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实现14nm以上工艺的EDA工具

EDA/IC设计

1065人已加入

描述

华为手机携多项创新回归,但“5G 芯片”的缺失依旧是华为无法迈过的坎。

华为手机终于回归正常节奏

自 2019 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起,华为经历了一场历时四年的“寒冬”,但处于困难时期的华为仍在持续发布和更新终端产品。

3 月 23 日下午,华为 P60 以及 Mate X3 如期而至,这次华为双旗舰齐发,且带来了众多颠覆性升级,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两大重磅新品面世,同样也意味着华为用事实打破了此前“出售手机业务”的谣言。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上,除了这两款旗舰手机以外,华为还有不少惊喜,包括全新的灵犀通信系统、双向卫星通信、支持大模型技术的鸿蒙 3.1 系统、以及首款“捅破天”手表等一系列硬件新品等等。 但惊喜之外,也伴随着诸多遗憾,华为依然没有解决 5G 芯片难题,麒麟芯片也没有王者归来。

华为终端 BG COO 何刚在发布会后的采访表示,华为这几年克服了很多困难。随着各项供应恢复稳定,华为产品发布的节奏也终于回归正常。

尽管目前还没有 5G 芯片,但随着产品发布节奏回归正常,华为对产品销量的信息正在逐步回归。

华为在努力寻找突围之路

由于华为的缺失,苹果重新霸占了全球高端市场。

IC设计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公布的最新报告,2022 年全球高端手机(售价 600 美元以上)市场,苹果吃掉了 75% 的份额,达到了新高。

而对于眼下“无 5G 芯片”可用的状况,华为也在努力地扬长避短,通过软件创新和局部小而美的设计,来进一步维护巩固产品力品牌力,并全力冲刺折叠屏细分市场来夺回高端市场。

虽然华为可以靠卫星通信、长焦镜头、屏幕耐用等等细碎的创新点来弥补 5G 芯片的缺陷,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华为当下更应该做的就是向芯片方面突围。

此前,有消息称“华为已经开发出芯片堆叠技术方案,随后被华为方面辟谣。不过最新消息显示华为已攻克部分自主替代关键环节。

华为已攻克部分自主替代关键环节

在日前华为举行的硬、软件工具誓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芯片设计 EDA 工具团队联合国内 EDA 企业,共同打造了 14nm 以上工艺所需 EDA 工具,基本实现了 14nm 以上 EDA 工具国产化,2023 年将完成对其全面验证。

EDA 是芯片 IC 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布线、验证和仿真等所有流程,贯穿芯片全产业链,各个工具环环相扣,被称为“芯片之母”。

目前全球的 EDA 软件主要由 Cadence、Synopsys、西门子 EDA 三家美国企业垄断。

中国公司虽然布局 EDA 领域多年,但国产 EDA 以点工具为主,工具链不完整,且主要满足中低端制程要求。

由于 EDA 处在最上游位置,因此 EDA 必须比芯片的工艺更先进。14nm 是中端芯片制程。EDA 本身极其复杂,实现了 EDA 工具自主化,就能够基本达成半导体自主化的先决条件。

此次华为 14nm 以上工艺所需的 EDA 设计工具全流程自主化可以说有着重要意义。

徐直军表示,三年来,华为围绕硬件开发、软件开发和芯片开发三条研发生产线,努力打造我们的工具,完成了软件/硬件开发 78 款工具的替代,保障了研发作业的连续。

徐直军称期待开发产品开发工具软件的将士们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胜利会师,把所有软件、硬件、芯片……的开发工具向社会发布。

华为加速软件开发工具自研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近期披露的一份讲话中表示,华为现在还属于困难时期,但在前进的道路上并没有停步。

2022 年华为的研发经费是 238 亿美元,约 1644 亿人民币,这一数字比 2021 年的 1427 亿元还高出了 200 多亿元。

华为目前正在软件开发工具自研方面加快步伐。任正非近日在公司“难题揭榜”火花奖专家座谈会上提到,华为用三年时间完成了 13000 余颗器件的替代开发、4000 余块电路板的反复换板开发。

而另一场内部会议透露的信号表明,打破对西方产品开发工具的依赖已被华为视为务必要突破的“乌江天险”。  

长期以来,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底层软件和工具都处于西方厂家的垄断之下。

而据任正非透露,华为是完全用自己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和语言,做出了自己的管理系统 MetaERP 软件。

据悉,从去年 12 月开始,华为已连续发布了 11 款软硬件开发工具和服务,华为自身的产品线研发,已经切换到这些工具上。

结语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以华为的研发魄力,相信在芯片上实现全链路国产替代只是时间问题。

当下,由于 5G 芯片的缺失,再加上智能手机市场的低迷,华为的境遇仍不乐观,华为终端业务依然充满着挑战。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