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1451.4 1类MMI智能传感器数字驱动器电路

描述

IEEE® 1451.4 混合模式接口 (MMI) 是传感器与支持网络的应用处理器 (NCAP) 或数据采集系统 (DAS) 之间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传感器电子数据表 (TEDS) 的连接。IEEE 1451.4 标准定义了两类 MMI。在1类中,TEDS与模拟功能共用一根线,使用负电压进行通信。2类为TEDS提供自己的一对电线,并使用正电压进行通信。因此,2类器件与1-Wire®驱动器(主站)直接兼容。由于通信电压为负,1类需要更复杂的驱动电路。本文档介绍如何构建 IEEE 1451.4 1 类 MMI 以访问 TEDS。

IEEE 1451.4 1 类 MMI 智能传感器数字驱动器电路

下载文档

抽象

IEEE® 1451.4 混合模式接口 (MMI) 是传感器与支持网络的应用处理器 (NCAP) 或数据采集系统 (DAS) 之间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传感器电子数据表 (TEDS) 的连接。IEEE 1451.4 标准定义了两类 MMI。在1类中,TEDS与模拟功能共用一根线,使用负电压进行通信。2类为TEDS提供自己的一对电线,并使用正电压进行通信。因此,2类器件与1-Wire®驱动器(主站)直接兼容。由于通信电压为负,1类需要更复杂的驱动电路。本文档介绍如何构建 IEEE 1451.4 1 类 MMI 以访问 TEDS。

本文的类似版本分两期出现,分别是2011年4月1日和2011年4月6日,分别出现在EE Times网站上。

介绍

最初,没有用于混合模式传感器和网络应用处理器(NCAP)的数字通信接口标准。每个传感器制造商都定义了自己的接口。因此,传感器制造商无法支持其产品可能适合的所有控制网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EEE仪器与测量学会的传感器技术技术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倡议,为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智能传感器接口,混合模式通信协议和传感器电子数据表(TEDS)格式创建标准。该倡议的结果是IEEE 1451.4-2004,它被公认为美国国家标准(ANSI)。

该标准的一些主要目标是:

在传感器级别实现即插即用。这是通过提供通用的传感器通信接口来实现的。

启用并简化智能传感器的创建。

简化仪表系统的设置和维护。

能够以最少的内存使用实现智能传感器。

该标准描述了以下元素:

传感器,包含一个混合模式接口(MMI)和一个传感器电子数据表(TEDS)。

MMI,用于访问TEDS。

TEDS,作为驻留在换能器内部的存储芯片实现。

描述 TEDS 数据结构的模板。

模板描述语言 (TDL)。

一个称为传感器块的软件对象,用于使用 TDL 访问、解码和编码 TEDS。

符合IEEE 1451.4标准的传感器通过TEDS提供自描述功能。本应用笔记讨论了NCAP(数据采集系统)上用于访问TEDS的数字驱动器电路。

IEEE 1451.4 混合模式接口 (MMI)

IEEE 1451.4 MMI 是传感器与 NCAP 或数据采集系统 (DAS) 之间的模拟信号和数字 TEDS 数据连接。IEEE 1451.4 标准定义了两类 MMI。在1类中,TEDS与模拟功能共用一根电线,并使用负电压进行通信。2类为TEDS提供自己的一对电线,并使用正电压进行通信。因此,2类器件与Maxim的1-Wire驱动器(主机)直接兼容,如应用笔记4206:“为嵌入式应用选择合适的1-Wire®主机”中所述。由于通信电压为负,1类需要更复杂的驱动电路。

在1类中,MMI有三种变体,使用两根,三根或四根电线与传感器或TEDS通信。这些接口的共同特点是模拟和数字功能之间共用一根线。共享线路可以是信号、电源或返回。

图1显示了具有共享信号线的典型2线恒流供电传感器。通过反转信号线上的极性,二极管允许顺序访问放大器或TEDS存储器。当控制开关处于“模拟”位置时,DAS 内部的正电流源通过信号线和上二极管为放大器供电。传感器输出作为信号线上的模拟电压存在。当控制开关处于“数字”位置时,存储器器件由负逻辑电源通过下部二极管供电。电路显示了一个下拉电阻(Rt) 跨越 TEDS 存储芯片的端子。该电阻对存储器电路和接线的电容放电,确保在适当的时序内满足逻辑0电压。

传感器


图1.IEEE 1451.4 1 类 MMI,共享信号线。

图2显示了具有共享电源线的3线电压供电传感器的框。信号线专用于将传感器的模拟输出电压传输到 DAS。通过反转电源线上的极性,二极管允许顺序访问放大器或TEDS存储器。当控制开关处于“模拟”位置时,DAS 的正电源通过上二极管为放大器供电。当控制开关处于“数字”位置时,存储器器件由负逻辑电源通过下部二极管供电。

