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方面的相关面试题总结(下)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23、说一说静态链接库和动态链接库的区别?

静态链接库和动态链接库是两种不同的链接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链接时机和占用的内存空间。

  • 静态链接库

静态链接库是指在编译时将库文件中的函数代码和程序代码直接合并到一个可执行文件中,形成一个独立的可执行文件。在运行时,程序将整个可执行文件加载到内存中执行。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链接后程序可以独立运行,不需要依赖外部库文件,可以保证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缺点是占用的磁盘空间较大,并且每个可执行文件都包含了相同的库代码,导致代码重复浪费。

  • 动态链接库

动态链接库是指在编译时只将库文件的信息和程序代码链接在一起,而不将函数代码合并到可执行文件中,程序在运行时再去加载相应的动态链接库。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节省了磁盘空间,并且多个程序可以共享同一个动态链接库,减少了代码重复;缺点是在程序运行时需要加载外部库文件,可能会降低程序的运行速度,也可能存在版本兼容性问题。

总的来说,静态链接库适合对可执行文件大小和程序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的场景,而动态链接库则适合对程序代码复用和占用空间有较高要求的场景。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链接方式。

24、什么是用户态和内核态?

用户态和内核态是指操作系统在运行进程时的两种不同的权限级别,也称为用户模式和核心模式。

  • 用户态

用户态是指进程运行时的一种低特权级别状态,只能访问部分资源,例如进程自身的内存空间、进程的打开文件、设备等,不能直接访问操作系统内核的资源,例如系统调用、硬件中断等。在用户态运行时,进程只能执行部分指令,不包括特权指令,也无法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

  • 内核态

内核态是指操作系统运行时的高特权级别状态,可以访问系统的全部资源,包括硬件、设备、内核数据结构等,可以执行特权指令和操作系统服务例程。在内核态运行时,操作系统可以执行任何指令,也可以访问和操作任何资源,包括硬件和内存。

25、用户态和内核态是怎么切换的?

  • 中断切换

当系统发生硬件中断或软件中断时,CPU 会自动将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暂停下来,保存当前程序的执行现场,然后转入内核态,执行中断处理程序,处理完毕后再回到用户态继续执行程序。例如,当用户按下键盘或鼠标时,会触发硬件中断,操作系统会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处理键盘或鼠标事件,然后将控制权返回给程序。

  • 异常切换

当程序运行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例如除数为零、越界访问、内存访问错误等,CPU 会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转入内核态,执行相应的异常处理程序,处理完毕后再回到用户态继续执行程序。

  • 系统调用切换

当用户程序需要访问内核态的资源时,例如读取文件、发送网络数据等,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向操作系统发出请求。系统调用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调用,将用户程序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执行相应的系统调用服务例程,然后再将程序切换回用户态继续执行。例如,用户程序通过系统调用 open() 打开一个文件,内核会为该进程分配文件描述符,然后返回给用户程序,用户程序再通过文件描述符进行文件读写等操作。

总之,用户态和内核态之间的切换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开销,因此在程序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切换,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26、什么是内核?

内核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也称为内核态或系统内核。它是操作系统的最底层部分,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提供基本的系统服务和功能。内核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系统资源管理:内核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如CPU、内存、硬盘、网络、输入输出等,为应用程序提供资源分配、调度和访问服务。
  • 安全保障:内核是操作系统的最核心部分,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内核通常运行在特权模式下,可以对系统资源进行访问控制和保护。
  • 驱动程序:内核包含了各种设备驱动程序,负责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 系统调用:内核提供系统调用接口,让应用程序可以访问操作系统的各种服务和资源。
  • 多任务管理:内核负责管理系统的进程和线程,调度和切换任务,使多个任务可以在同一时间共享计算机资源。

总之,内核是操作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其设计和实现直接影响着操作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同的操作系统有不同的内核类型和实现方式,例如微内核、宏内核、混合内核等。

27、什么是实时系统?

