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磁电机的功率因数

工业控制

1091人已加入

描述

本文先讨论永磁电机的功率因数,然后说一说电源类型不同导致电机分析方法的不同,最后再聊聊内置式永磁电机的一些特点。没有明确的主题,想到哪就写到哪。

如何提高永磁电机的功率因数?时间不够的朋友记住下句话即可。为了提高接工频电源的电机(如异步起动永磁电机)的功率因数,可以在设计阶段调整电机数据;如果电机已经做好,可以调节电源电压。而对于变频器驱动和控制的永磁电机,功率因数与控制方法有关,一般我们不用care它。

一、工频电源供电时

以隐极电机(表贴式)为例讨论。在设计阶段,已知电机的电磁功率Pe和相电压Un;为了使电机的功率因数等于1,即希望电流I与电压U同相位,且可以计算出电流的数值In。这时忽略定子电阻时,电枢反应电动势Ea与电压U垂直并指向U。根据电压方程

Un=E0+Ea=E0+j*Xs*In

电动机运行,Un超前空载反电势E0的角度(即功角)为δ,画出此时的相量图

电源

由此可见,若电机的同步反应电抗Xs确定,功率因数等于1时的激磁电动势

E0=√[U^2+(Xs*In)^2]

所以电机的空载反电势要大于电源电压。对于凸极电机(内置式),因为凸极率、功角不确定,很难定量分析,不过可以按上图做定性讨论。假设电流与E0的夹角不变仍为δ(其实是内功率因数角,用ψ表示,习惯上δ特指功角),因为凸极电机Lq>Ld,与隐极电机Lq=Ld相比,交轴电枢电势LqIsinψ会大一些,而直轴电枢电势LdIcosψ会小一些;所以总体而言可以得出两个判断:1、电压可能会超前电流一些,也可能会滞后电流一些,但是不会偏差太大,适当的调整参数可以实现功率因数等于1;2、凸极电机的电压要大一些,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大于空载反电势。

电源

电机做好后,本身的数据已无法更改,只能调节电压使其功率因数等于1。以功角δ为参变量,根据第一个相量图,可以看出

Un=E0*cosδ;In=E0*sinδ/Xs

由Pe=3UnIn可得

Pe=3E0cosδE0sinδ/Xs=1.5*E0^2*sin2δ/Xs

根据此式可以求出δ,然后就可以得到电机需要的相电压Un。

二、变频器供电时

变频器的控制方法非常丰富,同时输出的电压、电流大小受变频器的容量限制。暂且认为变频器的容量足够,通常采用最大转矩电流比(MTPA)的控制策略。即当转矩要求一定时,希望用最小的电流满足,因为电流最小意味着定子铜耗最小;而电流一定时,希望能输出最大的转矩,以尽可能的满足工况需要。仍以模型较简单的隐极电机为例,它的转矩T与电流I之间满足

T=3pψfIsinθ

上式就是表贴式永磁电机的矩角特性公式。式中p为电机的极对数,ψf表示永磁体磁链,θ是电流与转子磁链之间的夹角,称为矩角。

上式表明,要想使电流I产生最大的转矩,令转矩角等于90度即可。用凸极电机双反应理论的说法,电流要全部作用在交轴上,即Iq=I,这就是传说中的Id=0控制。画出相量图,

电源

可以看出,电机的功率因数角φ取决于电流磁链与永磁磁链之比,即

tgφ=Ls*I/ψf

所以电流越大,功率因数越小,直到电流I或电压ω*√[ψf^2+(Ls*I)^2]超出变频器的容量为止。

三、电源条件不同时分析方法的区别

可以看出尽管电机参数均已确定,但供电方式不同,分析电机的角度也有区别。对于工频电源,因为电压是已知的,所以我们关心功角随负载转矩的变化规律,用电机的功角特性来研究较为方便。而变频器控制的电机,输入的是经换算后的电流矢量,所以我们关心矩角随负载转矩的变化规律,用电机的矩角特性来研究比较方便。两者的区别在于着眼点是电压还是电流。《电机学》教材大部分篇幅是从电压的角度考虑的;即使到目前,仿真软件在做磁路计算时给的定额也是电压。所以设计变频永磁电机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计算单上的运行状态往往与实际不符,我们也没有必要保证电机在额定运行时功率因数到1。当然有的软件做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时可以选择控制方式,施加电流源,这样的仿真结果是更可信的。

四、内置式变频调速永磁电机的最佳工作点

考虑到直交轴电感不相等产生的磁阻转矩,内置式永磁电机的矩角特性为

T=3 p [ψfIsinθ+0.5*(Ld-Lq)I^2sin2θ]

在电机参数p,ψf,Ld,Lq都确定时(Ld

电源

图中曲线1为永磁转矩,曲线2为磁阻转矩,曲线3为曲线1和2的合成。

为了求最大转矩时的θ值,我们按上式令T对θ求导,并使dT/dθ=0,得

cosθ-(Lq-Ld)Icos2θ/ψf=0

因为cos2θ=2*(cosθ)^2-1,并令K=(Lq-Ld)*I/ψf,有

2 K (cosθ)^2-cosθ-K=0

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并根据上图θ角在90~180度之间,即cosθ应为负值,得

cosθ=[1-√(1+8K^2)]/(4K)

好吧,我承认算不下去了-_-||

不过可以换个思路考虑,有不一样的收获。把Id=I*cosθ,Iq=I*sinθ代入转矩公式,得

T=3 p [ψf*Iq+(Ld-Lq)IdIq]

为考察T一定时,Id和Iq的对应关系,有

Iq=1/(3*p)*T/[ψf+(Ld-Lq)*Id]

当Id=0时,Iq=1/(3*p)*T/ψf;当Id=ψf/(Lq-Ld)时,Iq为无穷大。所以把Id作为横轴,Iq作为纵轴,这是一组双曲线,我们只关心上半轴,因为此处Iq>0,转矩为正。画出曲线如图所示

电源

显然,这条曲线有一点距离原点最近,即该点的电流I=√(Id^2+Iq^2)最小,是MTPA控制算法求得的工作点。该点矢量与横轴的夹角也是上述二元一次方程cosθ的解。

把Is从零到最大值每个电流下的最大转矩点连起来,得到的就是MTPA曲线。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随着转矩的增加,直轴电流占总电流的比例随之增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