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MCU
2022年全球汽车MCU市场同比增长11.4%,中国增速瞩目。
全球新能源汽车 (NEV) 行业在过去两年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市场,2022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646 万辆,同比增长 89.5%,令人印象深刻。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 2021 年的 14.3% 跃升至 2022 年的 25.6%。
全球汽车 MCU 行业也齐头并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爆炸式增长及其紧张的供需关系。2022年,全球汽车MCU市场收入8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展望 2023 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持续扩张和技术进步,预计该市场将增长 4.35%,达到 86.46 亿美元的价值估计。
汽车MCU将经历一场技术和需求革命
更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将对 MCU 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它们承担更重的性能负载。NXP、瑞萨和英飞凌等代工厂正致力于通过双管齐下的方法提高其汽车 MCU 的性能:升级制造工艺和测试新形式的存储以防止性能瓶颈。
随着新能源汽车变得更加智能、功能、复杂和舒适,短期内对汽车 MCU 的需求将显著增加。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的电气架构计划从分散式设计转向更集中式设计,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个域控制器中。虽然这会增加 MCU 的性能负载,但也意味着需要的数量会减少。
中国汽车 MCU 市场在全球短缺的情况下随着国内生产的增加而蓬勃发展
中国车用MCU市场在过去三年迅速扩大,原因有二:一是全球供不应求,为中国厂商提供了切入市场的机会。特别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这意味着对 MCU 的需求高于任何其他地区。仅在过去一年,就有16家中国厂商推出了自己的MCU;有些目前正在认证过程中,有些已经投入生产。
二是,在国内生产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转而使用国产MCU。国产新能源汽车占据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中国MCU厂商提供了更多与中国汽车厂商合作的机会。多家中国汽车制造商甚至开始投资国内MCU制造商。
过去三年,中国汽车MCU产业的快速扩张帮助他们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中长期来看,中国MCU市场将继续增长,得益于国内产量的增加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
国内MCU产业有百亿的市场空间,但竞争格局高度集中,前八大厂商占据了近9成市场份额,且均为国外厂商。在汽车应用方面,国内MCU市场仍由国外品牌垄断。无论是从市场占有率还是技术先进性上,海外的龙头企业在现阶段都占据着绝对优势。虽然,国产MCU企业数量并不占少数,但是大多聚焦在消费级的赛道内,真正能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这些领域实现有效国产替代的凤毛麟角。因此,国内企业亟待突破技术壁垒,打通产业生态,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在政策支持、供需推动、技术迭代、资金扶植的共同作用下,车规级MCU的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国内车规级MCU市场的竞争主要存在于海外龙头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部分本土企业已推出车规级32位MCU并逐步实现量产。国内企业有望继续打破技术壁垒、看齐国际标准、打通产业生态,改变海外龙头企业长期垄断的竞争格局。
汽车电子是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近年来受到资本的持续关注。随着车规级MCU国产替代需求的提升,以及未来自动驾驶和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扩张,资本主要关注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能够研发车规级32位MCU的本土企业,其中Chipways、芯旺、比亚迪半导体等于近些年获得较多融资,普遍被资本看好。Chipways现已掌握32位车身MCU、域控制器MCU、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监控传感芯片BMSAFE、以及车联网V2X通讯芯片等一系列汽车智能控制和传感芯片及套片方案的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完成A轮融资。芯旺已实现从8位到32位车规级MCU的全覆盖,一跃成为国内最全面的汽车级MCU供应商,覆盖智能座舱、车身控制、汽车电源与电机和汽车照明领域,已完成亿元A轮融资。
目前,国内汽车电子和车规MCU的竞争主要存在于海外龙头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海外龙头企业占据垄断地位,竞争程度较为激烈。但是,考虑到一方面是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品不断施加限制,另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对MCU的需求不断提升,国产替代的需求持续升温。未来本土企业将继续突破技术重围,凭靠与国内车企的紧密合作夺得主导权,竞争格局有望被重塑。
编辑:黄飞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