实时系统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系统,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对外部事件做出即时响应。实时系统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响应时间:实时系统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对外部事件做出响应,包括硬实时和软实时两种。硬实时要求系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软实时则允许在指定时间之后完成任务,但会影响系统性能。
  • 可靠性:实时系统需要保证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任何故障都可能导致系统失效。
  • 可预测性:实时系统需要对任务的执行时间和资源占用进行精确预测,以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实时系统通常应用于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军事指挥、医疗设备等领域,这些领域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实时系统一般采用特殊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这些操作系统通常具有实时调度器、中断处理机制、任务优先级和信号量等特性,以满足实时系统的需求。

28、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

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BIOS/UEFI启动:计算机开机后首先由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或统一固件接口(UEFI)负责初始化硬件设备和启动自检程序,然后加载位于引导设备(通常为硬盘)首扇区的引导程序(boot loader)。
  • 引导程序加载:引导程序一般是Grub或LILO,其主要作用是在引导设备上查找并加载内核文件。在此过程中,引导程序会读取配置文件(grub.conf或lilo.conf)中的参数,如指定内核文件、根文件系统、启动参数等,并将这些参数传递给内核。
  • 内核加载:引导程序会加载指定的内核文件(vmlinuz或bzImage),并解压缩到内存中。内核负责初始化硬件设备、创建进程、分配内存、加载模块、挂载文件系统等操作,并将控制权转交给init程序。
  • init进程启动:init进程是用户空间的第一个进程,其主要作用是启动和管理其他进程。init进程会根据配置文件(/etc/inittab)和运行级别(/etc/rc.d)启动相应的服务程序和守护进程,如网络服务、打印服务、登录管理等。
  • 用户登录:一旦系统启动完成,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界面(如GDM或KDM)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登录后,用户可以使用Shell或其他GUI界面进行操作。

在Linux操作系统启动过程中,BIOS/UEFI负责硬件初始化和自检,引导程序负责加载内核文件,内核负责初始化系统和启动用户空间进程,init进程负责启动和管理其他进程,而用户登录则标志着系统启动完成,可以开始正常使用。

29、使用多线程的好处是什么?

使用多线程有以下几个好处:

  • 提高程序的性能:多线程可以充分利用多核CPU的处理能力,将一个大任务分成多个小任务并行执行,可以大大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 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多线程可以将一些耗时的操作放在后台线程中执行,避免阻塞主线程,从而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 改善程序的结构:多线程可以将程序中相关的操作放在同一个线程中执行,使程序的结构更加清晰,易于维护和扩展。
  • 优化资源利用:多线程可以让程序更加高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占用。
  • 实现并发处理:多线程可以让程序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实现并发处理,从而提高程序的处理效率和吞吐量。

总之,使用多线程可以提高程序的性能、响应速度和可维护性,优化资源利用,实现并发处理,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编程技术。

30、进程终止的方式?

进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终止:

  • 正常退出:进程执行完毕并返回退出码,操作系统会自动清理该进程的资源。
  • 异常终止: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如除零错误、访问非法内存等,导致进程异常终止。
  • 被信号终止:进程接收到一个信号,如SIGTERM、SIGKILL等,操作系统会强制终止该进程。
  • 被其他进程终止:一个进程可以通过调用kill系统调用或者向进程发送信号的方式来终止另一个进程。
  • 退出父进程时被系统终止:子进程是由父进程创建的,如果父进程在子进程终止前退出了,那么子进程将被系统终止。

无论是哪种方式,操作系统都会回收被终止进程的资源,包括进程使用的内存、打开的文件、网络连接等等,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1、你能说说快表和多级页表吗?

快表和多级页表都是用来解决虚拟内存管理中的地址转换问题的技术。

快表(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TLB)是一种硬件缓存,它存储最近被访问的一些页表项,以加快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速度。当CPU执行一个内存访问操作时,首先在TLB中查找对应的页表项,如果找到了就直接进行地址转换,否则需要访问内存中的页表来查找对应的页表项。快表可以极大地提高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速度,从而加速系统的运行。

多级页表(Multilevel Page Table)是一种虚拟内存管理技术,将一个大的页表分成多个较小的页表,每个页表中只包含一部分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例如,在32位系统中,可以将一个32位的虚拟地址分成10位页目录项、10位页表项和12位页内偏移量。当CPU执行一个内存访问操作时,先查找页目录表,找到对应的页表,再查找页表中的页表项,找到对应的物理地址。多级页表可以降低整个页表的大小,减少查找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快表和多级页表都是为了加速地址转换和节省内存空间而设计的,它们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性能优化效果。

32、常见的内存管理机制?

