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库存惊人,谁先走出下行周期?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自2020年开始,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应用爆发导致产品供不应求,全球半导体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2021年,供需失衡加上需求高涨,让上游市场面临缺货的难题。到2022年,整个电子行业库存开始有了明显上升,甚至由于2021年产能紧张,出现过度备货的情况。
 
在终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去库存成为今年许多厂商的主旋律。而降库存的进度,可以看出今年半导体市场的行情走势,尤其是连接上下游产业链的分销商情况,更是能够体现出如今市场的真实情况。
 
降库存的2023年
 
近期,受到全球及主要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数据波动较大,多家半导体厂商相继发布业绩预告,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发布了2022年的财报,整体业绩下滑明显。
 
以上市分销商为例,目前已经有数家公司公布了自己的财报。如火炬电子2022年度财报显示,2022年营收达35.59亿元,同比下降24.82%,归母净利润为8.02亿元,同比下降16.11%。
 
同时库存商品账面余额达到7.39亿元,同比上涨5.27%,不过由于元器件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目前这批库存账面价值为6.69亿元,存货跌价准备接近7000万元。此外,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是营收中的元器件贸易大幅下跌,从2021年的30.62亿元,下跌至19.36亿元,降幅达36.77%。
 
芯智控股2022年营收为100.06亿港元,同比下降3.69%,年利润为3.80亿港元,同比下滑3.11%。尽管并未提及具体库存,但报告书中提到,目前在中国市场中存在多年积累下来的庞大现货芯片库存。
 
相比之下,深圳华强的表现稍好,2022年营收为239.41亿元,同比上涨4.82%。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期末存货账面余额为26.63亿元,同比期初下降3.13%,但库存跌价准备达到了1.87亿元,相比期初的1.12亿元大幅上涨66.28%。这意味着在2022年库存小于2021年时,其元器件库存的贬值要远超2021年。
 
中电港招股书显示,2022年营收达433.03亿元,同比上涨12.79%,归母净利润为4.01亿元,同比上涨18.96%。
 
同时中电港还提前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业绩预测,显示营收为78.73-89.00亿元,同比下降40.16%-32.35%;规模净利润为0.68-0.75亿元,同比下滑44.75%-39.19%。
 
对此,中电港的解释为2022年同期受到2021年需求大增的影响,处于历史高位,同时2022年下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下,电子元器件需求疲软,并且许多产品短缺已得到缓解,部分客户更是降低了备货库存,导致利润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6月底,中电港的存货账面价值接近112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幅达429%。
 
其他如利尔达、英唐智控、力源信息等企业也都发布了相应的业绩预告,其中利尔达、力源信息的净利润降幅达到20%-40%,而英唐智控净利润则实现了100%左右的上涨,不过英唐智控的控股子公司英唐微技术的净利润从2021年的2319.56万元,大幅下跌70.35%至687.66万元。
 
从各分销商业绩表现情况来看,受到2021年需求大增的影响,导致2022年增加了大量库存,这些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各家公司的业绩情况。
 
半导体行业未来的走势
 
今年的需求减弱拖累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相关企业,包括韩国今年1月份公布芯片库存暴增28%,创下了27年来最惊人的增速,显然元器件库存的高企已经成为全球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据瑞银数据显示,通过以天数来衡量库存水平可以发现,目前的芯片库存正处于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全球最大的电脑制造商惠普公司和戴尔公司都预计市场对PC的需求在2023年或进一步下降。
 
消费电子的疲软也影响到了上游半导体产业,包括美光、英特尔、AMD都开始相继裁员,一方面因为需求减少,产品利润下降;另一方面则由于库存升高,导致企业获利承压。
 
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便曾公开表示,该行业正在经历十三年来最严重的供需失衡,当前库存或达到了峰值,2023年整年存储芯片行业将很难盈利。
 
或许从全球范围来看,今年将是半导体产业的调整年,并且正值半导体行业下行周期,市场也需要调整才能重新迎来上升。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据电子发烧友与相关从业者的沟通中发现,随着芯片不断减价,目前芯片的投片价格和释放到终端产品价格已经调整并释放到终端了,其中一部分价格的调整幅度甚至远远大于10%。
 
与此同时,部分元器件经销商已经不敢囤库存,目前的主要精力放在找寻客户上。有了需求再找货源,现在不敢囤货。但矛盾点在于,热门货现在仍然拿不到,如部分车规级芯片,而普通元器件无法判断回本周期,很容易砸在手中甚至变成呆料。
 
据元器件电商平台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需求量有了小幅度回升,但基本都集中在急单与小批量,常规采购的订单量与2019年相差甚远。可见目前相关从业者已经基本意识到相关风险,对于元器件的采购异常谨慎。
 
那这种情况何时才会结束呢?从历史来看,库存调整周期通常在2-3个季度,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如砷化镓等产品便已经开始进行库存的调整,因此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下半年市场情况将有望改善。
 
从细分品类来看,目前看到智慧显示、光电显示、存储产品等仍然处于调整期。以存储器为例,除了现货市场的频繁交易外,如终端的PC、消费电子企业,为了与原厂维持良好关系,在不景气时期也会配合拿货,但在市场价格下跌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可能将手中的存储器直接向市场脱手销售,导致存储器库存消化时间进一步拉长。
 
而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量,有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存储器价格虽然走弱,但降价后也无法刺激客户给出订单,因此市场反而不会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
 
但另一方面,如PA芯片、WLAN、蓝牙等细分领域中,已经看到有回升的苗头。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物联网、智慧硬件和软件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MLCC库存将于第二季度恢复至健康水平,被动元器件的景气度正在复苏。
 
写在最后
 
今年的全球经济并不乐观,联合国在1月份发布的《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提到,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下调至1.9%,而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在5%左右。并且随着国内优化防疫政策,采取利好的经济政策,也为国内半导体市场今年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当前各大厂商也在积极启动去库存计划,并通过减产进一步加速去库存动作。如唯捷创芯已接近2-2.5个月的正常水位,而惠普、华硕的财务报表中显示,其库存天数也已经开始下降。随着下半年消费性需求的回升,以及AI、Io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加速企业去库存的步伐。对于企业而言,谁能先一步完成库存调整,走出下行周期,谁就能在下一个半导体周期中占据主动位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jf_79317455 2023-04-03
0 回复 举报
需要与创新仍然是主导地位。。 收起回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