刀压力 采用激光切割模板 |
3 |
元件竖立 (浮起) |
加热速度过快及不均匀 元件可焊性差 |
调整温度—时间曲线 选用可焊性好的焊膏 |
4 |
焊锡过多 (多锡) |
网板开孔过大 焊膏粘度小 网板太厚 |
减小网板开孔 检查焊膏粘度 减小网板厚度 |
5 |
焊锡不足 (少锡) |
网板质量差 焊膏不够
模板与印制板虚位 回流时间短 刮刀速度快,网板太厚 |
采用激光切割模板 增加网板开孔,降低压力 用金属刮刀 采用接触式印刷 加长回流时间 降低刮刀速度,减小网板厚度 |
序号 |
主要缺陷 |
原 因 |
解决方法 |
6 |
锡膏塌落 |
锡膏粘度低 环境温度高 |
选择合适锡膏 控制环境温度 |
7 |
虚 焊 |
印刷参数不正确,引起锡膏不足 锡膏升过元件引脚 焊盘有阻焊膜及污物 |
减小锡膏粘度,检查刮刀压力 调整温度—时间曲线 检查网板(钢网) |
锡珠产生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锡珠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综合的。锡膏的印刷厚度、锡膏的组成及氧化度、模板的制作及开口、锡膏是否吸收了水分、元件贴装压力、元器件及焊盘的可焊性、再流焊温度的设置、外界环境的影响都可能是焊锡珠产生的原因。锡珠的直径大致在0.2mm~0.4mm 之间,也有超过此范围的,主要集中在片式阻容元件的周围。焊锡珠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电子产品的外观,也对产品的质量埋下了隐患。原因是现代化印制板元件密度高,间距小,焊锡珠在使用时可能脱落,从而造成元件短路,影响电子产品的质量。
1、锡膏的金属含量。锡膏中金属含量其质量比约为88%~92%,体积比约为50%。当金属含量增加时,锡膏的黏度
增加,就能有效地抵抗预热过程中汽化产生的力。另外,金属含量的增加,使金属粉末排列紧密,使其在熔化时更容结合而不被吹散。此外,金属含量的增加也可能减小锡膏印刷后的“塌落”,因此,不易产生焊锡珠。
2、锡膏的金属氧化度。在锡膏中,金属氧化度越高在焊接时金属粉末结合阻力越大,锡膏与焊盘及元件之间就越不
浸润,从而导致可焊性降低。实验表明:焊锡珠的发生率与金属粉末的氧化度成正比。一般的,锡膏中的焊料氧化度应控制在0.05%以下,最大极限为0.15%。
3、锡膏中金属粉末的粒度。锡膏中粉末的粒度越小,锡膏的总体表面积就越大,从而导致较细粉末的氧化度较高,
因而焊锡珠现象加剧。我们的实验表明:选用较细颗粒度的锡膏时,更容易产生焊锡粉。
4、锡膏在印制板上的印刷厚度。锡膏印刷后的厚度是印刷的一个重要参数,通常在120~200um之间。锡膏过厚会造成锡膏的“塌落”,促进焊锡珠的产生。
5、锡膏中助焊剂的量及焊剂的活性。焊剂量太多,会造成锡膏的局部塌落,从而使焊锡珠容易产生。另外,焊剂的活性小时,焊剂的去氧化能力弱,从而也容易产生锡珠。免清洗锡膏的活性较松香型和水溶型锡膏要低,因此就更有可能产生焊锡珠。
6、此外,锡膏在使用前,须进行3小时以上的解冻,否则,锡膏容易吸收水分,在回流焊接时焊锡飞溅而产生锡珠。
7、钢网开孔
合适的模板开孔形状及尺寸也会减少焊锡球的产生。
8.印制不良线路板的清洗
对印制不良线路板进行清洗时,若未清洗干净,印制板表面和过孔内就会残余的部分锡膏,焊接时就会形成锡珠。因此须加强操作员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心,与线路板的清洗方法,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加强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
