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传感新品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西北大学:表面功能化光纤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西北大学合作,在表面功能化光纤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基于通信单模光纤开发出一种免标记、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法布里-泊罗(Fabry-Perot)型干涉探针。该探针具有测试便捷、成本低、温度稳定性高等特点,在生物大分子光谱检测方面具备广泛应用前景。
胆固醇是细胞膜、脂蛋白、神经细胞和脑细胞中的重要脂质大分子,其浓度与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胆固醇水平检测备受关注。与目前常用的电化学法、酶分析、液相色谱、质谱等检测方法相比,光纤光谱检测方法具有体积小、抗电磁干扰、成本极低、免标记等突出特点,在生物化学检测领域备受关注。
传统的光纤光谱检测器件(如长周期光栅、倾斜光栅、表面刻蚀布拉格光栅等)受到制备仪器要求严格、温度及形变交叉敏感等困扰,在实用性上有较大局限。该团队从光纤干涉理论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论出发,采用单模光纤和光纤插芯制备光纤光谱检测器件,通过范德瓦耳斯力在光纤插芯端面依次贴覆环氧树脂-氧化石墨烯(GO)-β环状糊精多层功能膜,基于最外层β环状糊精的疏水型空心分子结构与胆固醇的靶向性吸附结合原理,实现对胆固醇分子的高灵敏度光谱浓度检测,并在尿素、葡萄糖、抗坏血酸、人体血红蛋白等生化分析领域常见干扰物作用下可以呈现出强选择性,具备可重复制备和可重复检测特性,检出限达到3.5M, 灵敏度为3.92 nm/mM。该成果为表面功能化光纤器件在生化光谱分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此外,研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究EDC/NHS活化GO羧基对分子间键合相互作用影响以及β环状糊精和胆固醇分子的成键作用特性,对检测机制进行了验证分析。
传感动态
【兰宝传感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 工业离散传感器为公司战略核心业务】
4月10日,上海兰宝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宝传感”)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海通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3亿元。
4月10日,因上海兰宝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三条的有关规定,上交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据招股书显示,兰宝传感是一家智能制造核心部件和智能化应用设备的供应商,报告期内主要产品包括工业离散传感器以及智能环保设备。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兰宝传感业务市场已拓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广泛应用于3C电子装备、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装备、新能源装备、智慧物流、现代纺织、医药橡胶化工等行业领域。目前公司已形成智能传感、智能测控、环保工艺三大核心技术,旨在通过物联网的三层结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实现工业物联网的互联互通,推动各行业领域客户智能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未来,公司仍将围绕智能传感器的迭代升级,进一步向智能传感前沿领域精密测量技术迈进;公司已开发储备了高精度激光位移、光幕式CCD线径测量、3D激光线扫描、10纳米级白光共焦位移等精密测量技术。同时,公司将持续拓展智能传感技术和智能测控技术在工业物联网中的应用,推动更多行业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装备-车间-工厂”的整体布局,形成“传感器+监测终端+网络通讯+智慧应用”的工业物联网应用方案,助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国产化进程。
财务方面,于2019年度、2020年度以及2021年度,兰宝传感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72亿元、2.66亿元、3.5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45.99万元、3585.28万元、5810.17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825.38万元、2794.10万元、3002.7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38%、10.51%、8.51%。未来,公司研发投入预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果公司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方面不能准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或将新技术运用于产品开发和升级,将可能使公司的技术优势遭到削弱。因此,能否持续进行技术研发投入,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或技术将影响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或财务状况。
【高瓴创投等追投!深视智能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专注工业传感器研发生产】
近日,嵌入式机器视觉产品研发商深视智能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投创新管理的先进制造基金领投,高瓴创投追投。
此前,深视智能曾于 2019 年获担保集团领投数千万元 A 轮融资;2022 年 4 月,深视智能刚刚完成数亿元 B+ 轮融资,由经纬创投、高瓴创投联合领投。
深圳市深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4 年 4 月,专注于工业传感器研发生产,产品线围绕 3D 工业传感器推出线激光、点激光、点光谱、纠偏、高速相机等,部分性能参数实现世界领先。
随着 " 工业 4.0" 和 " 智能制造 " 理念的普及,3D 工业传感器也成为了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将 3D 工业传感器用于质量检测、无损检测、产品设计、生产监控等方面,获取精度更高、信息更全面的数据,从而实现了智能、高效的生产模式。