常见的内存管理机制有以下几种:

  • 静态分区分配: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只能被一个进程占用,分配时固定分区大小,无法进行动态调整。优点是简单易懂,缺点是浪费内存空间和资源。
  • 动态分区分配:将内存空间分成若干可变大小的分区,当进程请求内存时,根据分配算法为其分配合适的内存空间。动态分区分配可以高效利用内存资源,但需要考虑内存碎片问题,即空闲内存不连续,难以满足大块内存的申请需求。
  • 页式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每个页面大小相同,且与外存中的页面大小相同,可以按需分配和置换,可以有效利用内存空间,但需要进行地址转换,增加了系统开销。
  • 段式存储管理:将进程地址空间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的大小不同,可以动态调整,但需要解决段间的内存碎片问题,以及地址空间的保护问题。
  • 段页式存储管理:结合了段式存储管理和页式存储管理的优点,将进程地址空间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再划分为若干个页面,可以灵活管理进程地址空间,但需要进行段表和页表的管理,增加了系统开销。

不同的内存管理机制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可以根据系统需求和性能要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33、 CPU 寻址了解吗?为什么需要虚拟地址空间?

CPU 寻址是指 CPU 访问内存时的地址寻址方式。在计算机系统中,CPU 访问内存时需要提供一个内存地址,以便将指令或数据加载到 CPU 中进行处理。不同的 CPU 有不同的寻址方式,例如 x86 CPU 使用的是逻辑地址,ARM CPU 使用的是虚拟地址。

虚拟地址空间是指一个进程所使用的地址空间,包括代码段、数据段、堆、栈等,是进程独立的一部分内存空间。虚拟地址空间的大小可以超出物理内存的大小,使得进程可以使用比物理内存更大的内存空间。虚拟地址空间还可以实现进程的隔离,保证进程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需要虚拟地址空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内存地址空间的隔离:不同进程之间的内存地址空间应该是相互隔离的,否则一个进程可以访问另一个进程的内存,导致数据的不安全和系统的不稳定。
  • 内存地址空间的扩展:虚拟地址空间可以扩展到非常大的范围,远远超过物理内存的大小,这样就可以满足一些需要大量内存的应用程序的需求。
  • 内存管理的灵活性:虚拟地址空间可以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和回收,以及内存映射等功能,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 进程的隔离性和安全性:虚拟地址空间的隔离性和安全性可以保证进程之间不会互相干扰,同时也可以保证进程内部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总之,虚拟地址空间是操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实现进程之间的隔离和保护,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内存的高效管理和利用。

34、虚拟内存技术是怎么实现的?

虚拟内存技术是一种将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使用的技术,可以将物理内存和硬盘空间结合起来,扩展系统可用的内存。实现虚拟内存的关键是将主存和辅存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协调。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 将物理内存划分成大小相等的物理块,例如 4KB 的物理块。
  • 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成大小相等的虚拟页,例如 4KB 的虚拟页,这些虚拟页被映射到物理内存中。
  • 当进程访问一个虚拟页时,CPU 将虚拟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如果该虚拟页已经在物理内存中,则直接访问该物理页;否则,需要将该虚拟页从磁盘中加载到物理内存中。
  • 当物理内存不足时,系统将某些不经常使用的物理页移动到磁盘上,释放出空间,这个过程叫做页面置换。页面置换的算法包括最优页面置换算法(OPT)、最近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NRU)、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FIFO)等。
  • 系统还可以采用预调页技术,即在进程访问某个虚拟页之前,将其预先加载到物理内存中,以提高访问速度和性能。

虚拟内存技术实现的优点是可以使得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独立,不会相互干扰,而且可以通过页面置换算法将磁盘上的数据调入物理内存中,以满足进程的内存需求。虚拟内存技术也可以为操作系统提供更加灵活的内存管理方式,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虚拟内存技术的实现也带来了一定的开销,例如磁盘读写和页面置换等,需要在效率和性能之间做出权衡。

既然都看完了,那也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如果有好点的想法,一定一定要告诉我,让我再为大家奉献一下自己的绵薄之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