传感器


图2.IEEE 1451.4 1 类 MMI,共享电源线。

图3增加了另一根导线,从而创建了一个具有共享返回线(通常是接地连接或屏蔽)的4线电压供电传感器。传感器和TEDS存储器有独立的电源,理论上可以同时工作。选择模拟和数字模式的开关仍然存在;其目的是在使用传感器时禁用数字功能。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于共享回路上的压降而导致模拟信号和数字TEDS数据之间的相互干扰引起的噪声。二极管和Rt此配置实际上不需要。可以省略电阻,用短路代替二极管。

传感器


图3.IEEE 1451.4 1 类 MMI,共享返回线。

泰德斯的记忆

用作TEDS的典型存储芯片是DS2430A 256位1线EEPROM。由于芯片没有V抄送引脚(即寄生供电),它只有两个引脚,IO 和 GND。 IEEE 标准第 8.1.2 节中的框图不按名称引用这些引脚。相反,他们使用“+”表示IO,使用“-”表示GND。 4 显示了符合 IEEE 1451.4 标准的传感器的数字部分,其中包含实际部件号和引脚名称。该标准(第 8.5 节,家族代码)没有为 TEDS 内存指定特定的家族代码。因此,允许使用DS2430A以外的2引脚1线存储器芯片。通用二极管1N4148可以用肖特基二极管代替,肖特基二极管的正向电压约为0.3V。R型t电阻值并不重要。该电路用100kΩ进行测试。

传感器


图4.1 类传感器,TEDS 实现详细信息。

构建1类MMI数字驱动器电路

1-Wire器件在空闲时(上拉电压)时以3V至5V的信号电平工作,在工作时以0V的信号电平工作。该电压是在端子IO(正)和GND(负)之间测量的,如芯片所示。1 类 MMI 将 IO 引脚连接到 0V,并调制存储芯片 GND 引脚上的负电压(图 5)。与正常的1-Wire信号电平相比,MMI信号反相并偏移到负侧5V。

传感器


图5.信号电平正常 1 线与 1 类 MMI。

存储芯片无法分辨,也不关心其端子上的电压是如何产生的。响应时,它只是在其端子之间施加短路,持续一段时间。在“正常情况下”,IO上观察到此短路为~0V。在 1 类 MMI 的情况下,短路将数字通信线路的电压从 -5V(空闲)提高到 -VF二极管 (-0.7V)。

MMI 驱动程序说明

图6显示了MMI驱动器的电路。该电路由正向路径(顶部、主站到传感器、写入)和返回路径(底部、传感器到主站、读取)组成。符合 IEEE 1451.4 标准的传感器通过模拟/数字开关连接到 TP4。返回线连接到驱动器的 0V (GND)。TP2和TP6的信号电平对应于正常的1-Wire电平(空闲5V,有源0V)。V+对应于微控制器的工作电压,可能在3V至5V的范围内。 TP2将连接到微控制器的漏极开路输出(写)端口;TP6 连接到输入端口。

传感器


图6.1 类 MMI 数字驱动器,连接传感器。

连接双向1线主机

连接双向主机需要图7所示的附加电路。由于电平转换部分上升沿和下降沿的传播不相等,当正工作电压过高时,带有双向1-Wire主机的MMI驱动器变得不稳定。因此,正电源需要限制在大约3.3V。因此,双向主机必须为3V类型,如DS2482。使用5V双向主机(例如DS2480B)会导致模拟开关COM和NO引脚的电压超过V+电平,这违反了允许的工作条件。

传感器


图7.附加电路,用于连接双向1-Wire主机。

验证

图6所示电路使用图7所示的插件进行了测试。1-Wire主机为DS9097U-S09,基于DS2480B驱动芯片。为确保稳定性,正电源(V+)设置为3.4V。1-Wire主机工作在5V电压,违反了MAX4561模拟开关关于电压不高于电源电压的要求。这解释了TP2信号上的伪影,但对电路功能没有不利影响。

复位/存在检测周期

图8显示了TP2(顶部迹线)、TP4(中心迹线)和TP6(底部迹线)的信号。由于传感器中的二极管,当从机置位其存在脉冲时,不会完全达到0V电平。底部迹线显示干净的存在脉冲。TP6 处的正幅度对应于 V+ 的 3.4V。

传感器


图8.复位/PD 序列。

读取时间段

图 9 显示了与之前相同的节点(TP2 = 顶部迹线,TP4 = 中心迹线,TP6 = 底部迹线)。第一个插槽读取 1,第二个插槽读取 0。

传感器


图9.通信时隙。

结论

本文介绍的电路非常适合作为1-Wire主机的微控制器,使用单独的端口进行读写。然而,应用软件中生成时隙和复位/存在检测周期的部分具有严格的时序要求,可能需要用汇编语言编写。用于双向1-Wire驱动器芯片的附加电路允许使用高级语言进行应用软件开发。

由于其异步工作,当主机停止将1-Wire线路拉低时,附加电路会引起毛刺。读取零点时,毛刺会触发驱动器的有源上拉,从而导致驱动器上拉与MAX4561下拉之间发生冲突。因此,当与DS2482驱动器配合使用时,应关断有源上拉。毛刺也是双向1-Wire驱动器的附加电路不能容忍主机侧的1-Wire从机的原因。

审核编辑:郭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