现如今,深视智能凭借专业的综合性研发平台、成熟的生产品控体系、高质量的本地化服务,已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批量导入国内外消费电子、锂电、光伏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并陆续赋能半导体、面板、汽车、轨交、食品等行业。
【西部这城市新增一家传感器企业 年产值可达10亿元】
记者日前在位于中芯富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集成电路传感器封装测试项目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抓紧调试生产设备,该项目预计今年5月实现量产。
渭滨区承载了全市70%以上的传感器企业,是宝鸡“传感器之都”建设的主战场。去年11月,中芯富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渭滨区西部传感器产业园后,渭滨区委、区政府对企业实施多项优惠政策,对重点项目采取量身定制、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扶持,全方位为项目顺利投产保驾护航。
中芯富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分立器件及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SG通信、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中高端领域。高端集成电路传感器封装测试项目总投资9.5亿元,分两期投资建设,其中一期投资5.5亿元,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设智能化封装测试线100条。目前,一期项目已全部完工,预计今年5月将实现量产。中芯富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顾国明介绍:“我们前期购置了一些国际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现在还在调试阶段,今年5月正式量产,产品主要应用于照明、汽车电子、电源、充电器等日常生活方面。”
据了解,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天可生产4000万件,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纳税3000万元以上。
【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企业须有自己的根 要使天花板足够高】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肯定“长不壮也长不好”。必须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攀上更高的高峰。
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无人机、汽车电子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半导体需求持续增长,芯片等板块更是持续受到关注。在半导体产业链面临外部限制的背景下,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是相关行业长期发展的主线。
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德红外”)格外忙碌,接连赴德国、美国、深圳、重庆、成都、武汉等地参加11场展会,向国内外用户集中展示自主研发的全新红外芯片产品与尖端技术。
樱花盛开的季节,《证券日报》记者一行来到高德红外,专访董事长黄立。作为一家民营军工类上市公司,高德红外上市后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以红外技术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一路走来颇为不易。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枚红外探测器芯片,从受制于人到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高德红外走了8年。成千上万次的试验,近20亿元的投入,高德红外经历过质疑,但黄立始终没有放弃。
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是当下中国的创新高地之一,坐落在这里的高德红外真正诠释了自主创新的要义,而“掌门人”黄立更是秉持着“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精神,让这家公司不断攻坚克难,蹚出一条“高德模式”之路。
走通红外芯片这条路才有了底气
现如今,大家对红外测温并不陌生。新冠疫情期间,商场、写字楼等不少地方为了监测体温,都在入口位置配备了红外产品,以实现快速、大面积检测。
这项技术在非典期间也曾发挥了颇为重要的作用。不过黄立回忆起来,却是悲喜交加。喜的是公司产品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悲的是当时红外芯片的研发生产技术仅由西方国家掌握,我们想生产相关产品只能高价购买“质次价高”的芯片,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这让黄立更加确定,一定要实现红外芯片的自主研发。
2010年,高德红外登陆资本市场。彼时,高德红外就确定了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芯片。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公司也活不下来。
而实际上,这个决定面临的风险很大。当时,国内在这个领域技术是“0”,人才几乎也是“0”,设备依靠国外,甚至连原材料都没有,各方面都很难,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倾其所有”投资红外核心芯片,最终可能会“一无所有”。
但这并没有让高德红外放弃,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立志要靠技术创新蹚出一条路,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德红外上市后,将募集到的近2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芯片研发。经过8年的努力,高德红外自主研制的红外探测器芯片彻底摆脱了技术封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还搭建起三条国内最先进、批产规模最大的红外探测器生产线。
也正是基于过去多年的积累,新冠疫情期间,高德红外的红外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黄立表示:“高德核心芯片完全实现了自主可控,不管多大的量都能够供应上来,我也很欣慰,公司为疫情防控作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高德红外多年来坚持在自主创新方面不断投入。科研的“冷板凳”不是谁都可以坐那么久,有人将科研工作形容为一场“孤独的长跑”,而高德红外一直保持初心。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肯定‘长不壮也长不好’。”黄立总结公司的科研之路时表示,“我们必须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冒着无法想象的风险,克服了极大困难,也必须把芯片这条路走通。走通以后会发现另外一番天地,这个心情和底气是完全不一样的。”
