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我国作为人均耕地面积1.46亩/人(2017年统计数据)的农业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农业生产模式仍然以传统生产为主,存在不少问题,总之未来农业的生产模式也面临极大挑战。
回顾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从早期的刀耕火种到农机化肥的开始,这些变化无疑是巨大的。同时在政策的影响下,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开启了智慧农业之路。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智慧农业正处于大规模应用阶段,精准农业、无人机植保等大规模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在几个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种业数字化
依托生物育种与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基因型检测、分子标记、表型处理、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正在成为辅助育种、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基于种业大数据平台,建成运行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开发上线国家农作物种子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种业投诉举报平台,通过整合品种试验测试、管理和种子生产经营等信息,促进品种身份信息开放共享,实现“一品种、一名称、一标样、一指纹”的追溯管理。
二、种植业数字化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等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慧灌溉、环境控制、植保无人机等应用的大面积推广,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以2021年数据为例,小麦、稻谷、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信息化率,分别为39.6%、37.7%和36.3%,有明显的提升。同时在安徽芜湖、北大荒、广东佛山、内蒙古兴安盟等地,已经建立无人或少人农场。
三、畜牧业数字化
畜禽养殖数字化与规模化、标准化同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全过程得到广泛、深度应用。到2021年,全国畜禽养殖信息化率达34.0%,实现对全国18万余个规模猪场、4千多个生鲜乳收购站、5千多辆运输车、3百余个牧场、1.3万家左右持有饲料生产许可证企业的全面监管,畜牧业预测预警、市场调控、疫病防控、质量监管水平明显提升。
四、渔业数字化
养殖水体信息在线监测、精准饲喂、智能增氧、疾病预警与远程诊断等数字技术与装备在渔业行业不断推广应用,数字技术支撑的工厂化养殖、稻虾养殖、鱼菜共生模式相继投入生产,渔业生产信息化稳步推进。同样读取2021年数据,江苏南京浦口区通过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数字化,打造青虾订单生产、透明供应、信任消费的产业体系,节省养殖人工成本15%以上,节约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成本20%以上,养殖收益增加15%以上。
五、农垦数字化
各地农垦集团、国有农场依托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企业化优势,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黑龙江垦区建成七星、创业、二道河、红卫、勤得利、胜利6个智慧无人化、农场群,累计改装升级水旱田无人驾驶及辅助驾驶机具6288台,示范作业面积608万亩,亩均增产3%-5%。
六、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
六行采棉机、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无人驾驶轮边电动拖拉机等研制成功,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功能已从直线行走升级为自动避障、自主停车、自主线路规划。目前已有超过60万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配置了基于北斗定位的作业监测和智能控制终端,其中安装有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拖拉机超10万台。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产品分级包装、贮藏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得到推广应用。
七、农业农村管理数字化转型
农业农村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政务数据共享、农业农村大数据等平台基本建成,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全国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持续完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成果已上图入库。全国数字农田建设“一张图”、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平台、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等基本建成,为相关工作高效开展提供支撑。“空、天、地”立体化新型农作物对地调查体系初步建立,可以准确获取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空间分布、作物长势等数据。大豆、苹果等8类15各品种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生猪产品信息数据平台上线运行,发布生猪全产业链数据。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分析研判能力明显提升。数字化监管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支撑耕地用途管制、制种基地监管、宅基地改革试点等工作。
审核编辑 黄宇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