9、元件贴装压力及元器件的可焊性。
如果元件在贴装时压力过大,锡膏就容易被挤压到元件下面的阻焊层上,在再流焊时焊锡熔化跑到元件的周围形成焊锡珠。
解决方法:
减小贴装时的压力,并采用上面推荐使用的模板开口形式,避免锡膏被挤压到焊盘外边去。另外,元件和焊盘焊性也有直接影响,如果元件和焊盘的氧化度严重,也会造成焊锡珠的产生。经过热风整平的焊盘在锡膏印刷后,改变了焊锡与焊剂的比例,使焊剂的比例降低,焊盘越小,比例失调越严重,这也是产生焊锡珠的一个原因。
综上可见,焊锡珠的产生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我们在调整参数时应综合考虑,在生产中摸索经验,达到对焊锡珠的最佳控制。
无铅系列温度曲线基准:
根据现有焊接设备,结合现在使用焊膏的规格参数,结合产品实际的生产焊接情况制定出较为理想的温度曲线图(无铅系列):
1、热风回流焊接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第一阶段为升温阶段,在这一阶段印制板从室温上升到150℃,持续时间为75秒左右,主要目的是使焊膏中
的溶剂挥发,升温速度不可太快,一般控制在4℃/S以内。
第二阶段为预热保温阶段,其目的是除去过剩的溶剂及水分,以防止印制板因急剧升温带来的热应力,促使
助焊剂和化。预热温度控制在150-200℃,预热时间控制在60~180秒范围内。锡膏开始熔化,润湿焊点
部位。在该阶段需注意:既要使印制板和元器件充分预热,减少热冲击,又要避免过热,使助焊剂提前失效,造
成板材、元器件损坏。
第三阶段为焊接阶段,220℃以上保持时间控制在25-50秒之间,时间不宜太长,焊接温度最高240℃以内。
第四阶段为冷却阶段,宜采用强风冷却,便于形成细密组织。
产生原因 |
改善对策 |
空焊 |
|
1、锡膏活性较弱; |
1、更换活性较强的锡膏; |
2、钢网开孔不佳; |
2、开设精确的钢网; |
3、铜铂间距过大或大铜贴小元件; |
3、将来板不良反馈于供应商或钢网将焊盘间距开为0.5mm; |
4、刮刀压力太大; |
4、调整刮刀压力; |
5、元件脚平整度不佳(翘脚、变形) |
5、将元件使用前作检视并修整; |
6、回焊炉预热区升温太快; |
6、调整升温速度90-120秒; |
7、PCB铜铂太脏或者氧化; |
7、用助焊剂清洗PCB; |
8、PCB板含有水份; |
8、对PCB进行烘烤; |
9、机器贴装偏移; |
9、调整元件贴装座标; |
10、锡膏印刷偏移; |
10、调整印刷机; |
11、机器夹板轨道松动造成贴装偏移; |
11、松掉X、Y Table轨道螺丝进行调整; |
12、MARK点误照造成元件打偏,导致空焊; |
12、重新校正MARK点或更换MARK点; |
13、PCB铜铂上有穿孔; |
13、将网孔向相反方向锉大; |
14、机器贴装高度设置不当; |
14、重新设置机器贴装高度; |
15、锡膏较薄导致少锡空焊; |
15、在网网下垫胶纸或调整钢网与PCB间距; |
16、锡膏印刷脱膜不良。 |
16、开精密的激光钢钢,调整印刷机; |
17、锡膏使用时间过长,活性剂挥发掉; |
17、用新锡膏与旧锡膏混合使用; |
18、机器反光板孔过大误识别造成; |
18、更换合适的反光板; |
19、原材料设计不良; |
19、反馈IQC联络客户; |
20、料架中心偏移; |
20、校正料架中心; |