红外高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主研发技术的成功不光改变了高德红外,也开始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红外热像仪量产后,正在逐步应用到各行各业。
以往的红外热像仪大多应用于专业领域,受众多是政府装备类项目客户,一台热像仪价格达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定价普遍偏高。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面对高昂的价格只能望而却步。
作为国内唯一覆盖红外全产业链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高德红外在掌握了红外探测器关键技术后,开始探索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2018年,高德红外晶圆级封装红外探测器芯片实现量产,这意味着红外技术将以更优性能、更低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黄立说,目前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向着大面阵、小像元、低成本的趋势发展,应用范围从原来的工业检测、检验检疫、电力检测、安防监控等领域,逐渐向物联网、汽车辅助驾驶、智能空调、住宅安防、户外夜视、防火监测、手机及人脸支付、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等新兴应用领域快速普及、发展,民用红外热像仪行业将迎来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期。
在高德红外展厅,记者也近距离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展厅内摆放着多款红外高科技产品,包括便携式/在线式测温热像仪、MobIRAir消费级热像仪、观瞄型红外夜视仪、无人机光电载荷等。记者拿起便携式民用测温产品,眼前即刻呈现高清晰度的红外热像世界,且测温精准,可快速了解所测区域内温度分布。
一手抓自主创新,一手抓市场应用,黄立不仅是“技术咖”,更是“实干派”。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高德红外迎来更多的机遇。这几年,高德红外新兴民用领域在进一步拓展,随着智能驾驶技术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雷达并不能有效解决汽车驾驶中全天候场景的问题。与传统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相比,红外探测器在高动态范围、雨天、雾天、暗光及沙尘暴等多种场景下优势明显,可以全时全天候提升视觉感知能力。
2022年9月3日,高德红外公告称,子公司轩辕智驾收到广汽埃安的《零部件开发试制通知书》,轩辕智驾提交的红外(夜视)摄像头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广汽埃安的要求,可以先行开展开发试制的前期工作,由轩辕智驾承担通知书中红外(夜视)摄像头的制造供应任务。而本次合作是继公司红外辅助驾驶系统成功应用在东风“猛士科技”豪华电动越野车前装项目后,又一次在国内乘用车红外前装项目上完成定点,后续将按车厂节点要求随车型量产。
在黄立看来,与广汽埃安的合作是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此前红外技术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就是因为贵,这意味着做不到批量生产。
实际上,在汽车领域,少数豪华车型早就率先应用了红外技术,但由于曾经成本较高,该技术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应用尚未普及。
“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在技术工艺上大量优化简化,真正实现了两个目标。”黄立进一步向记者介绍,一个是大批量量产,我们可以将上千万红外摄像头提供给市场,只有实现这样的供货能力,才能保证汽车的安全稳定生产;另一个就是终于把价格降了下来,这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的不断创新和付出。
黄立颇为自豪地表示,随着红外探测器晶圆封装技术的成熟,新一代红外热成像避障系统成本对比之前有明显下降。同时,伴随着汽车“四化”的发展,国内几大乘用车厂商均已在自己的旗舰车型上规划红外辅助驾驶。
在黄立看来,在大批量和低成本的制造过程中,还可以改善一些环节,使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还会继续推出应用在智能家居、空调等领域的低成本芯片和模组。”
依托核心技术做到“N”次方增长
尽管高德红外已经啃下了红外芯片这根最难啃的骨头,但在黄立看来还远远不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在核心技术上突破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黄立认为,“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更关心公司整体的未来发展。如果发展的天花板只有目前的高度,投资者肯定不满意,当然我也不满意。”
在他看来,红外热成像不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如果只做里面的红外器件,市场较为有限,但如果能从全产业链布局的话,天花板就会提高10倍甚至100倍。只有天花板足够高,高德红外才能成为国际上“叫得响”的公司。
实际上,早在10年前,黄立就开始布局这一蓝图。高德红外打造了几十个研究室,包括光机电系统、网络人工智能等。有了这套完整的科研体系后,由诸多研究室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多学科交叉融合,效率高了很多,做到了在保持高效的同时降低成本。
目前,高德红外已经成功搭建了以红外核心芯片、红外热成像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新一代完整装备系统全产业链,形成了高效、创新、一体化的“高德模式”。在军品领域,高德红外以高端化、系统化、集成化为方向,推动综合光电系统及高端装备产品的科研生产工作,已承担我军多个重点型号产品的批生产任务,为国防军工贡献力量。在新兴民用产品领域,公司借助核心器件国产化优势打造红外生态圈,快速实现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消费品化”。
对于公司的未来,黄立仍旧豪情万丈,要打造高德模式“N”加“N”次方的战略。他表示,“我是一个长期主义者,通过这十几年的努力,现在是万事俱备,东风也来了。”
什么叫“N”加“N”次方的战略?黄立解释说,N就是我们沿着原有的路径,在国防军工等领域做到“N”倍的增长;同时在民品方面,特别在一些新兴民用领域,比如汽车自动驾驶、无人机等领域,我们要持续发力,做到“N”次方的增长。
