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频率位移放大响应图来简单说明耦合共振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把两个自振周期接近的主次结构相互串联起来,由于在不同的荷载激励条件下,它们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耦合共振响应。例如,1、在人行激励下TMD对楼盖的减振效应;2、赛格大厦&桅杆的耦合共振响应;3、地震时建筑物顶部的突出部分的“鞭梢效应”等。

下文尝试从该联合体系的频率位移放大响应图来简单说明。

单自由度结构的频率位移放大响应图如下图一所示(假定结构的阻尼比为2%),结构的最大位移放大系数是25。

TMD

**图一 **

当在上述主体结构m1上附加一个质量比为1%,频率比为1和阻尼比为6%的次结构m2,分析模型的示意图如下图二所示。体系的频率位移放大响应图如下图三所示。从图三可以看出,由于次结构m2的加入,主结构的最大位移放大系数降至10左右,次结构的加入明显降低了主结构的位移响应,发挥了TMD的减振作用。

TMD

图二

TMD

TMD

图三

当我们把荷载激励的位置由主结构m1转移到次结构m2上,就变成了赛格大厦(主结构)&桅杆(次结构)振动模型,如下图四所示。体系的频率位移放大响应图如下图五所示。从图五可以看出,由于荷载激励位置的改变,主结构的最大位移放大系数远大于单独共振的位移放大系数,由25变至80左右,体系的耦合共振大大放大了主结构的位移响应,次结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TMD

图四

TMD

TMD

图五

当体系承受基底激励时,如下图六所示。体系的频率位移放大响应图如下图六所示。从图七可以看出,次结构的最大位移放大系数远大于单独共振时的位移放大系数,由25变至80左右,体系的耦合共振大大放大了次结构的位移响应。因此次结构可能会在地震中产生“鞭梢效应”式的破坏。

TMD

图六

TMD

TMD

图七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相关推荐
  • TMD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