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态,是物理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当原子因为相互作用力,集中在一起,电子的能级就会叠加,这种状态就叫“凝聚态”。
科技发展史上,产业联盟的存在,可以看作是一个行业内创新主体的“凝聚态”,来共同解决行业中的问题。吸引各个角色走到一起的作用力之一,就是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这一论断已经被高科技发展的历史所证明。20世纪70年代的美日半导体之争,正是在半导体制造技术产业联盟Sematech的推动下,成员单位联合研发,按规范开放知识产权和专利,减少了新技术落地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使所有成员公司的研究成本大为降低,最终让美国在DARM半导体技术上赶上了日本。
时间推进到今天,量子计算成为全球科技竞赛的关键领域。然而,目前中国已有的专利联盟,没有一个涉及具体的量子知识产权,也不涉及成立专利池,这无疑会阻碍中国量子计算的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幸好,在3月23日,中国量子领域也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联盟组织。百度联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8家单位,宣布成立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任指导单位,百度、北京量子院任理事长单位,其他创始成员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国移动、启科量子、玻色量子、华翊量子等,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担任顾问单位。联盟还设置了标准与知识产权工作组等4大工作组,并成立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产业专利池”。
如果说,Sematech是半导体领域一次重要的产业“凝聚态”,那么“量子计算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就是中国量子计算产业的历史性集结。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着眼于新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凝结了产业链上下游成员单位的力量,由远见卓识、广受认可的发起者推动,并为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这个中国量子计算产业的核心“朋友圈”,我们可以一窥量子产业化的秘密:一个量子产业联盟究竟需要哪些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发展?会给整个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量子应用化时代,以 “凝聚态”进击的中国力量
Sematech的诞生,源自美日半导体之争的历史背景。那么,量子计算领域,目前面临着怎样的局势呢?
量子计算,是指利用量子的态叠加原理与量子相干原理完成的计算。2019年随着量子优越性的实现,正式进入量子计算应用化元年,各国对量子计算的研究与布局明显加速,顶尖科技公司与高校、研究机构也纷纷拿出了一系列成果。
这个新的产业周期内,各界对量子计算已经达成了几点共识:
这是一条不能不走的路。摩尔定律正在逐渐失效,下一个计算主体就是量子计算,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曾说过,量子计算可以称为和平时代的核武器,各个大国都无法承受在量子技术革命竞争中失败的代价。
这是一条必须自立的路。一项基础科技开始成熟时,国家层面的竞争会逐步白热化,相关技术的禁止/卡脖子也将随之到来,中国量子计算产业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重视产业链的韧性,注重科技自立。
这是一条不能一个人走的路。量子计算产业的整体繁荣,只靠某一家或几家机构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技术突破到规模量产、落地应用、市场扩张,需要漫长的周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合力,国外已经先后成立多个组织来支持量子产业化发展。中国量子计算要在量产机、编程框架、软件库、开发生态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离不开产业协作。
量子计算走向应用化时代,中国量子产业必须以“凝聚态”抱团取暖,避免“卡脖子”风险,加速技术进步和商业扩展。
More is different:中国量子计算产业的新起点
物理学中,凝聚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叫层展(emergent phenomenon),用理论物理大家P. W. Anderson的话来说,就是“多则不同”(more is different),指的是每一个个体不是简单叠加,1+1会产生远大于2的结果。
这个颇具哲学美感的物理概念,也可以用来解释产业联盟这样的组织“凝聚态”。
关于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More更多成员。联盟成员单位不断吸引更多从事量子计算的公司和单位。更多创新生产者的存在,有望加速形成中国量子计算生态,成为产业协作的土壤。据了解,联盟专利池已聚集几十件量子专利,面向联盟成员开放共享。
Different丰富主体。联盟内的创新主体,覆盖了量子全产业链,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含了量子硬件(超导、离子阱、光量子)、量子软件、量子应用等领域的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丰富多元的产业角色聚集在一起,更有助于知识产权的流动、授权和落地。
Emergent价值涌现。量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量子指令集、量子编程语言架构、量子加密等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联盟的主要责任,推动中国量子计算领域产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知识产权专利交叉授权等,保护知识产权,激发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联盟成员单位可以1+1>2地涌现出更多创新。
从上述特点来理解“量子计算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成立,也就不难推测,在产业凝聚态的新起点上,中国量子计算将走向何方?