21、机器吹气过大将锡膏吹跑; |
21、将贴片吹气调整为0.2mm/cm2; |
22、元件氧化; |
22、吏换OK之材料; |
23、PCB贴装元件过长时间没过炉,导致活性剂挥发; |
23、及时将PCBA过炉,生产过程中避免堆积; |
24、机器Q1.Q2轴皮带磨损造成贴装角度偏信移过炉后空焊; |
24、更换Q1或Q2皮带并调整松紧度; |
25、流拉过程中板边元件锡膏被擦掉造成空焊; |
25、将轨道磨掉,或将PCB转方向生产; |
26、钢网孔堵塞漏刷锡膏造成空焊。 |
26、清洗钢网并用风枪吹钢网。 |
短路 |
|
1、钢网与PCB板间距过大导致锡膏印刷过厚短路; |
1、调整钢网与PCB间距0.2mm-1mm; |
2、元件贴装高度设置过低将锡膏挤压导 致短路; |
2、调整机器贴装高度,泛用机一般调整到元悠扬与吸咀接触到为宜(吸咀下将时); |
3、回焊炉升温过快导致; |
3、调整回流焊升温速度90-120sec; |
4、元件贴装偏移导致; |
4、调整机器贴装座标; |
5、钢网开孔不佳(厚度过厚,引脚开孔过长,开孔过大); |
5、重开精密钢网,厚度一般为0.12mm-0.15mm; |
6、锡膏无法承受元件重量; |
6、选用粘性好的锡膏; |
7、钢网或刮刀变形造成锡膏印刷过厚; |
7、更换钢网或刮刀; |
8、锡膏活性较强; |
8、更换较弱的锡膏; |
9、空贴点位封贴胶纸卷起造成周边元件锡膏印刷过厚; |
9、重新用粘性较好的胶纸或锡铂纸贴; |
10、回流焊震动过大或不水平; |
10、调整水平,修量回焊炉; |
11、钢网底部粘锡; |
11、清洗钢网,加大钢网清洗频率; |
12、QFP吸咀晃动贴装偏移造成短路。 |
12、更换QFP吸咀。 |
直立 |
|
1、铜铂两边大小不一产生拉力不均; |
1、开钢网时将焊盘两端开成一样; |
2、预热升温速率太快; |
2、调整预热升温速率; |
3、机器贴装偏移; |
3、调整机器贴装偏移; |
4、锡膏印刷厚度不均; |
4、调整印刷机; |
5、回焊炉内温度分布不均; |
5、调整回焊炉温度; |
6、锡膏印刷偏移; |
6、调整印刷机; |
7、机器轨道夹板不紧导致贴装偏移; |
7、重新调整夹板轨道; |
8、机器头部晃动; |
8、调整机器头部; |
9、锡膏活性过强; |
9、更换活性较低的锡膏; |
10、炉温设置不当; |
10、调整回焊炉温度; |
11、铜铂间距过大; |
11、开钢网时将焊盘内切外延; |
12、MARK点误照造成打偏; |
12、重新识别MARK点或更换MARK点; |
13、料架不良,吸着不稳打偏; |
13、更换或维修料架; |
14、原材料不良; |
14、更换OK材料; |
15、钢网开孔不良; |
15、重新开设精密钢网; |
16、吸咀磨损严重; |
16、更换OK吸咀; |
17、机器厚度检测器误测。 |
17、修理调整厚度检测器。 |
缺件 |
|
1、真空泵碳片不良真空不够造成缺件; |
1、更换真空泵碳片,或真空泵; |
2、吸咀堵塞或吸咀不良; |
2、更换或保养吸膈; |
3、元件厚度检测不当或检测器不良; |
3、修改元悠扬厚度误差或检修厚度检测器; |
4、贴装高度设置不当; |
4、修改机器贴装高度; |
5、吸咀吹气过大或不吹气; |
5、一般设为0.1-0.2kgf/cm2; |
6、吸咀真空设定不当(适用于MPA); |
6、重新设定真空参数,一般设为6以下; |
7、异形元件贴装速度过快; |
7、调整异形元件贴装速度; |
8、头部气管破烈; |
8、更换头部气管; |
9、气阀密封圈磨损; |