黄立告诉记者,要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是要依托核心技术,在芯片技术方面一定要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要争取保持领先水平;第二是一定要坚持总体的大战略,这样才能与同行业企业形成一种本质的差异化。
“一个‘有志向’的公司应该以核心技术为依托,攀上更高的高峰。”尽管高德红外已经成立24年,但黄立依然怀有创业时的初心和干劲。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优秀案例推广,更好发挥物联网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现组织开展2023年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方向
按照《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信部联科〔2021〕130号)关于融合应用发展行动的重点工作部署,面向行业应用、社会治理、民生消费三大领域,聚焦十二个产业融合应用方向开展本次典型案例征集。
(一)行业应用领域
1.智能制造。聚焦生产环境监测、物料实时监测、设备健康管理、经营管控一体化、现场辅助装配等场景,征集有利于工业现场“哑设备”数据采集和联网能力改造、企业内网和外网升级改造的应用案例。
2.智慧农业。聚焦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生物本体识别、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畜禽水产养殖、渔船动态监控、渔政执法远程监控、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场景,征集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数字化的应用案例。
3.智能建造。聚焦建材部品生产采购运输、BIM协同设计、智慧工地、智慧运维、智慧建筑等场景,征集有效提升建造质量、人员安全、施工监管水平的应用案例。
4.智慧环保。聚焦污染源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碳减排、监督执法等场景,征集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感知能力和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的应用案例。
(二)社会治理领域
5.智慧城市。聚焦智慧城市地面、地下基础设施综合感知、管理、评估等方面,面向城市数据要素、跨部门数据可信共享、城市智能中台和协同应用等场景,征集有利于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应用案例。
6.数字乡村。聚焦乡村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疫情防控等场景,征集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应用案例。
7.智能交通。聚焦城市道路智能管理、交通信号联动、公交优先通行控制、道路危险识别、智慧停车管理、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电动自行车定位追踪、船舶自动感知与识别、低空智联网等场景,征集有利于城市交通网联化协同化发展和空天地一体化建设的应用案例。
8.智慧能源。聚焦区域能源管理、智能计量、综合能源服务、多种能源网柔性互联和联合调控等场景,征集有利于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绿色能源建设的应用案例。
9.公共卫生。聚焦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智慧病房、远程会诊等场景,征集有利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应用案例。
(三)民生消费领域
10.智慧文旅。聚焦景区综合服务数字化管理、文物保护、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智慧导览等场景,征集有利于面向游客提供更加安全、便利和舒适的品质化旅游服务的应用案例。
11.智慧家居。聚焦视频监控、智能门禁、能耗管理、消防预警等场景,征集多模态生物识别、互联互通、空中下载(OTA)等技术与家电、照明、门锁、家庭网关等产品融合应用的案例。
12.智慧健康。聚焦个人健康监测、体育训练与体育赛事、智慧场馆等场景,征集有利于促进医疗、健康、体育跨界结合,有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应用案例。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主体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申报主体近三年财务状况良好,在信用等方面无不良记录。
(二)应用案例须已落地并取得成效,在物联网融合应用中取得创新性突破,实施效果显著,带动作用强,对相关行业或企业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申报材料要求客观、真实,能充分体现物联网的技术特点,高度聚焦实际场景应用需求和重点问题。
(四)每个申报主体限申报1项。
三、申报流程
本次征集工作采取网上填报和纸质版材料报送结合的方式。
(一)网上填报
申报单位登录“2023年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征集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完成注册后填写申报所需信息。申报起始时间为2023年3月30日,截止时间为2023年4月21日。
(二)案例推荐
1.推荐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中央企业和部属单位负责组织推荐。推荐单位于2023年4月30日前使用专用的账号登录申报系统,确定推荐名单,导出推荐案例信息汇总表,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2.推荐数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案例不超过10项。各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部属单位推荐案例不超过5项,不占属地指标,可直接报送。重庆南岸、江西鹰潭、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苏无锡等五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物联网)可独立推荐案例不超过5项,物联网示范基地案例不占属地指标,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后统一报送。
(三)材料报送
推荐单位于2023年5月5日前统一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案例信息汇总表、推荐案例的盖章版申报书(一式三份)邮寄至联系地址,纸质版材料应与线上填报内容一致。
审核编辑 黄宇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