下一站,从核心“朋友圈”奔赴产业高地
“量子计算产业知识产权联盟” 考虑到了技术的发展特性、落地需求,以及产业协作的必要性,可以肯定,接下来量子产业化之路,进入了明显的加速态势当中。
1.技术加速。
前面说过,产业联盟的意义之一,就是解决新技术落地应用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促成成员之间的专利开放许可,加速技术发展。
可以看到,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是百度、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量子院)。其中,百度对量子计算专利技术深耕已久,已累计申请超210+项高质量专利,2021年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高价值专利及创新驱动力分析报告》显示,百度量子专利质量(高价值专利及创新驱动力)在中国创新主体中排名第一。北京量子院则整合了北京现有量子物态科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材料与器件、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骨干力量,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紧密与产业界结合加速成果转化。
二者都有着深厚的知识产权积累,通过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平台,有望推动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交叉授权许可,各大创新主体向关键量子专利领域布局,从而有力牵引量子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安全加速。
量子优越性实现之后,加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量子领域的科技自立和科技安全,会不会被“卡脖子”,也成了大众非常关心的问题。20世纪美日半导体摩擦,就没少拿“商业间谍窃取知识产权”大做文章。所以,中国量子产业的安全城池,知识产权和专利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护城河。
联盟成立之后,推动创新主体向行业标准靠拢,向关键量子专利领域布局,同时协同合作统一发声,构建有利于量子领域专利授权的政策环境,建立起专利屏障。成员单位可以在专利池内更安心地投资和研发,放心地将专利许可用于商业用途,不必担心断链的风险。
3.商用加速。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需要从实验室走向应用、走向业务场景,谷歌、IBM等科技巨头一直致力于量子商用计算机、量子上云等商业化探索。中国量子产业要形成良性循环,也必须强调市场的力量,让研究成果与市场不脱钩,加速量子计算的商用。
从联盟的成员单位不难看出,百度、北京量子院、中国信通院、中国移动、华翊量子、玻色量子、启科量子、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立足北京这一中国量子产业创新中心和战略高地,集结了北京市量子计算的多股力量,联盟成员在量子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在北京占比达70%,覆盖产学研用的整个链条。所以,这是一个产学研高度一体化的机构,工业界与学术界密切合作,不是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也为量子专利和技术提供了广泛的落地场景与合作空间。
比如,作为发起方之一的百度,过去几年里,就从工业界的角度,做了大量量子方面的产品级探索。针对量子计算编程难、量子算力获取难、量子知识门槛高等现实难题,百度先后发布了国内首个云上量子脉冲系统“量脉”,全球首个云量一体的量子机器学习平台“量桨”,全球首个云原生量子计算平台“量易伏”,集教材、视频、课程和编程一体化的量子学习知识库“量易简”,降低量子计算的应用门槛。
2022年8月,百度又发布超导量子计算机“乾始”和全球首个全平台量子计算软硬一体化方案“量羲”,打通了量子计算应用或者服务、量子软件平台、量子硬件平台的全流程,让量子算力、应用和服务可以被便捷调用,进一步缩短了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的路程。
可以看到,企业更靠近市场和用户,有商业化的现实需求,因此有动力驱动创新、重视知识产权,探索技术落地的多种可能性。
随着量子应用的边界不断拓展,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生活,也将进一步提高量子计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纳更多资源,助力量子计算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在国际科技竞赛中不掉队。
至此,量子计算的技术应用化路径,已经逐渐明晰——当产业链初步成熟成链,创新以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形式,在链上如同力量的传递,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百度公司等的最新技术成果,经由联盟共建、共享、共创,各个成员单位用自己的方式,让量子计算更快地走入实际。
今天,中国量子技术已经达到了足够的高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但产业链没有形成合力,缺少“利出一孔”的方式,让这些技术成果的能量无法很好地释放和发挥。
挖掘这座丰富的知识富矿,避免重复研究和重复投资的浪费,“量子计算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成立,对中国量子计算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很少有一种社会组织,能有理论物理一样哲学般的美感,同时具有激动人心的技术和商业前景。量子计算知识产权产业联盟算是一个。
中国量子产业以“凝聚态”加速前进,这个全新的起点背后,却隐含着饶有深意的变量。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