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有关电动汽车充电的 11 个误解

今日头条

1142人已加入

描述

在本文中,将消除有关电动汽车充电的 11 个误解。

第 1 种误解:可以直接使用交流电源为电动汽车充电

是的,有直接使用交流电源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电动汽车充电器,此类充电器依靠车载充电器先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用直流电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但是,有的电动汽车充电器还会先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无需车载充电器进行交流/直流转换,直接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通常,直流充电器运行的功率级别更高,因此可以缩短充电时间。

第 2 种误解:所有电动汽车充电站均使用同一种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充电站使用多种技术。有的充电器会通过利用车载充电器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实现直接用交流电为电动汽车充电。

但是,有的电动汽车充电器(称为直流充电器)会先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无需车载充电器进行交流/直流转换,直接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交流/直流转换可以采用不同的电源拓扑。

第 3 种误解:电动汽车充电器的功率级别都一样

电动汽车充电器(又称充电桩)有多种功率级别,如图 1 所示。1 级和 2 级是高达 20kW 的交流充电器。3 级包含通常为 50kW 及以上(最高可达 350kW)的快速直流充电器。

汽车

图 1:电动汽车充电器分级表

第 4 种误解:电动汽车充电站由电网或电力公司运营

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电网和电力公司运营充电站可以运营充电站,但部分汽车制造商会运行自己的充电站网络,而且其他品牌的电动汽车也可以使用。此外还有第三方充电站网络运营商,这些运营商既不是电力公司,也不是电动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

第 5 种误解:高功率级别充电器功效更高

电源拓扑、控制方法、设计和元件选型对充电器的整体功效有重大影响。例如,零电压开关和零电流开关电源拓扑可以大大降低开关损耗,从而提高功效。

另一方面,低功率级别充电器并不比高功率级别充电器更加高效。低功率级别充电器依靠车载充电器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再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由于充电器的功效由多种元件决定,因此不能明确说明某个充电器功率级别比其他功率级别更加高效。典型效率在 95% 至 99% 之间,具体取决于实现情况。

第 6 种误解:众所周知,高压电动汽车充电器可靠性较低

随着新型电池技术的出现,汽车电池的电压可达到 800V 及以上。按照这个趋势发展,电动汽车充电器设计人员将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保持隔离等级和系统可靠性。

太阳能技术(光伏逆变器)的直流总线电压介于 1,000V 至 1,200V 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设计。这些隔离技术经过了十年以上的验证,其可靠性广为人知。

第 7 种误解:电动汽车仍需要驾驶者去充电站“加电”,就像去加油站加油一样

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在家充电方式,消费者可以选择在电费较低时自动为电动汽车充电,例如在夜里充电。大多数现代家庭或带车库的家庭都配备了 240V 插头,充电后可以实现 100 至 200 英里的续航里程。

即使是家庭车库安装的连接标准 120V 插头的超低功率充电器,充电一夜后,也能实现 40 至 60 英里的续航里程。对于大多数驾驶者,每天在家充电是最简单、最方便的充电方式。

第 8 种误解: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过长,用直流充电站也不会明显改善充电速度

直流充电站属于 3 级充电器,功率级别可达 120kW 至 240kW 范围。此类充电站使用外部充电器直接为车辆电池提供高压(300V 至 750V)直流电,电流高达 400A。3 级充电器通常可在 30 分钟内将电池电量充至 80%。

通过堆叠模块化转换器,可以实现更高的功率级别。全球有多种标准(例如 ChaoJi 标准)允许 3 级充电器的功率级别达到 900kW,这样可将充电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具体取决于电池容量。

第 9 种误解:没必要通过无线网络将电动汽车充电器连接到云

鉴于建筑物配备的电源有限,有必要通过无线网络将电动汽车充电器连接到云。无线网络可以让用户实时管理电动汽车的总充电负载。

另外,无线网络有助于控制每个电动汽车充电点的配电情况。无线网络还可以在非高峰时段为电动汽车充电,从而节省电费开支。

第 10 种误解:现有建筑物的基础设施和停车场已经为电动汽车充电进行了预先布线

在安装新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时,无线连接是最方便的解决方案。无线连接标准需要满足较高的射频环境和数据吞吐量以及延迟要求,典型要求包括充电数据更新速率需达到每秒 1 次。采用无线连接(网状网络)后,可以实现系统的扩展,从而容纳数以百计乃至千计的电动汽车充电器。

第 11 种误解:连接功能在电动汽车充电中没有什么作用

连接功能可通过满足用户界面和访问控制的要求,辅助进行电动汽车充电。该功能可实现从云端(通常是通过用户的智能手机应用)管理访问控制。另外,连接功能支持将帐单信息和占位数据上传到云。

审核编辑 黄昊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