9、保养气阀并更换密封圈; |
10、回焊炉轨道边上有异物擦掉板上元件; |
10、打开炉盖清洁轨道; |
11、头部上下不顺畅; |
11、拆下头部进行保养; |
12、贴装过程中故障死机丢失步骤; |
12、机器故障的板做重点标示; |
13、轨道松动,支撑PIN高不同; |
13、锁紧轨道,选用相同的支撑PIN; |
14、锡膏印刷后放置时间过久导致地件无法粘上。 |
14、将印刷好的PCB及时清理下去。 |
锡珠 |
|
1、回流焊预热不足,升温过快; |
1、调整回流焊温度(降低升温速度); |
2、锡膏经冷藏,回温不完全; |
2、锡膏在使用前必须回温4H以上; |
3、锡膏吸湿产生喷溅(室内湿度太重); |
3、将室内温度控制到30%-60%); |
4、PCB板中水份过多; |
4、将PCB板烘烤; |
5、加过量稀释剂; |
5、避免在锡膏内加稀释剂; |
6、钢网开孔设计不当; |
6、重新开设密钢网; |
7、锡粉颗粒不均。 |
7、更换适用的锡膏,按照规定的时间对锡膏进行搅拌:回温4H搅拌4M。 |
翘脚 |
|
1、原材料翘脚; |
1、生产前先对材料进行检查,有NG品修好后再贴装; |
2、规正座内有异物; |
2、清洁归正座; |
3、MPA3 chuck不良; |
3、对MPA3 chuck进行维修; |
4、程序设置有误; |
4、修改程序; |
5、MK规正器不灵活;。 |
5、拆下规正器进行调整。 |
高件 |
|
1、PCB 板上有异物; |
1、印刷前清洗干净; |
2、胶量过多; |
2、调整印刷机或点胶机; |
3、红胶使用时间过久; |
3、更换新红胶; |
4、锡膏中有异物; |
4、印刷过程避免异物掉过去; |
5、炉温设置过高或反面元件过重; |
5、调整炉温或用纸皮垫着过炉; |
6、机器贴装高度过高。 |
6、调整贴装高度。 |
错件 |
|
1、机器贴装时无吹气抛料无吹气,抛料盒毛刷不良; |
1、检查机器贴片吹气气压抛料吹气气压抛料盒毛刷; |
2、贴装高度设置过高元件未贴装到位; |
2、检查机器贴装高度; |
3、头部气阀不良; |
3、保养头部气阀; |
4、人为擦板造成; |
4、人为擦板须经过确认后方可过炉; |
5、程序修改错误; |
5、核对程序; |
6、材料上错; |
6、核对站位表,OK后方可上机; |
7、机器异常导致元件打飞造成错件。 |
7、检查引起元件打飞的原因。 |
反向 |
|
1、程序角度设置错误; |
1、重新检查程序; |
2、原材料反向; |
2、上料前对材料方向进行检验; |
3、上料员上料方向上反; |
3、上料前对材料方向进行确认; |
4、FEEDER压盖变开导致,元件供给时方向; |
4、维修或更换FEEDER压盖; |
5、机器归正件时反向; |
5、修理机器归正器; |
6、来料方向变更,盘装方向变更后程序未变更方向; |
6、发现问题时及时修改程序; |
7、Q、V轴马达皮带或轴有问题。 |
7、检查马达皮带和马达轴。 |
反白 |
|
1、料架压盖不良; |
1、维修或更换料架压盖; |
2、原材料带磁性; |
2、更换材料或在料架槽内加磁皮; |
3、料架顶针偏位; |
3、调整料架偏心螺丝; |
4、原材料反白; |
4、生产前对材料进行检验。 |
冷焊 |
|
1、回焊炉回焊区温度不够或回焊时间不足; |
1、调整回焊炉温度或链条速度; |
2、元件过大气垫量过大; |
2、调整回焊度回焊区温度; |
3、锡膏使用过久,熔剂浑发过多。 |
3、更换新锡膏。 |
偏移 |
|
1、印刷偏移; |
1、调整印刷机印刷位置; |
2、机器夹板不紧造成贴偏; |
