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不锈钢的“保护机制”用于稳定高容量的硅负极

描述

【研究背景】

当前,锂离子电池的续航要求日益提高,开发高比容量、循环稳定的负极材料至关重要。硅材料,是理论比容量最高的负极材料(4200 mAh/g),但是由于充放电时剧烈的体积变化而导致其循环性能不佳。

目前主要通过纳米技术来限制、缓冲、释放硅负极的体积膨胀,但是复杂的合成工艺、引入的多种活性物质限制了实际应用。如果使膨胀/收缩的硅材料仍保持紧密接触,那么其锂化过程仍然可逆,而且能够减少由于界面分解所造成的容量损失。

【工作介绍】

近日,厦门大学的林杰助理教授、彭栋梁教授团队以硅基负极为研究对象,受启发于不锈钢的防锈原理,通过引入“体相钝化剂”来稳定硅负极的界面(图1),获得了超高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同时,通过非原位表征(XPS、TEM、SEM)、原位膨胀测试、有限元仿真、容量微分等值线图等对“单质硅”、“层和硅”(LiF/Li2CO3包覆的Si)、“复合硅”(Si/LiF/Li2CO3整体复合)的钝化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该文章作为VIP(Very Important Paper)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林杰助理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

负极材料

图1. (a)硅负极在多次锂化后产生结构破坏;(b)引入“体相钝化剂”的硅负极在多次锂化后的“体相钝化机制”

【内容表述】

如图2所示,“2D复合硅”由于“体相钝化机制”而具有更高的库伦效率、可逆容量和循环性能,“3D复合硅”由于充裕的膨胀空间而具有高比容量,但是大的比表面积导致低的库伦效率,而进一步包覆的“3D复合+层和硅”的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都得到提高,并且倍率性能极其优异。

负极材料

图2. 不同结构硅负极的(a)0.2C下的循环性能和(b)库伦效率;(c)1.0C下的循环性能;(d)倍率性能和(d)与已报道结果的对比

如图3所示,为了对比改性前后硅负极在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采用压力传感器对模型全电池(LiFePO4//Si)进行原位膨胀测试。可以看出:“体相钝化机制”能够在不降低可逆容量的情况下,有效缓解硅负极的体积膨胀和收缩比例。

负极材料

图3. (a)全电池的原位膨胀测试装置;(b)LiFePO4//Si全电池的膨胀厚度-时间曲线

为了探究理想状态下“体相钝化剂”对硅负极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有限元仿真对比“2D复合硅”(图4a-d)和“2D单质硅”(图4e-h)在膨胀时的位移和应力变化情况。通过路径分析可知:体相引入的LiF/Li2CO3显著降低了锂化时的体积膨胀和内部应力,也缓解了应力集中现象。

负极材料

图4. (a)“2D复合硅”在膨胀时的位移变化云图及其(b)路径分析、(c)应力变化云图及其(d)路径分析;(e)“2D单质硅”在膨胀时的位移变化云图及其(f)路径分析、(g)应力变化云图及其(h)路径分析;

如图5所示,为了探究“体相钝化剂”对不同结构硅负极合金反应的影响,采用容量微分等值线图对比了“2D单质硅”、“2D复合硅”、“2D层和硅”在长循环时氧化还原峰的变化情况。结果说明:通过“体相钝化机制”,Li2Si的去合金化和Li3.75Si的合金化反应都被增强,从而使硅负极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可逆性。

负极材料

图5. 不同结构硅负极的(a-c)前三圈容量微分曲线;(d-f)第4~150圈的充电阶段的容量微分等值线图;(g-i)第4~150圈的放电阶段的容量微分等值线图

如图6所示,为了研究充放电过程中不同结构硅负极的界面组分变化,采用非原位XPS对比了“2D单质硅”、“2D复合硅”、“2D层和硅”在测试前、放电后、充电后的元素变化情况。结果说明:通过体相引入的LiF/Li2CO3抑制了界面副反应,提高硅的反应可逆性,形成了富含F的界面稳定了循环过程。

负极材料

图6. 不同结构硅负极在(a)测试前、(b)放电后、(c)充电后的XPS对比图及元素含量

如图7所示,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不同结构硅负极在循环时的结构变化,采用非原位SEM对比了“2D单质硅”、“2D复合硅”、“2D层和硅”在测试前、放电后、充电后的形貌变化。结果直观地说明:通过体相引入的LiF/Li2CO3有效缓解了硅负极的体积变化,减少了微裂纹,提高了结构稳定性。

负极材料

图7. 不同结构硅负极在(a-c)测试前、(d-f)放电后、(g-i)充电后的表面形貌SEM图

【结论】

受启发于不锈钢的防锈机制,通过在硅负极的体相和表面引入LiF/Li2CO3,系统探究了不同结构硅负极的性能差异。体相引入的LiF/Li2CO3降低了硅负极的体积变化和循环应力、有效抑制界面副反应、增强硅的反应可逆性、形成富含F的稳定界面,从而显著提高硅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本工作为通过“体相钝化机制”来构筑稳定、高容量的负极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