2、调整XYtable轨道高度; |
3、机器贴装座标偏移; |
3、调整机器贴装座标; |
4、过炉时链条抖动导致偏移; |
4、拆下回焊炉链条进行修理; |
5、MARK点误识别导致打偏; |
5、重新校正MARK点资料 ; |
6、NOZZLE中心偏移,补偿值偏移; |
6、校正吸咀中心; |
7、吸咀反白元件误识别; |
7、更换吸咀; |
8、机器X轴或Y轴丝杆磨损导致贴装偏移; |
8、更换X轴或Y轴丝杆或套子; |
9、机器头部滑块磨损导致贴偏; |
9、更换头部滑块; |
10、驱动箱不良或信号线松动; |
10、维修驱动箱或将信号线锁紧; |
11、783或驱动箱温度过高; |
11、检查783或驱动箱风扇; |
12、MPA3吸咀定位锁磨损导致吸咀晃动造成贴装偏移。 |
12、更换MAP3吸咀定位锁。 |
少锡 |
|
1、PCB焊盘上有贯穿孔; |
1、开钢网时避孔处理; |
2、钢网开孔过小或钢网厚度太薄; |
2、开钢网时按标准开钢网; |
3、锡膏印刷时少锡(脱膜不良); |
3、调整印刷机刮刀压力和PCB与钢网间距; |
4、钢网堵孔导致锡膏漏刷。 |
4、清洗钢网并用气枪。 |
损件 |
|
1、原材料不良; |
1、检查原材料并反馈IQC处理; |
2、规正器不顺导致元件夹坏; |
2、维修调整规正座; |
3、吸着高度或贴装高度过低导致; |
3、调整机器贴装高度; |
4、回焊炉温度设置过高; |
4、调整回焊炉温度; |
5、料架顶针过长导致; |
5、调整料架顶针; |
6、炉后撞件。 |
6、人员作业时注意撞件。 |
多锡 |
|
1、钢网开孔过大或厚度过厚; |
1、开钢网时按标准开网; |
2、锡膏印刷厚过厚; |
2、调整PCB与钢网间距; |
3、钢网底部粘锡; |
3、清洗钢网; |
4、修理员回锡过多 |
4、教导修理员加锡时按标准作业。 |
打横 |
|
1、吸咀真空不中; |
1、清洗吸咀或更换过滤棒; |
2、吸咀头松动; |
2、更换吸咀; |
3、机器⊙轴松动导致; |
3、调整机器⊙轴; |
4、原材料料槽过大; |
4、更换材料; |
5、元件贴装角度设置错误; |
5、修改程序贴装角度; |
6、真空气管漏气。 |
6、更换真空气阀。 |
金手指粘锡 |
|
1、PCB未清洗干净; |
1、PCB清洗完后经确认后投产; |
2、印刷时钢网底部粘锡导致; |
2、清洗钢网,并用高温胶纸把金手指封体; |
3、输送带上粘锡。 |
3、清洗输送带。 |
溢胶 |
|
1、红胶印刷偏移; |
1、调整印刷机; |
2、机器点胶偏移或胶量过大; |
2、调整点胶机座标及胶量; |
3、机器贴装偏移; |
3、调整机器贴装位置; |
4、钢网开孔不良; |
4、重新按标准开设钢网; |
5、机器贴装高度过低; |
5、调整机器贴装高度; |
6、红胶过稀。 |
6、将红胶冷冻后再使用。 |
最后补充说的几句话:
1、出了问题,研发人员不能直接把问题丢给生产,硬件工程师应该具备量产的生产知识,并能够指导或者协助生产人员定位和解决问题,优化流程。硬件工程师的本质是对硬件产品的全部生命流程负责。不是就把原理图画好,PCB拉线拉好就结束了。
2、优化钢网的工作,不只是钢网生产环节的问题。PCB封装设计时,就需要充分考虑清楚,钢网开孔的大小。特别是BGA的钢网开孔尺寸非常影响良率。
3、SMT的问题,往往是来料和PCB的问题,不能只是盯着SMT这个环节。需要考虑采购、库存保管、PCB设计加工等等环节可能引入的风险。
审核编辑 :李倩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